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圣采


2012年,世界經濟在艱難中前行。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都明顯放緩。而歐債危機愈演愈烈,中東戰火越燒越旺,更給風雨飄搖的世界經濟帶來了更大的不確定性。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發展未能延續近年來的高速發展態勢,GDP增速回落到8%以下,外貿增速也只有8%,較2011年同期回落近18個百分點。中國醫藥外貿表現雖好于外貿整體水平,但出口增速明顯放緩,所幸進口增長迅速,整體發展前景仍值得期待。
上半年中國醫藥外貿運行情況
根據中國海關統計,截至2012年6月底,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總額390.35億美元,同比增長12.99%。中藥、西藥和醫療器械三大類商品進出口額同比分別增長11.17%、12.11%和14.76%,均呈現穩步發展的態勢。
1~6月中國醫藥產品出口特點
2012年1~6月,中國醫藥產品出口總額233.42億美元,同比增長9.17%。出口呈現以下特點:
總體量價齊升,價格上漲明顯1~6月,中國醫藥產品出口數量增長了5.14%,出口均價增長了3.83%,總體呈現量價齊升的可喜局面。三大類出口商品中,醫療器械類和西藥類商品出口量價齊升,只有中藥類商品出口數量下降,幅度為11.34%。值得注意的是,三大類商品出口均價都有上漲,中藥類漲幅最大,達到23.58%,醫療器械類次之,上漲6.78%,西藥類也上漲了6.17%。生產成本上漲促使出口價格上漲,但由于主流市場增長乏力、主要競爭對手貨幣貶值,市場競爭激烈,出口價格上漲幅度低于成本上漲幅度,企業利潤狀況并無改觀。
主流市場基本穩定,新興市場增長較快??1~6月,中國醫藥產品出口到219個國家和地區,亞洲、歐洲和北美洲是我國醫藥產品主要出口市場,出口額比重高達86.43%。1~6月,我國對三大市場出口額均有所增長,對北美洲出口增幅最大,為14.07%,對亞洲和歐洲出口的增幅也均超過5%,顯示我國出口主流市場保持了穩定增長的態勢。新興市場的增幅更為強勁,如我國對大洋洲出口額增長28.77%,對非洲出口增長21.26%,增幅明顯超過傳統市場,顯示了新興市場的活力。但由于新興市場目前規模較小,其快速發展對中國醫藥整體出口拉動并不明顯。
中國醫藥產品出口前10大目的地依次是美國、印度、日本、德國、韓國、荷蘭、中國香港、英國、意大利和澳大利亞。我對前10大目的地的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比重高達57.55%,可見中國醫藥產品出口市場仍然比較集中。除德國外,我國對前10大出口目的地出口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半數增幅在10%以內,反映了發達國家的醫藥市場也受到了經濟不景氣的影響。增幅超過10%的有4個國家,其中對澳大利亞的出口增幅最大,達32.94%。
大類產品表現各異,龍頭品種形勢尚好醫藥產品類別差異大,上半年表現分化。中藥類產品因原料價格上漲,總體出口價格上漲較大,出口數量明顯萎縮。如保健品出口價格上漲近26.62%,但出口量下降超過16%。中藥材及飲片出口價格上漲20.93%,出口量也下降近14%,提取物、中成藥雖是量價齊升,但數量增幅不到4%。
西藥類產品中,西成藥出口數量和均價均大幅上漲,最終出口額增長超過33%。西成藥出口的大幅增長,一方面是跨國藥企不斷擴大在中國的生產性投資;另一方面,中國越來越多的企業生產線通過歐美等高端市場的質量認證,也使中國有能力承接更多的國際西成藥生產向中國轉移。而我國傳統優勢產品西藥原料藥出口數量基本穩定,均價因成本上升有所增長。
醫療器械類產品中,一次性耗材、醫院診斷與治療設備和口腔設備與材料出口量價齊升,金額增幅在17%~31%之間,發展勢頭較好。其中,醫院診斷與治療設備出口數量增長近13%,且均價上漲近5%,反映了我國高端醫療器械發展的良好勢頭。一次性耗材出口均價上漲22%,出口額增長超過30%。
1~6月中國醫藥行業進口特點
2012年1~6月,中國醫藥產品進口總額156.93億美元,同比增長19.21%,高于出口增幅10個百分點,反映了國內醫藥市場的蓬勃發展和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程度不斷加深。進口呈現以下特點:
