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峰
正如“改革”是30多年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關鍵詞,在文化領域,“改革”二字同樣舉足輕重。體制機制管根本、管長遠。只有不斷深化改革,破除阻礙文化發展的體制性障礙,文化才能煥發出勃勃生機。下一步文化體制改革的重點在哪?
在數量上,文化產業的發展已經進入到了正常而快速的軌道。但是,由于存在一些結構性的問題,難以在質量、品牌、國際影響力等方面取得很大的突破。因此,調整和改革文化產業結構體系和發展模式,促進內容產業的質量提升已經迫在眉睫
十一五期間,我國文化產業每年以20%左右的增幅成長。可以說,在數量上,文化產業的發展已經進入到了正常而快速的軌道。但是,由于存在一些結構性的問題,也就難以在質量、品牌、國際影響力等方面取得很大的突破。因此,調整和改革文化產業結構體系和發展模式,促進內容產業的質量提升已經迫在眉睫。
文化產業存在的三大結構性問題
其一,文化制造業占文化產業整體比重較大,文化內容產業所占比重太小。或者說,當前我國文化產業存在著文化制造業為主的格局。我國目前的文化產業可以分為內容產業、傳媒與平臺產業、延伸產品和一般文化制造業等三個大的部分。文化產業制造業偏大的結果,明顯與“內容為王”的全球發展理念不相對應,也沒有體現出高附加價值的產業特征。
其二,傳統文化產業需要轉型和規范發展。以工藝美術和藝術品交易為例,其中存在著兩個很大的問題。一方面是缺乏企業化運作,整體發展結構不穩定。以7000萬左右藝術品收藏人群的交易為例,按照每人每年10萬元的交易額統計,估計至少有合計幾萬億元的交易額,但是它們幾乎都是私下交易,很少有正常納稅。主要原因還是缺乏藝術投資的企業化經營。包括畫廊的經營也以賺取差價的交易服務為主,缺乏內在性的經紀服務與價值提升的經營成果。另一方面,傳統的工藝美術產業也需要轉型升級,包括應該將傳統工藝、現代企業運作、品牌塑造和大師設計等結合起來,進行產業提升與完善發展模式。
其三,文化內容的生產和激勵存在著結構性的問題。在三個部分的產業結構中,傳媒和平臺產業的企業獲利最多,而且多數是實力較強的企業。由于新媒體的發展,從收入結構和商業模式上看,傳媒和平臺產業的范圍還包括了電信運營商與網絡技術公司的多數業務。其中的網絡技術含門戶、搜索技術、視頻、社交、微博、硬件等都是媒介化的內容、內容下載平臺、交流和消費的終端平臺等。傳媒與平臺產業的企業擠占了內容產業企業的收入空間,給內容產業的實力增長造成了很大的負激勵因素。
發展模式改革
目前,我國文化產業在發展模式上比較單一,主要是以數量取勝。以文化產業集聚園作為載體的產業集聚發展模式基本沒有實現。在發展模式上,各地政府需要注重產業轉型和升級的引導和推動。因此,在具體的文化產業發展方面,無疑需要深化對發展模式的思考,努力實現八個方面的產業轉型。
第一是內容化轉型。中國從未達到過內容為王,一下子進入到平臺為王,我們現在需要內容化的轉型,實現內容為王和平臺為王的統一。
第二是數字化轉型。目前,有四種基本力量在驅動文化產業的數字化發展,即青少年消費者成為數字產品的核心消費群。人們的生活方式越來越依賴數字化,信息數字技術與文化內容的融合度增強,電信企業逐步成為媒體公司。由此,我們發現,文化產業的平臺化和數字化趨勢是一體的,今后文化內容傳播和影響,必須通過數字化有關的移動互聯網的平臺和如蘋果公司的娛樂終端等的數字硬件產品平臺。
第三是娛樂化轉型。現在娛樂化有兩大趨勢,一是娛樂無邊界,人們的娛樂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進行娛樂,促進了更多的娛樂消費。二是內容娛樂綜合化,大家在一個pad上面進行綜合化的娛樂。而且,如果把所有教材放在pad上的話,那么紙質圖書出版業就要遭受嚴重沖擊。娛樂化和數字化的特點給很多傳統產業帶來很大的挑戰,只有進行轉變才會跟上現在的發展步伐。
