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憲軍
溫總理在十一屆人大五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為資源型城市的轉型發展做出重要戰略部署。七臺河市將以此為指針,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既做強做大煤炭主業,又積極發展非煤新興產業,做到經濟安全高效,環境秀美宜居,努力實現安全發展、循環發展、轉型發展、綠色發展
溫總理在這次人代會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在認真分析國際國內政治經濟形勢的基礎上,全面安排部署了今年各項工作。特別是報告關于“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關鍵在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部署,為資源型城市的轉型發展指明了方向。作為資源型城市,七臺河市將貫徹落實總理報告部署,結合深入推進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建設“八大經濟區”、實施“十大工程”、發展“十大產業”等重大戰略,針對七臺河實際,重點推動“四個發展”,為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做出示范。
以“五化六防”推進安全生產上新臺階
煤炭是七臺河最重要的支柱產業,決定了煤礦安全是七臺河的頭等大事。七臺河煤田是國家三大保護性開采稀有煤田之一,生產的優質主焦煤具有低硫低磷高發熱量等特點,被譽為工業精粉,是生產優質鋼材難以替代的重要原料。但地方煤礦安全生產方面還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突出問題:一是礦井數量較多、規模較小。龍煤七臺河分子公司12處大型礦井,以5%的礦井數量,生產全市2/3的原煤。二是煤礦儲量不足、煤層較薄。地方煤礦多數開采國有大礦不能利用的邊角資源,難以實施機械化作業,單位產能人員數量多,安全管理難度大。三是從業人員流動性大、素質不高。地方煤礦投資人懂礦的不足50%,技術人員配備達到規定標準的只有60%,經過培訓取得從業證書且有3年以上井下經驗的熟練工人不足60%。
這樣的煤礦生產條件,決定了必須把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把安全發展放在四個發展的首位,必須牢固樹立沒有煤礦安全就沒有七臺河安全、沒有安全生產就沒有一切的理念。今后,七臺河市將認真落實總理報告“加強安全生產監管,防止重特大事故發生”等重要部署,突出解決好“態度不堅決、旗幟不鮮明、執行不到位、工作不落實”的問題。2012年,要圍繞“建設標準化、操作規范化、管理制度化、培訓法規化、設備安標化和加強安全監管”這“五化一加強”,針對煤礦小而多的問題,加快推進礦井改造升級和集團化整合;針對礦井安全質量標準不高的問題,加快礦井質量標準化和井下避險“六大系統”建設;針對隱患治理不到位的問題,加大“六防”特別是瓦斯和水害防治力度;針對從業人員素質不高問題,加強教育培訓;針對監管缺失的問題,深化煤礦安全監管體制機制改革,堅決杜絕重特大事故,最大限度減少一般事故。
加快推進精細化工大項目建設
目前,七臺河市的主導產業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煤焦電化等資源性產業比重大,占全市工業企業總戶數的45%,占規模以上企業戶數的49.5%,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87.8%,占工業稅收的83.3%,占城鎮就業的39%。二是“原字號”和粗加工產品份額高。原煤、洗煤企業創造的增加值、稅收、就業分別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的49.1%、工業稅收的47.8%、城鎮就業的34%,焦炭企業分別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的19%、工業稅收的21.9%、城鎮就業的4%。三是精細化工產業比重小。目前生產煤化工產品的企業只有6戶,分別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的1.8%、工業稅收的1.7%、城鎮就業的0.4%。這種單一的主導產業結構,決定了七臺河市在未來很長的時間內,還不可能完全跳出煤炭求發展,必須堅持以煤為基,堅定不移地做強做大煤炭主導產業。但決不能再走過去單純依靠產量擴張拉動增長的老路,必須依托煤炭而不依賴煤炭,立足煤炭又要跳出煤炭。要按照總理報告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的部署,把精細化工產業作為煤炭循環經濟的主攻方向,加快推進一批環己酮、己二酸、針狀焦、烯烴、煤焦油精深加工等精細化工大項目,快速提升焦炭下游產品占工業經濟比重,最大限度增加噸煤經濟效益,創造煤化工產業新優勢。
力爭非煤產業比重每年提高2個百分點
七臺河的資源環境和產業特點,決定了加快轉型刻不容緩。一是煤炭資源儲量日漸減少。按照目前的產量計算,龍煤七臺河分子公司只能維持20年左右,地方煤礦平均不足10年。二是主導產業一煤獨大。全市近50%的GDP、90%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0%的稅收均來自于煤炭及其相關產業。三是環境承載能力明顯下降。采煤沉陷嚴重破壞道路、給排水管網等基礎設施,矸石山大量占地并常年釋放有害氣體,地下水資源枯竭,空氣污染較重,生態環境對資源型產業的承載能力十分有限。雖然七臺河市在轉型上認識和啟動較早,但在發展上才剛剛起步破題。今后,應按照總理報告部署,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落實到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上來,著力解決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制定更加優惠的政策,鼓勵新上非煤產業項目,吸引高層次轉型人才;加大招商引資和激活內資力度,破解轉型資金不足難題;科學確定轉型路徑,盡快做強做大木制品、機械制造、食品藥品、新型建材等非煤產業集群,構建“八區兩帶”產業功能區新格局,力爭非煤產業占全市經濟比重每年提高2個百分點以上。
今年年底前確保所有企業排放達標
七臺河的資源條件、開發歷程和產業結構,都決定了環境保護與污染治理的特殊重要性。一是資源性產業污染相對較重。全市高污染、高排放的企業占企業總數的16%。二是一些企業環保標準不高。洗煤企業中,還有一半以上沒有上齊除塵設施,有的焦化企業污染防治設施運行不穩定。三是污染物排放總量較大。全市每年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均超過2萬噸,特別是由于煤焦化企業較多、棚戶區原煤散燒量大,空氣污染較重。四是生態環境歷史欠賬較多。全市已形成采煤沉陷區面積72平方公里,廢棄礦井1200多處,矸石山堆放量7000多萬噸。要按照總理報告走“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的部署,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保護。加大重點污染企業治理力度,今年年底前完成全部污染企業治理,確保所有企業達標排放。嚴把新上項目環境評價關,發展經濟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有污染的項目一律不上。加強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加快市區內煤矸石山搬遷進度,大力開展廠區礦區環境整。通過打造安全生態礦山、建設綠色環保工廠,努力實現黑色產業綠色發展、高碳經濟低碳發展,建設秀美宜居生態家園。
責編/凌肖漢范文美編/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