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華明
四年前,也是這個時間,各地人大代表赴京參加“兩會”,而全國40多個城市的代表則齊聚淮安,目的是參觀學習淮安城市管理先進經驗——“和諧城管”。淮安“和諧城管”的魅力何在?看了這樣一組數據便會恍然大悟:當有的城市忙著取締占道經營、驅趕攤販時,淮安設立100多個街頭便民攤點、600多個修車點,投入3000多輛人力三輪車,解決了2萬多人就業……當年,淮安城管摘得了“中國城市管理進步獎”。
“淮安把城管動力從滿足領導的面子,切換到滿足民生訴求上,使城管成為建設和諧社會的積極因子,為全國城市提供了一個經驗范本。” 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中小城市分會副秘書長羅亞蒙如是說。
心中始終裝著老百姓,是淮安“和諧城管”的核心理念,這正是源于當時淮安市城管掌門人、現任淮陰區委書記劉學軍濃厚的民生情懷。
“愛心淮陰”的核心理念:“溫暖窮人論”與“人民幸福觀”
人民論壇:劉書記,您能否給我們具體闡述一下“愛心淮陰”的核心理念以及產生的過程?
劉學軍:淮陰是母愛之都,是一代兵仙韓信和華夏賢母漂母的家鄉。據《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漂母是一位普通村婦,以漂洗絲絮為業,與韓信無親無故,但在韓信少年孤苦無助時卻慷慨分食與他。韓信被封為楚王后,備下千金回鄉報答漂母,可漂母已經去世,于是韓信命令十萬大軍堆出一座世界罕見的東方母愛金字塔,留下了“一飯千金”的千古佳話。無名無姓的漂母成為華夏母愛、博愛無私的文化符號,成為淮陰愛心文化之起源。
新時期,在黨中央推進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指引下,我們大力傳承歷史文脈,融合時代發展元素,弘揚新時期具有淮陰特色的愛心文化,把“愛心淮陰”建設作為淮陰深入踐行科學發展觀、加快構建和諧社會的理論探索和生動實踐。力爭通過三至五年的努力,干部的評價指數、群眾的幸福指數、社會的文明指數得到明顯提升,努力把淮陰建設成為東方母愛圣地、愛心文化寶地、惠民富民福地、跨越發展高地。
人民論壇:聽說您到淮陰上任不久,就提出了讓人津津樂道的“溫暖窮人論”?
劉學軍:我從小生活在農村,對生活貧困的老百姓有著深厚的感情。2008年我到淮陰區履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趕往農村了解農民的生產生活情況。后來,經我們反復研究,區委區政府向全區人民作出了“淮陰可以有窮人,但絕不允許有得不到黨和政府溫暖的窮人”的這句政治承諾。除了每年按照上級要求開展訪貧問苦活動之外,我們還搭建多種平臺,讓機關干部下基層,多一些與貧困老百姓接觸的機會,體會老百姓生活的艱辛,幫助老百姓渡過難關。2011年元月,淮陰區在全區機關黨員干部中組織開展了“結千家親、暖萬人心”主題活動?;顒悠陂g,全區2402名機關黨員干部深入困難群眾家中實行一對一結親,并力所能及地幫助解決實際問題。如今,“結千家親、暖萬人心”活動在淮陰已經常態化。此外,我們還成立了愛心淮陰救助協會,設立總體規模為2000萬元的“愛心淮陰慈善救助金”,用于政府保障渠道之外救助特困群體。
人民論壇:您在全區十屆十一次全體會議上還提過 “人民幸福觀”吧?這也是您在提前建成全面小康新淮陰征程中的工作目標嗎?
