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鳴
之前中國經濟增長主要依賴于外需和出口為導向的模式,其基礎是廉價勞動力,目前中國轉型的方向是從中國制造轉向中國創造,從外需轉向內需為主,從片面追求GDP增長轉向均衡發展,從政府主導轉向進一步市場主導,從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轉向共同富裕,目的是尋求一種新的可持續性經濟增長模式。
但是,轉型知易行難,我國政府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雖然有不少變化,但總體上說,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仍然是粗放式的,經濟轉型的成效不大,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壓力的矛盾越來越突出。
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是加快經濟轉型的根本途徑,也是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關鍵。我國深化改革的空間依然很大。當前的形勢變化,為深化改革提供了時間窗口。應緊緊抓住有利時機,下決心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
當前我國經濟形勢和宏觀調控面臨的挑戰
當前,世界經濟總體上仍十分嚴峻復雜,我國經濟發展同時面臨穩增長、控物價、調結構的多重壓力,宏觀調控的難度明顯增大。
首先,經濟增長存在下行壓力。從外部需求看,世界經濟和貿易增速放緩,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短期內難以根本解決,美國經濟復蘇乏力,加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出口增長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從投資需求看,制造業產能過剩矛盾突出,基礎設施在建規模較大,房地產投資增速回落,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將有所減弱。從最終消費看,居民收入實際增速還不足以支撐消費提速,加之房地產調控對關聯消費品的影響較大,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難以保持強勁勢頭。
其次,物價水平仍處高位。物價上漲的需求拉動因素仍然存在,隨著貨幣信貸增速止跌回穩,加之貨幣信貸存量規模很大,仍可能拉動物價上漲;勞動力、能源資源、土地等生產要素成本上升趨勢將持續較長時期,成本推動的物價上漲壓力依然不??;輸入性通脹壓力存在較大不確定性,不排除出現大幅震蕩的可能,這些因素都會增大物價上漲壓力。
再次,結構調整壓力增大。從需求結構看,2011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1.6%,比上年有所提高,但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仍然偏弱;從收入結構看,2011年,城鎮居民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名義增長分別為14.1%和21.9%,仍低于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和政府財政收入增幅。總體上看,結構調整任務仍十分艱巨。經濟結構性矛盾和總量性矛盾并存,短期問題和中長期問題交織,國內因素和國際因素疊加,增大了宏觀調控的難度。
加快經濟轉型是破解發展難題的根本途徑
當前我國面臨的矛盾和問題,有外部環境和內在條件變化的因素,但深層原因是經濟轉型遲緩。加快經濟轉型,不僅有利于化解過去高增長時期積累的矛盾和問題,還將為我國更長時期、更高水平、更好質量的發展創造條件。
第一,在外部需求擴張較長時期內難以恢復到國際金融危機前水平的情況下,有效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擴大國內市場總體規模,改變經濟增長對外部需求的過度依賴。目前,國際主要經濟體的需求結構調整使我國的外部需求增速放緩,通過國際市場釋放過剩生產能力的空間縮??;國內人口結構變化和儲蓄率下降,投資率也難以保持在過去的高水平,經濟增長高度依賴投資和出口拉動的局面難以為繼,迫切要求增強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形成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的內在動力。
第二,在產能過剩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產業整體素質和競爭力,改變經濟增長對傳統工業規模擴張的過度依賴。由于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推進“再工業化”,在新的技術平臺上發展新型產業部門,我國已經形成和正在形成的生產能力將面臨新的調整壓力,經濟增長高度依賴低端加工組裝、缺乏自主技術和品牌的局面難以為繼,迫切要求加快推進新一輪產業轉型升級,在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優勢的同時,在新興產業領域拓展新的發展空間。
第三,在低成本比較優勢減弱的情況下,加快培育以科技創新和人力資本為基礎的新競爭優勢,增加在全球價值鏈上高附加值環節的比重,改變經濟增長對傳統比較優勢的過度依賴。隨著各國搶占經濟科技戰略制高點的競爭的加劇,我國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低成本的優勢減弱,經濟增長高度依賴傳統比較優勢參與國際競爭的局面將難以為繼,迫切要求培育和確立以科技創新和人力資本為基礎的新競爭優勢,在新一輪國際經濟科技競爭中贏得主動。
第四,在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的情況下,降低能源資源消耗和排放強度,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改變經濟增長對資源和要素大規模高強度投入的過度依賴。國內經濟發展面臨的能源資源和環境硬約束更趨強化,國際社會要求我國承擔有約束力的減排責任壓力增大,依靠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資源來實現經濟快速增長的局面難以為繼,迫切要求把資源環境壓力釋放的過程轉化為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的過程,最大程度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深化改革推動經濟轉型取得新進展
我國經濟轉型總體上成效還不明顯,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現階段傳統發展方式仍有發展空間,但更重要的方面是,現有利益格局和體制機制不足以推動經濟擺脫原有路徑轉向新的發展軌道。因而,必須突破原有發展方式賴以存在的體制條件,沖破既有利益格局,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加快經濟運行機制由政府主導型向市場主導型轉變,建設以法治為基礎的現代市場經濟制度。
當前的形勢變化,為深化改革提供了時間窗口。應緊緊抓住有利時機,下決心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特別是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和要素市場改革,推進國有經濟布局調整和壟斷行業改革,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創造更好的外部環境。
轉變政府職能是加快經濟轉型的基本前提。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時期,更多地發揮政府推動經濟發展的作用,避免經濟出現大的起落,實踐證明是完全正確的。但是,不能將應對危機沖擊時期政府發揮的特殊經濟作用作為一種常態,更不能因此忽視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應該看到,目前存在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源還是市場機制不健全不完善。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高度重視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減少對市場主體的直接干預,消除資源和要素價格扭曲,促進形成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使微觀經濟主體的潛能得到充分釋放。
深化財稅和金融體制改革是加快經濟轉型的關鍵環節。要明確各級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事權范圍,健全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制,促進財政體制更加公開透明。放寬金融業市場準入,鼓勵發展民間中小型金融機構,引導民間金融健康發展,積極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
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和要素市場改革是加快經濟轉型的重要內容。要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資源環境產權交易制度,形成引導和激勵市場主體節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機制。健全土地、資本、勞動力、技術、信息等要素市場,有效規范市場秩序。
國有經濟布局調整和壟斷行業改革是加快經濟轉型的重要條件。要按照國有經濟布局戰略性調整的總體要求,健全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機制。探索實行公益性和競爭性國有企業分類管理。健全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收益分享制度,建立常態化的國有企業分紅機制。加快推進鐵路、金融、能源、市政公用事業等壟斷性行業改革,放寬民間資本市場準入,激發民間投資活力。
(作者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責編/馬靜美編/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