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麗華
設置有效的學習情境,要求教師要了解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學生的知識水平情況,做到有的放矢。
教學情景;學習情景;知識創新
學習情境是在一定情境下的新舊知識經驗的作用,是新舊知識經驗之間的雙向作用過程,也就是學生與特定情境之間互動的過程,是學生學習、協作、交流和意義建構的重要環節。設置有效的學習情境要以富有直觀性、啟迪性、現實性、開放性和發展性為原則。以培養學生具有學習的自信心和興趣,著眼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以陶冶學生的情感為動機,滲透教育性;以解決問題為手段,貫穿實踐性;以實際應用為宗旨,關注學生的發展性。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構有價值的相關聯知識,體會學科與自然、社會、人類生活的聯系,注重以“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最終能使學生自學自勵,意識到自身的價值和責任,形成持久的優良學習品質和初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培養學生關心社會、關心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意識。
1.形象化的教學手段創設學習情境
教學中要善于用各種教學直觀手段,找出與教材內容的最佳“切入點”,以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現實、生活情境素材進行加工或創設學生感興趣的現實生活情境素材作為課堂情境。如生活展觀、實物展示、演示實驗、新聞媒體、電視錄像等刺激學生的感知器官,調動學生的思維和學習興趣,使學生在驚喜、感嘆中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利于學以致用。
例如:對于鐵的性質的學習教師可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引導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問題,獲得情感體驗為目的,以獲得知識和技能,培養探究能力和應用能力。學生從自家鐵鍋的顏色,用鐵做碗架、飯菜能熟、鐵勺安木柄、鉗子安橡膠柄、用鐵架設電線網等歸納出鐵的物理性質,使學生感受并欣賞化學對改善人類生活的積極作用。指導學生認識金屬的物理性質的一般方法,突出學法的指導。
2.用富有啟迪性的教學方法創設學習情境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內在因素”。要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從不同的角度思考,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要特別注重實驗的探究本性,通過實驗發現問題、啟迪思維、發展知識、形成能力,因此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化學“以實驗為基礎”的基本特征,使學生一直能自學自勵,一輩子做主動有為的人,增強學生終身學習的發展性能力。
3.捕捉質疑火花,以“疑”入境、以“問”為境
“思源于疑”,有“疑”才有“問”,有“問”才想“解決”,想“解決”才能創新和發展。把教學建立在更加廣闊的質疑背景上,多在看似“情理之外”處和“在被易忽略的地方”設置問題情境,結合具體原理、現實情況,培養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多方面思考問題的能力、注重訓練思維的靈活性、開放型及現實性,增進教學效果,較好地為新知識的學習創設情境。
在“鐵的性質”的這節教學中,有學生在知曉鐵的性質后說:“既然用鐵造船還得注意這么多事項,刷油漆、涂防污漆、鍍其它耐腐蝕金屬,何不用鈦造船呢?鈦的性能遠遠優于鐵。”此時教師應及時捕捉“質疑火花”,將鈦的生產工藝較復雜、價格貴、尚不能廣泛使用的現實告訴學生,體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激勵學生為將設想成為現實而努力進取!從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建立可持續發展意識。
還有學生對“用鐵制造輪船”提出憂慮:地球表面積的四分之三被水覆蓋,船只多航行在海水中,海水咸是因為有氯化鈉,苦澀是由于含硫酸鎂、氯化鎂之故,主動地探究提出鐵是否與水、氯化鈉、硫酸鎂反應?又查找資料發現熬苦泉水的鐵鍋變紅鍋,苦泉水中含硫酸銅,主動探究“鐵與硫酸銅是否反應?”設計實驗方案,質疑海水中有硫酸銅嗎?這些自然現象蘊涵著研究物質及其變化的豐富素材,能引導學生認識和探究身邊的化學,促使學生主動地學習。
4.創設學習過程重理解、重探索、重過程、重發展的情境
化學——作為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發揮學科的自身優勢,將科學探究作為課程改革的突破口,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意識。采取“提出問題→研究探索→得出結論→知識重建→能力形成”的過程,構筑一條從“現有發展區”走向“最近發展區”的通道。
瓦特發明了蒸汽機,為人類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人們在享受他的成果時卻很少去關注他的發明起因,這恰恰是教師和學生應注重的環節,因為它可能啟迪和造就一個“再發現者”。小瓦特看到用水壺燒水,壺蓋被頂起并發出“啪啪”的響聲時,沒有放過這一奇怪而又司空見慣的現象,他問奶奶,奶奶告訴他:“水開了壺蓋就被頂起來,就發出啪啪響聲。”這一解釋沒有說服小瓦特、也顯然沒有說服力。瓦特為弄清緣由,天天坐在爐旁看燒水。我在講分子的性質時創設了這樣的教學情境:“如果你是當時的瓦特,你會怎么想?想什么?”學生們集思廣益,模擬、探究科學家的實驗活動過程,通過聯想、判斷、推理、得出結論,這樣構建教學環節不論結果如何都促進了學生思考,使學生認識到科學其實很平凡,就在我們身邊的一舉一動中,從而激發學生思想、情感和行為,給以動力,喚起欲望,讓學生成為知識獲得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和體驗者。教師要在導上下功夫,重在引導學生參與探究過程,使學生對知識的獲取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從而使知識的意義建構更加優化,使學生具有全面的理解力,成為科學知識的“再發現者”。
5.創設“構建學生人格的健全,立其志”的情境
當今的社會發展迅速,需要全方位的優秀人才,人們的競爭意識更加強烈,要求學生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和人格品質,心理健康比身體健康更重要,而人格因素是開發學生潛能的內在動力、積極的自我信念是開發學生潛能的基本保障、積極的對受挫的承受力是勇往直前的巨大推力。因此要注重培養學生面對困難、知難而進的能力,介紹學習和思考的技巧,張揚學生個性差異,創設能使學生充分交流、發現討論、匯集信息、分析評判、放眼世界的學習情境,才能將情感教育與認知教育相結合,課本知識與實用知識相結合,聚合思維與發散思維相結合,為培養出具有人和自然、人和社會協調發展意識的現代人打下良好的基礎。
6.創設評價學習的教學情境
評價學習的出發點與歸宿是對每一個學生的關注,是對學生全面發展的關注,評價學習能夠提供豐富的學習素材,有效地改善教與學、完善教學過程,不只是學習信息的交流和研討,更重要的是語言的表達、思想的溝通、心靈的碰撞、性格的磨合,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起到發展個性、智者更慧、學會反思、發現自我、取長補短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