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莉萍
歐盟短期內難以走出債務危機陰影,外圍需求減弱,國內企業生產成本上升,在這些因素的內外夾擊下,外貿企業的生存環境惡劣。從統計數據看,我國外貿進出口增速下滑,同時國際經濟環境難以明顯改善,預計下半年外貿企業壓力不減。
當前我國外貿形勢嚴峻
2012年上半年,受國際經濟環境惡化的影響,我國外貿進出口增速明顯放緩。據國家海關總署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1~7月份我國累計進出口額為21683.7 億美元,較2011年同期增長7.1%。其中,出口11312.4億美元,增長7.8%,進口為10372.3億美元,增長6.4%,貿易差額為941.1億美元。但是,單就7月份外貿增長情況看下滑可謂迅猛,7月份我國進出口總額、出口總額、進口總額分別為3287.3億美元、1769.4億美元、15179億美元,同比增長分別只有2.7%、1%和4.7%。
出口大幅下滑,在以加工貿易為主的外貿大省尤為突出。據統計,2012年1~7月,我國廣東、江蘇、浙江、上海出口額分別為3156.8億美元、1812.7億美元、1254.6億美元和1191.2億美元,同比增長分別只有6.2%、2.7%、3.4%和0.6%。出口大幅下滑已經影響到沿海外貿大省的經濟形勢。據媒體報道,上半年浙江省企業經濟效益嚴重下滑,生產經營綜合成本提高,訂單不斷減少,減產、停產的企業不斷增多。2012年以來,廣東省經濟下行的壓力超出預期,投資、消費、出口都出現疲軟,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省財政收支平衡壓力增大。而且沿海外貿大省出口嚴重萎縮已經傳導到就業市場,浙江、江蘇、河南、廣東的一些民工8月份已有提前返鄉的跡象。
從進口來看,由于內需不足,國內制造業上游去庫存過程仍在延續,產能過剩尚未見明顯改善,導致大宗商品進口需求明顯不足。
導致出口下滑的主要因素
外部市場不利是主因。日益深陷的歐債危機、回暖緩慢的美國經濟、始終不振的日本經濟、發展中不斷波動的新興市場經濟,都使我國產品對傳統市場出口的難度不斷增加。2012年前7個月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與歐盟的雙邊貿易總額為3157.5億美元,同比下降0.9%,對歐盟的出口額同比下降3.6%。特別是7月份,中國對歐盟出口只有293.7億美元,同比下降16.6%,這是導致我國出口急速下滑的最主要原因。歐盟市場疲軟對我國影響比較大的是紡織品服裝出口。統計顯示,上半年我國紡織品和服裝累計對歐盟出口213.1億美元,下降12.2%,歐盟是我國同期該類產品出口唯一的負增長地區。
此外,中日雙邊貿易也出現了負增長,2012年1~7月雙邊貿易總額為1908.6億美元,同比下降0.2%。雖然中美貿易額為2714億美元,仍保持了10.5%的增長,但中國對新興市場出口的增速已經從此前的20%以上的高速開始逐漸回落。例如,中國與俄羅斯、巴西的雙邊貿易額分別為509.4億美元和497.8億美元,同比增長已經分別回落到17.7%和10.3%。
國內也存在一些導致出口下滑的因素。一方面勞動力成本增加、原材料和能源價格上升與人民幣不斷升值,使出口企業面臨日益增大成本壓力,并由此導致企業出口競爭力減弱;另一方面,國內產業升級與轉移正在全面展開,企業主動調整經營方向、加大研發投入、提升商品檔次、開拓新的海外市場等措施其效果都有時滯。此外,為應對惡劣的國際經濟環境,政府出臺的一系列改善外貿經營環境、促進出口的政策正在逐漸到位,效果也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顯現。
下半年國際外貿環境將難有明顯改觀
從下半年的情況看,全球經濟形勢仍然嚴峻。歐盟國家難以在短時間內走出已經深陷的債務危機。目前歐元區國家平均失業率高達11%,是1999年歐元區成立以來的最高水平。歐盟統計局發布的第二季度的經濟數據顯示,歐元區和整個歐盟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環比(下同)都下降了0.2%,而第一季度已是零增長。包括英國、意大利、西班牙在內的8個歐盟國家經濟已陷入衰退,狀況最好的瑞典僅保持了1.4%的增長,德國的增長率只有0.3%,法國已連續三個季度保持零增長。受希臘、意大利、西班牙、愛爾蘭等主權債務危機深重的國家拖累,整個歐元區乃至歐盟的經濟正由停滯轉向萎縮。從目前的情況看,2012年第三、四季度歐盟的需求還會繼續下降,企業家信心指數還在進一步走低。
美國的情況也不容樂觀。美國6月份的失業率仍達8.2%,已經連續41個月超過8%,零售業銷售額已經連續3個月下降,消費者信心指數也已連續4個月下降。此外,金磚四國中,印度2012年第一季度的經濟增長只有5.3%,創10年來新低;巴西也已將2012年的經濟增長率下調到3%,而即便市實現這一目標也有相當的難度。面對不利的全球經濟環境,可以預計我國下半年外貿出口壓力會繼續增大。
外貿企業“御寒術”
外貿企業可依靠政府政策與市場調節兩股力量,實現結構調整前提下的外貿增長。面對全球普遍經濟不景氣的現實,我國不再采用普遍降低出口退稅等不惜代價保出口的做法,而是利用財政和稅收支持政策促進國內產業結構和外貿結構的調整,在此前提下努力擴大出口。近期政府政策支持的重點集中在:擴大服務出口和高科技產品的出口;促進企業實現節能降耗的改造和鼓勵節能和環保類產品的出口;促進低端制造業向內地轉移;支持企業海外投資和幫助企業開拓海外市場,以及擴大內需等方面。
外貿企業要加速產品升級、產業轉移與結構調整。外貿企業應利用近期外貿訂單減少、出口增速放緩的時機,加緊企業與產品的升級與改造;加速將低端勞動密集型的生產環節向中西部轉移;努力開拓東南亞、非洲和拉美等地區的市場;積極開發國內市場適銷對路的產品擴大國內銷售;有實力的企業還可以將資金投向國內高端服務業或到海外尋找投資機會等。總之,調整自己、積蓄能量、尋找機會、蓄勢待發,這才是外貿企業應對當前危機的積極策略。
(本文作者系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