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鳳嬌
所謂“不問姓社姓資”的提法,是對鄧小平南方談話的曲解。我們只要認真看一下南方談話的原文就會知道
所謂“不問姓社姓資”的提法,是對鄧小平南方談話的曲解
人民論壇:改革開放到底有沒有方向問題?
朱佳木:對這個問題,理論界長期存在不同認識。有人認為,改革開放本身就是方向,無所謂社會主義方向還是資本主義方向;誰講改革開放要堅持社會主義方向,誰就被指責是“問姓‘社姓‘資”,是“反對改革開放”。這種看法既不符合迄今為止改革開放的全部歷史實際,也不符合黨中央自改革開放以來的一貫指導思想。
所謂“不問姓社姓資”的提法,是對鄧小平南方談話的曲解。我們只要認真看一下南方談話的原文就會知道,鄧小平講的是:“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這里不但沒有說“不問姓‘社姓‘資”,相反,他在這句話之后緊接著說:“特區姓‘社不姓‘資。從深圳的情況看,公有制是主體。”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反復提醒我們要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絕不能搞資本主義。他說:“在改革中堅持社會主義方向,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在南方談話中他還強調:“在整個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必須始終注意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說明,鄧小平所說的“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并非“不問姓‘社姓‘資”,而是要弄清楚什么是資本主義、什么是社會主義,找到正確判斷社會主義的標準。
后來,江澤民同志在慶祝建黨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說:“我們的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在改革中不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就會葬送黨和人民70年奮斗的全部成果。要劃清兩種改革開放觀,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改革開放,同資產階級自由化主張的實質上是資本主義化的‘改革開放的根本界限。”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也說:要“以四項基本原則保證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可見,改革開放是存在方向問題的,而且這個問題說到底,就是走社會主義道路還是走資本主義道路。否定改革開放有方向問題,并非真的不要任何方向,而是以此為掩護,要把改革開放引向私有化、兩極分化、指導思想多元化和“全盤西化”的資本主義道路上去。
人民論壇:有一種觀點認為,改革開放之所以成功,根本原因在于實行了改革開放。您怎么看待這種說法?
朱佳木:這種觀點不僅在邏輯上有毛病,在事實上也是站不住腳的。所謂改革,主要指把資源配置的基礎由計劃改為市場;所謂開放,主要指國民經濟由相對封閉狀態變為與國際經濟接軌。當今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70億人口中,除了二十幾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8億人一直在實行市場經濟和主導國際經濟之外,余下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60多億人口,要么早就在實行市場經濟和與國際經濟接軌,要么是在向市場經濟和與國際經濟接軌的方向過渡。在這么多國家和地區中,特別是在那些向市場經濟和與國際經濟接軌過渡的所謂“轉型”國家和地區中,大多數情況都不如中國好。特別是原來的超級大國蘇聯,由于在改革開放中放棄了社會主義道路、無產階級專政、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結果使已經相當嚴重的經濟、政治、社會、民族矛盾進一步激化,最終釀成了制度劇變、國家解體的歷史悲劇。而中國由于在改革開放中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方向,把改革開放與四項基本原則相結合,結果使13億中國人民大踏步趕上了時代潮流、走上了奔向富裕安康的廣闊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充滿蓬勃生機,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重大貢獻的中華民族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如果再考慮到中國人口負擔重、經濟基礎薄弱、人均耕地和各種資源相對貧乏、區域發展極不平衡等不利因素,能做到這一點就更加不容易。這說明,僅僅用實行改革開放這一條來解釋改革開放成功的根本原因,是經不起推敲的,也是難以令人信服的。
中國自近代以來曾喪失過很多發展機遇,但有兩次機遇被我們抓住了,實現了自身跨躍式的發展。一次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一次是在改革開放以后。如果說第一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們選擇了社會主義制度的話,第二次的主要原因則是由于我們在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上,實行了改革開放。就是說,我們與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最大區別,并不在于是否實行市場經濟,是否與國際經濟接軌,而在于這樣做時是脫離本國國情、盲目照搬西方經濟和政治制度,還是立足于本國國情,把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把市場配置資源置于國家的宏觀調控之下,在共產黨領導和馬克思主義指導之下有選擇地學習和利用世界上一切于己有利的好做法好經驗。這才是我們的改革開放成功的根本原因之所在,也是它的最大特色之所在。
必須把這兩個30年看作有機的統一體
人民論壇:改革開放30余年的成就,與新中國成立后的頭30年有著怎樣的聯系?
朱佳木:如何認識改革開放前后兩個30年和它們的相互關系,是與如何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高度相關的一個問題。現實生活中凡是懷疑和反對改革開放的,必然會用新中國頭30年否定后30年;凡是懷疑和否定四項基本原則的,必然會用新中國后30年否定頭30年;凡是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看成“新民主主義的回歸”和“民主社會主義”、“社會民主主義”,或者看成“資本主義復辟”的,必然會把前后兩個30年加以割裂和對立。同樣,凡是把前后兩個30年加以割裂、對立、相互否定的,也必然會反對或曲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只要回顧一下過去就會清楚,如果1978年沒有實行改革開放,不把改革開放堅持下去,新中國的歷史將難以為繼,結果只能是死路一條。這一點已為一些前社會主義國家的歷史所證明,是毫無疑問的。但同樣毫無疑問的是,如果1949年不建立新中國,新中國不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沒有進行大規模工業化建設和農田基本建設,沒有形成獨立的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沒有培養出大批從事經濟、科技、文教事業的人才,改革開放也是難以起步的。即使起步,如果不堅持社會主義方向,誤入資本主義的歧途,結果也只能是死路一條。這一點也已為一些前社會主義國家的歷史所證明。因此,中國不走社會主義道路不行,走社會主義道路而不改革開放也不行;用后30年否定頭30年不行,用頭30年否定后30年也不行;頭30年是后30年的基礎,后30年是對頭30年的繼承、發展和揚棄。只要我們堅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就必須把這兩個30年看作有機的統一體。
要找出改革開放的核心經驗并不難,因為它就是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人民論壇:您認為改革開放最核心的經驗是什么?
朱佳木:改革開放的經驗有很多,即使其中的基本經驗也不只一條。但在唯物辯證法看來,決定事物性質的諸多矛盾中必定有一個是最主要的、起核心作用的。總結改革開放30多年的經驗,應當盡力找出所有經驗中最主要的、起核心作用的經驗。只有這樣,才能準確把握改革開放的內在規律,才能推動改革開放事業繼續沿著正確道路發展,才能向其他情況類似的發展中國家提供真實可靠、具有借鑒意義的參考。
其實,要找出改革開放的核心經驗并不難,因為它就是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人民民主專政、共產黨的領導、馬克思主義指導這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并把這“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緊緊結合在一起。改革開放30多年的實踐證明,這條路線不僅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也是改革開放的生命線。改革開放之所以獲得巨大成功,中國30多年里之所以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續快速發展起來,主要的基本的原因就在于我們黨自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始終堅持了這條路線,既以四項基本原則保證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又通過改革開放賦予四項基本原則新的時代內涵,堅持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
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講,這條路線在實踐上的展開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理論上的展開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黨的十七大號召全黨全國人民繼續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從根本上講,就是要我們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有機統一。
責編/高源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