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玉泉
株洲位于湖南東部,是全國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之一,下轄5縣5區,面積11262平方公里,人口391萬,其中農業人口270萬。近年來,我市圍繞“村容整潔、生態良好、完美宜居”目標,以城鄉環境同治為抓手,農村環境面貌大幅改善,新農村建設加快推進。
株洲市城鄉環境同治主要做法和成效
自2009年以來,株洲市以城鄉同治為抓手,先城區、后農村,逐年梯次推進城鄉環境整治工作。
一是堅持大發動。把群眾作為主體和關鍵,注重宣傳發動。引導城鄉居民形成農村環境“要我做”變成“我要做”、“我要做好”的自覺行動。
二是實施大整治。堅持屬地管理原則,劃分區域,明確責任。對于亂倒亂扔、亂擺亂放、亂貼亂畫等行為進行集中整治、常態管理。對主道、集市、景區等重點地段和區域落實“定人、定點、定標”制度和“包衛生、包秩序、包綠化”責任,確保無盲區、無死角、無空擋。全市共清除衛生死角1.5萬處、清運垃圾22.5萬噸,一些長期熟視無睹的垃圾山得到徹底根治。
三是建立大機制。建立市場機制作,把環衛保潔、垃圾清運、牛皮癬治理、綠化養護等能夠推向市場的項目推向市場,承包給專業公司經營。建立投入機制,逐步形成了“財政下撥、部門支持、縣鄉配套、村組自籌”的多元投入模式。三年來,市縣財政年均直接用于城鄉環境同治經費1.3億元,各縣(市)區投入城鄉環境同治經費年均增長28%。建立監管機制,健全了環衛保潔、污水處理、交通管理、道路綠化、規劃建設等方面管理制度,探索了分區包干、分散處理、分級投入、分期考核的“四分”模式。建立考評機制,對各縣(市)區實行“周考核、月排名、季講評”考評制度,全市城鄉同治取得了初步成效,基本實現了“五個看不見”,即城鄉公共區域可視范圍看不見垃圾、主干道看不見車輛亂停亂放、街面看不見私搭亂建廠棚、市場和門店看不見商品出店擺放經營、城鎮看不見圍攻環境衛生整治執法人員的糾紛發生。
推行城鄉同治的建議
今年,中央1號文件要求:“把農村環境整治工作作為環保工作的重點,完善以獎促治政策,逐步推行城鄉同治”。為落實2012年中央1號文件精神,建議:
將株洲列為全國城鄉同治“試點”城市。近年來,株洲市城鄉環境同治工作有基礎、來勢好、成效明顯。株洲市作為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的實驗區,將發揮好國家賦予的先行先試的權利,進一步探索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同治的好做法。特建議將株洲列為全國城鄉同治“試點”城市(實驗區),以利于更好地發揮示范引導作用,更好地全范圍推進城鄉環境同治工作和新農村建設。
加大對試點城市的財政獎補力度。自2008年起中央財政設立農村環境保護專項資金,截至2011年年底,共安排了80億元用于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帶動地方投資97億元,對1.63萬個村莊進行了整治,受益人口4234萬人。但資金仍顯不足。今年中央財政安排了農村環境整治經費50多億元。建議中央集中資金加大對試點城市的財政獎補投入力度,按農業人口每年人平200元的專項資金獎補,連續五年扶持。同時,進一步擴大獎補范圍,當前,財政獎補政策主要限于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農村工礦污染治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等五個方面,要將更多的農村環境問題的治理納入到財政獎補范圍,擴大農村人口受益面。
責編/王慧美編/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