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全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仍存在著諸多不均衡現象:經濟結構的不均衡、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發展不均衡、富有階層與貧困人群的不均衡……這些問題的破解必須依賴于改革的繼續深化,改革已經進入了遠比“深水區”更為復雜的時期,深化改革的時間窗口已經打開了。如果我們抓住了,做對了,就會取得更大的改革成就;抓不住,錯過了,就可能會錯過發展機遇期。那么,在當前的改革階段,我們應如何抓住當前的改革時機呢?
中國改革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
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在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績的同時,許多更深層次的問題逐漸暴露,改革過程當中一些瑕疵和疏漏以及部分改革不到位造成的扭曲經過長期的積累也出現爆發的跡象,亟待解決。具體而言,中國的改革迫切需要解決包括并不限于以下的這些問題:
市場仍然受到過度的行政干預,政府和市場界限不清,行政壟斷仍然廣泛存在。行政權力過度參與市場扭曲了資源配置,并助長了權力尋租造成的腐敗現象。
貧富差距擴大,兩級分化勢頭需要得到遏制,與此相關的收入分配制度、稅收制度改革進度緩慢,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健全,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懷不夠,并逐漸產生階層固化的現象。
法治不彰,政府轉型乏力。依法治國的方略雖然早已確立,但是公權力“普遍性違法、選擇性執法”現象嚴重,公民權利得不到有效落實和保障。政府職能缺位、錯位、越位并存,距離法治型政府、服務型政府還有較大的差距。
世界經濟動蕩不安導致出口受限,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粗放型發展帶來的環境壓力巨大,長期以來的高投入、高污染、以出口為導向的傳統發展模式不可持續。而啟動內需拉動經濟又面臨收入分配不均、貧富差距過大等問題的制約,經濟發展有滑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險。
教育體制、科技研發體制、人才培養機制難以滿足以創新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要求。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脫節,造成一方面技術工人、高端研發人員短缺,另一方面大學生就業壓力巨大。
總而言之,改革已經到了攻堅階段。但是如何改、朝哪個方向改甚至還要不要改正處于激烈的爭論當中,極左夾雜民粹的聲音、既得利益者掛羊頭賣狗肉的聲音往往比改革的聲音還要強烈,中國的改革開放又走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關頭,這就是我們今天的改革所面臨的嚴峻形勢。只有堅持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改革開放不動搖,堅持維護公平正義的基本價值取向,才能攻堅克難,殺出一條血路來。
改革的難點緣何屢突不破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們的市場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經濟總量僅次于美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外匯儲備規模居世界第一位。
雖然成績彪炳史冊,但我們還需要戒驕戒躁,改革開放仍面臨來自各方面的嚴峻挑戰,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仍面臨左的思想的牽制。小平同志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不要糾纏于姓“資”還是姓“社”,而是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春雷陣陣、言猶在耳!然而這些年來,改革的一些重點難點,屢突不破。例如對于非公經濟,中央已經出臺了兩個“三十六條”,但就是執行不下去,不僅禁錮重重,而且國進民退。出現這些問題的根源就是沒有堅持解放思想,仍然執著于姓“資”還是姓“社”之分,把國有經濟比重當作是衡量判定是否是社會主義的主要標準,而不是堅持四個有利于的標準。
改革開放目前已經到了攻堅階段,其關鍵是政府轉型,而政府轉型的關鍵和重點就是控制、約束公權力,解決政府職能缺位、越位、錯位的問題。我們要破除行政壟斷、要減少行政對市場的過度干預、要消除腐敗、要解決公共產品短缺的問題等等都依賴于對權力進行有效的約束,讓權力分權制衡,用公民權利制約公權力。這樣的改革,沒有一點勇氣和膽量是搞不成的。而且推動法治,約束公權,往往會招來左的勢力的攻擊,被扣上各種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大帽子,沒有一點勇氣和膽量是頂不住的。
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解放思想的當下意義即在于此:我們在吸收和借鑒了市場經濟之后,針對面臨的問題,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敢于吸收借鑒人類政治、社會文明的成果,敢于用普世價值彌補我們過去改革的不足。
為何一些人摸石頭上了癮,不愿意過河
最近清華大學發布報告指出,“中國一些人摸石頭上了癮,不愿意過河。”清華大學報告里的這個說法,實際上是指既得利益集團滿足于現狀,不愿意真正推進改革的問題。摸著石頭過河這個比喻,本來是說在無經驗可循的情況下,要敢闖敢試,是解放思想、敢于推進改革的象征。但是既得利益集團滿足于已經取得的利益,甚至唯恐自己在摸石頭的改革探索過程中因機制尚不健全獲得的一些利益在下一步的改革過河后被取消掉,從而淪落為阻礙改革、摸石頭上癮的既得利益階層,并急于將現在這種不平衡、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固定下來,不愿意過河。當既得利益集團的影響力左右了改革的進程,打著改革的名義不改革,使改革難以推動時,有識之士自然會反思、揭露這種假改革現象。
小平同志曾經強調,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法治建設、廉政建設、文化建設、消除壟斷、保障社會公平等各方面,市場經濟發達國家已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方法,借鑒這些已經成熟的、行之有效的體制、機制,能夠爭取時間、抓住機遇、發展自己,大幅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如果對這些已經完備的體制、機制視而不見,什么都要以中國特色為由另起爐灶,又遲遲解決不了問題,這必然招致是真改革還是假改革的質疑。
小平同志說過,要“使人民感到我們真心誠意搞改革開放。”人民群眾就是看實踐,長期過不了河,泡在水里假裝摸石頭,根基不牢,洪水一來,就有傾覆的可能。
當前改革急需實現哪些新突破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面臨的改革任務繁重,挑戰巨大,關鍵在于抓住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牛鼻子,實現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的重大突破。
加快以完善生產要素市場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這就是要加快建立富有活力的市場主導的經濟運行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尤其是要盡快打破行政壟斷。目前,我國經濟運行中存在的價格關系扭曲、結構調整不到位、資源消耗成本過高等問題,都與行政性壟斷范圍過寬、程度過深導致市場機制作用發揮不充分有直接的關系。
加快以滿足社會公共需求為導向的社會體制改革。未來幾年,社會體制改革應著眼于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擴大國內消費需求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同時,要著力理順收入分配關系,真正做到“藏富于民”。
加快以政府職能轉變為主線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我認為,從30多年轉型與改革的歷程看,中國發展方式轉型的主要挑戰不是經濟社會本身,而是政府轉型:第一,政府轉型的核心是如何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實現政府與市場功能的良性互動。第二,必須把維護公平正義作為政府轉型的基本價值取向。第三,政府轉型要處理好政府與社會、公有產權和非公有產權的關系。第四,要建立有效的權力制衡與監督制度,這是政府轉型的關鍵。
(作者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名譽會長)
責編/馬靜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