劉學軍:“人民幸福觀”就是“讓淮陰人民生活得更有尊嚴更加幸福”,這是我們對“淮陰可以有窮人,但絕不允許有得不到黨和政府溫暖的窮人”理念的升華,也是我們全區廣大干群持之以恒追求的奮斗目標。我們在2011年6月召開的區委十一次黨代會上提出今后五年的奮斗目標:2014年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比全省提前1年,比全國提前6年。在2011年底召開的區委十一屆二次全委會上,我們又根據淮陰實際情況,提出小康目標再提前,力爭在2013年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為此,我們將大力實施“工業淮陰、生態淮陰、開放淮陰、愛心淮陰、創新淮陰、陽光淮陰”六大戰略,全面加快“新型工業化、城鄉一體化、經濟外向化、成果普惠化、社會文明化、管理透明化”六大進程,努力讓淮陰人民生活得更有尊嚴更加幸福。
“愛心淮陰”的戰略:新增財力的70%以上用于改善民生
人民論壇:有愛民之心,還應該有惠民之力。能否具體談一下您的“民生比例說”?
劉學軍:連續四年淮陰新增財力中實際用于民生的部分達到75%,這主要得益于我們堅定不移地抓項目,抓經濟,抓發展,有錢才能好辦事,辦更多的好事。
以往鄉鎮不強,群眾不富始終制約著淮陰區快速發展步伐。對于解決民生問題,我們不是靠熱情,不是口頭上的關心,而是實打實。2008年6月,我到淮陰的第三個月,就在全區上下啟動了“脫貧、破零、超千”三大攻堅工程。后來,我們又適時將三大攻堅工程提升為“富民壯村強鄉鎮”新三大攻堅工程。2010年底,近3萬戶貧困戶基本實現脫貧,村集體經濟收入均突破10萬元,鄉鎮財政收入全部超千萬元。
人民論壇: “愛心淮陰”建設未來將如何推進?
劉學軍:“愛心淮陰”目前已經成為淮陰的六大戰略之一。我們將堅持以人為本,切實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的現實利益問題,實現群眾收入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繼續將每年財政新增財力的70%以上用于改善民生,讓加快發展的過程成為惠澤群眾的過程,讓城鄉居民切身感受到收入年年都有新提高,生活年年都有新改善,持續提升人民群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感。一是讓人民生活更富裕。堅持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健全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相結合的機制,創造平等就業機會,讓弱勢群體實現就業謀生、自主創業者發展壯大、干部群眾收入逐年提高,確保到2015年城鄉居民收入在2010年基礎上翻一番。二是讓社會事業更繁榮。大力弘揚愛心文化,努力形成干部感恩、群眾互助、社會包容的和諧陽光心態,將“愛心淮陰”建成全國有影響的特色品牌。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動文化事業大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圍繞2013年實現教育現代化目標,堅持教育優先不動搖,均衡配置教育資源,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努力讓城鄉孩子同享優質教育,考上理想學校,考出家庭希望。加大公共醫療衛生投入,完善城鄉公共服務網絡體系,優化十五分鐘健康服務圈,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有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推進城鄉公交一體化,實現村村通公交。三是讓基本保障更有力。加大公共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投入,逐步提高保障標準和覆蓋面,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著力解決中低收入家庭等困難群體住房問題。加快發展社會福利事業,建立健全解決困難群眾生產生活問題的協調機制,不斷完善覆蓋城鄉的社會救助體系,發揮好“愛心淮陰”慈善救助金的作用,真正讓弱者有所助。
采訪感言:仁愛是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在淮陰,仁愛之心演繹了更多含義。 它不僅是一種情感的表現,一種高尚的情操,更是一種行動,一種理念。誠如劉學軍所說,“愛心淮陰”建設是一種親民愛民的執政理念,堅持常懷感恩之心,深懷愛民之心,倡導清廉之風,將“親民、愛民、惠民”的理念深深鐫刻在淮陰干部隊伍的旗幟上;“愛心淮陰”建設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民生實事,堅守和踐行“淮陰可以有窮人,但絕不允許有得不到黨和政府溫暖的窮人”的政治承諾,讓改革發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全體民眾;“愛心淮陰”建設是一種守土有方的發展責任,堅持以斗志的大激發、思想的大解放、形象的大提升,把“愛心淮陰”建設根植于跨越發展的實踐中、落實到爭先崛起的行動中。
責編/徐艷紅美編/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