第四是品牌化轉型。我們需要有效的創意,進行持續化開發,最后形成價值增值產業鏈的形態。目前產能過剩,同質化的競爭很嚴重,需要通過品牌來帶動產業升級。
第五是跨界化轉型。文化產業增長出現了許多新領域,比如說會展、創意設計和農業文化產業等等。這里它可以把傳統產業如制造業帶動起來,包括可以用動漫、影視來反向帶動傳統的旅游產業。文化產業很重要的一個應用形態是奢侈品產業,后者很大部分都是用文化創意提升的。喬布斯開發出來一系列了不起的產品,估計跟他擔任皮克斯公司的老板一事有密切的關系。
第六是聚集化轉型。很多文化產業集聚園大都做成湊合型的,沒有很好的產業聚集,沒有形成互相支持的業務系統,也沒有得到產業集聚和產業鏈經營的規模化的提升。今后有必要對已有的園區進行產業集聚化的提升。
第七是服務平臺化轉型。現在不管是政府也好,園區也好,都要通過平臺和相應的支持政策的實施來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政府今后的功能,不是做主要的領頭羊,而是應該提供具體的平臺化服務。
第八是高端化轉型。應該重視產業升級,特別是重視文化產業的高端產品和服務開發,避免同質化、低端化、硬件化的結果。
促進內容產業發展的改革
發展文化內容產業是文化產業的本質要素。當然,從事文化內容產業的生產企業需要具備打造品牌的資金支持實力。由此,在道理上,最好是由大型的傳媒企業和平臺企業來做內容產品會更為合理。但是,目前的文化內容產品和服務主要由中小民營文化企業提供為主。而由上分析所知,由中小文化企業提供文化內容產品和服務,必然存在著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況。特別是因為內容產品的首次收入(如動畫電視劇的播出授權收入)較低,做好產品的后續價值實現(如實現產業鏈形態的價值)很重要,但是它需要通過塑造品牌來實現;而塑造品牌需要持續化經營,持續化經營需要資金實力的保障和能力的積累。從現狀來看,多數的民營文化內容生產企業因為資金實力不足等原因而做不到持續化經營,由此也就不能保障內容產業的質量提升要求,更難以打造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容產品和品牌。
就此而言,解決文化內容產品的生產機制問題對提升文化產業競爭力十分關鍵。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加大對從事文化內容生產的中小民營文化企業的扶持力度,加大對于內容大制作和品牌化運作的扶持力度。然而,目前在政策上并沒有做到這一點。各級政府對于文化產業的支持主要集中在大型文化傳媒企業,支持的資源主要流向平臺和國有傳媒企業,以及少數較大的民營文化企業。顯然,這里存在著內容創作與內容經營主體激勵不足的難題。除非采取一些新的對策,否則內容生產和提供的重要事業將存在虛弱化的困境。
總之,制定和改革相應的發展文化內容產業的扶持和激勵政策很重要。換句話說,各級政府在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時,應當遵循以下幾個指導原則,以促進內容產業的發展與提升。首先,應該優先扶持文化內容產業的發展,在扶持政策上特別是融資和貸款方面對內容生產企業予以傾斜對待。其次,對于文化內容生產企業一視同仁,民營文化內容生產企業應當享有與國有文化內容生產企業同等的待遇。再次,各級政府應通過加大財政投入,增加對文化內容產品和服務的采購力度。最后,在企業上市的政策上對傳媒企業和內容生產企業區別對待,將內容產品的品牌經營水平和無形資產增長幅度納入考慮范圍,由此制定特殊的上市門檻,保障文化內容生產企業優先上市。
(作者為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
責編/高源美編/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