


起床后你用iPad查電子郵件——這是一個App;午飯時你點擊微博、微信和人人——又是三個App;在路上,你用iPhone聽Podcast,又是一個App;工作時你用Feeddler閱讀RSS Feed,用Skype和同事客戶溝通,又是更多的App;回到家,你一邊吃飯,一邊用iPad收看熱播電視劇,你還可以玩Xbox Live放松一下,也都是App;App可以滿足你工作、溝通和娛樂等各方面的需求。你幾乎全時在線,但不是通過Web,而是通過App。我的天,Web是不是要被App取代了?
針對這個疑問,皮尤研究中心發表了《應用(App)和網頁(Web)未來》報告,分析了數字時代,App和Web作為信息消費和配送平臺的競爭關系。報告指出,信息配送和信息消費在從Web向App轉移,從開放的環境轉向封閉,使內容生產者和配送者對自己的平臺有更多的控制權和所有權,甚至把其余的競爭者關在圍墻之外。
根據思科的數據,到2016年全球能夠上網的移動終端達100億臺。那個時候全球人口將達73億,平均每一個人擁有1.4個上網的移動終端。智能手機的上網流量將是現在的50倍,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下載、安裝、運行App。今年3月3日,蘋果宣布iTunes商店的App下載量突破250億次。去年12月谷歌宣布安卓App下載量突破100億次。去年6月,人們在App上消耗的時間已經比在桌面電腦或者手機版網頁上更多。移動終端將替代PC成為人們數字生活的主體,那么隨之而來的會不會是App替代Web的時代呢?
開放的web是自由的,人們可以隨意創造和分享數字內容,這種自由在封閉的App環境下成了一種奢侈品。但Web自由的代價是盈利模式的匱乏,而App卻給予內容制造商更多的控制權和盈利可能。許多雜志和報紙都開始用App來銷售內容,而且iTunes商店的客戶轉換率很高,意即看客過客更愿意為App付錢。那么,數字內容的消費者是更傾向于Web還是App呢?
根據皮尤的報告,同時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筆記本電腦上網的人里面接近2/3的人傾向于使用App,因為在不同終端之間切換,App的觸屏式操作更加簡單直接。我們經常在星巴克見到這種數字內容的弄潮兒,他們的面前往往全副武裝地擺滿iPohne、iPad和MacBook,然后手指令人眼花繚亂地在不同屏幕間觸摸點擊,這份優雅輕盈的源頭就來自于App。
人們對這份優雅輕盈的追求會不會最終導致App的主導地位和Web的消失呢?對于互聯網而言,開放的Web就像是自然,封閉的App就像是人類,App和Web之間的競爭就像是人和自然的競爭,看起來你死我活,其實最終勝利的還是自然。為了更好地生存,人要和自然達成和諧和妥協。這和皮尤的報告相吻合:調研的人中59%認為對于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而言,App要比Web更加實用,但他們依然相信開放的Web比App更加重要和有用。而只有35%的人認為App比Web更加強大有用。
從經濟和商業模式的角度看,內容制造商更傾向于可控性和盈利性強的App,但是App更多的只能滿足人們被動的內容消費的需求,只有開放的Web才能包容自由的內容創造和分享的無限可能性。只要人性對這種無限可能性的需求不滅絕,開放的Web就依然是無可替代的。這就像是再好的電視頻道也代替不了Youtube,再好的書店也代替不了博客一樣。只有開放的Web才能最大限度地推動這股方興未艾的UGC(用戶生成內容)運動。
Web的另外一個利好面就是,由于App的配送渠道被蘋果和谷歌安卓的App Store壟斷,而且不同終端之間的App互不兼容,重復開發成本高,許多內容制造商已經開始用HTML5開發WebApp(也就是在瀏覽器里運行的App),這其中較著名的案例就是Facebook和金融時報。如果WebApp成為了主流,那么讀者很難辨析這到底是一個Web還是一個封閉的App。用戶體驗為王,讀者并沒有必要區別清楚什么是WebApp,什么是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