三大類產品進口強勁增長,中西藥價格明顯上升1~6月,三大類商品進口持續增長,進口額增幅在15%~22%之間。其中西藥類產品進口額漲幅最大,達21.33%,國內醫藥市場需求明顯增長。西藥類和醫療器械類商品是我國進口的主要產品,比重高達97.58%。1~6月,兩大類產品進口量價齊升,醫療器械類商品進口數量增長近13%,中藥類商品進口均價上漲16.99%,西藥類商品進口均價也上漲了12.12%,反映了進口醫藥產品的檔次在提升。
歐美市場價格高企,亞洲市場供應量激增歐洲、北美洲是我國醫藥產品進口主要來源地,比重高達72.85%。1~6月,我國從歐、美進口額同比增長幅度較大,分別為21.7%和20.9%。另一重要進口市場亞洲,進口數量明顯增長,增幅近16%,尤其從中東市場進口量增長幅度達105%,從東盟的進口數量也增長近29%,反映了亞洲市場的供應能力在迅速增強。
我國醫藥產品進口來源國排名前10的是美國、德國、日本、瑞士、法國、愛爾蘭、英國、意大利、瑞典和韓國。我國從前10國的進口額占進口總額的比重高達74.27,反映了我國醫藥產品進口來源地集中度較高,主要來自發達國家的格局保持穩定。我國從10國的進口額普遍有10%以上的增長,60%的進口額增幅超過20%,從意大利進口增幅超過44%,瑞士增幅也近39%,反映了主流進口市場的穩定發展。
制劑進口居首,高端設備靠前西成藥位居我國進口醫藥產品之首,進口額近50億美元,占進口總額的比重高達30.42%。醫院診斷與治療設備以43.8億美元的進口額排名第二,占進口總額的比重也達27.91%。這反映了我國在西成藥和高端醫療設備方面與發達國家還有不小差距,同時也反映了中國市場對高端醫藥產品的需求上升較快。
排名前10 位的進口品種中,金額最大的是其他已配定劑量的藥品,金額達29.80億美元,增幅為35.34%。40%的品種屬于醫院診斷與治療設備,這反映了我國醫保產品在技術上與發達國家尚存一定的差距。
當前醫藥外貿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中藥企業的國際化經營面臨著文化差異、準入法律障礙、質量與技術標準壁壘等困難。如中國香港于2010年底全面實施《中醫藥條例》;《歐盟傳統草藥法令》過渡期于2011年5月終結。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國注冊緊縮,部分進口國提高農藥殘留標準,這些技術性壁壘都使得我國中藥企業在出口中遇到多重阻力。
歐盟第2011/62/EU號指令要求所有出口到歐盟的藥品均需出具出口國監管部門的書面聲明,保證符合以下要求:一是出口國藥品良好生產規范(簡稱GMP)至少相當于歐盟標準;二是生產企業需接受定期而嚴格的GMP檢查,而且是不提前通知的飛行檢查。一旦發現違規,立即采取措施;三是需及時向歐方通報違反歐盟GMP的案例。歐盟進口藥品管理新規的實施,無疑將給中國藥品出口歐盟造成較大困難。
匯率問題仍是制約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印度等中國醫藥產品主要競爭對手國家貨幣大幅貶值,中國產品的價格優勢被嚴重削弱,部分市場被印度企業擠占。而在成本高企、競爭激烈的情況下,企業的利潤已經很低,對人民幣升值的承受能力減弱。基于這種擔心,企業簽訂長單非常謹慎。
此外,部分政策執行困擾企業經營,對出口造成一定影響。如不少企業對現有海關編碼歸類有異議,也有部分企業因歸類申報不當而受到處罰。藥監局出臺的出口藥品委托加工新規定中,有部分內容企業執行存在困難。
2012年中國醫藥產品進出口形勢預測
2012年是中國外貿面臨較大困難的一年。首先,國際經濟形勢嚴峻,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明顯回落,中國醫藥產品主要國際市場增長乏力;其次,印度等主要競爭對手貨幣貶值嚴重,中國醫藥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優勢進一步削弱;再次,國內原材料、勞動力等成本仍有增長的趨勢,將繼續推高醫藥產品的成本。而大宗原料產品產能過剩引發的低價競爭,將使醫藥產品出口陷入兩難境地。
因此,2012年中國醫藥產品出口形勢不容樂觀。但由于醫藥產品的剛性需求和中國醫藥產品在國際市場的地位短期無從替代,預計中國醫藥產品出口仍將保持增長,但增幅將有可能回落到10%~15%之間。而國內醫藥消費需求的快速增長和消費能力的提高將繼續維持進口快速發展的態勢,預計中國醫藥產品的進口增幅有可能保持在20%以上,進口增幅繼續高于出口增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