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文平
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獨生子女家庭的隱性風險已日益凸顯,失獨家庭這一群體正走進公眾的視線。解決失獨者經濟保障風險、生活照料風險、精神慰藉風險是國家義不容辭的責任。為有效規避風險,采取適時的人口政策調整,建立失獨家庭養老模式,創立失獨老人專項基金,為當前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完善提供了可行性意見。
失獨者;養老風險;人口政策;隱性危機
1.引言
目前全國失去獨生子女群體日益龐大,“失獨家庭”超百萬,且每年新增7.6萬個,步入老年的失獨者無處可去,治病養老成了難題。如何讓失獨者走出濃重的心理陰影,如何解決他們的養老就醫等現實問題極為迫切。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全國總人口約為134735萬人,此前抽樣調查2009年中國15~29的年輕人約占總人口的21.09%。另根據衛生部發布的《2010中國衛生統計年鑒》所顯示的該年齡段人口疾病死亡率來推算,15~30歲年齡段的死亡率至少為40萬人。根據聯合國的預測,2100年中國人口將只有5億,未來可能有千萬失獨家庭。當下家庭人口的“421”結構初呈危機,“失獨”已經給了我們重要的啟示。解決這一群體的養老問題,既關系到社會的和諧與穩定,也關系到計劃生育政策貫徹執行和國家宏觀目標的實現。本文立足風險視角,分別分析了當前中國城市、農村“失獨家庭”現狀及其養老困境與人口政策調整的關系,在指出其面臨風險的基礎上,提出了規避風險的建議。
2.文獻綜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社會、經濟發生著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中國人口問題也經歷著同樣深刻的變化過程。30年的計劃生育政策使中國少生了4億多人,節約了數以萬億的社會撫養費用,緩解了人口給經濟、社會、環境的多重壓力。相應的,獨生子女家庭的隱性風險卻被人們所淡化。失獨父母,這一曾被忽略的群體,近來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盡管已逐漸成為社會的熱點,但中國到底有多少失獨家庭目前仍沒有確切的數據統計。一組反復提及的數據是:“專家估計,失獨家庭超百萬”“同時每年新增7.6萬個”。人口學專家、《大國空巢》作者易富賢根據人口普查數據推斷:中國將有1000萬家庭成為失獨家庭。易富賢的數量推斷來自于兩組數據:一個是中國從1975~2010年共產生了2.18億個獨生子女家庭;另一個是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每出生1萬人,就有360人在10歲之前夭折,有463人在25歲之前死亡,760人在44歲之前死亡。中國多地政府也正探索逐步加大對失獨家庭的扶助力度。事實上,早在2001年12月份出臺的《中國計劃生育條例》第27條明確規定:獨生子女發生意外傷殘、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養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給予必要的幫助。但對于這個“必要的幫助”究竟是什么,具體誰執行,執行標準且如何實施并沒有明確說明。從失獨家庭的現狀來看,政府雖然在持續推進對這個群體的關注,卻只對具體的經濟政策做一些細枝末節的修改,始終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失獨群體目前面臨的多重生活問題。“隨著中國老齡化的加速,養老問題已不單單是道德問題,更是一個法律問題”鄭州大學社會學博士王瑩這樣說道,真正解決問題,需要一個完善的機制和體系。史柏年則提出了經濟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管齊下的辦法來幫助失獨家庭。構建更加合理的社會社會支持體系,提高失獨群體生命質量、生活質量,是應對失獨家庭養老風險的必然而理性的選擇。現有文獻僅論述研究有關獨生子女家庭未來養老保障的探究,鑒于目前對失獨家庭老人基本研究匱乏的事實,本文力圖通過詳盡的風險分析對這一群體的養老問題提出系統建議。
3.目前我國失獨家庭老人現狀分析
失獨者大多生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趕上八十年代首批執行獨生子女政策,卻到中年遭遇獨子夭折。在中國,獨生子女家庭是為控制人口總量作出貢獻的群體。有研究稱,計劃生育使中國目前的人口規模縮減了4億,這意味著中國將世界70億人口日推遲了5年。這些積極響應國家政策的“光榮一代”,除了喪失愛子的孤苦外,如今更擔心疾病、養老等一系列現實難題,而目前相關幫扶、保障體系卻相對滯后,缺乏有力的傾斜政策,失獨老人的養老路艱澀難行。一些上了年紀的失獨家長沒法照顧自己,試圖住養老院,卻因無子女簽字屢次被拒。長期忍受著壓抑、自閉和尊嚴的精神折磨,有的失獨家庭無奈常年寄住寺廟,終日念經,與同樣的失獨群體抱團取暖,甚至造成了社會上的群體歧視。不僅僅是失獨者,更多的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輩,如今都開始面對養老問題。在獨子時代,一個養老問題,就綁縛了整整兩代人。
解決失獨老人的養老保障問題,是當前中國社會、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2007年8月,中國正式出臺了獨生子女傷殘死亡家庭扶助制度,當年在全國10個省市試點,并于此后向全國推行。近期,國務院新聞辦于9月20日日舉行發布會,介紹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基本民生保障工作進展情況,民政部副部長竇玉沛表示,可參照“三無”老人,來解決失獨家庭的一些問題。此后,在剛剛召開的“十八大”中,面對養老議題,擔任與社會服務相關工作的黨的十八大代表趙廣軍、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勞動和社會保障系主任張開云等訪談嘉賓均對新快報記者表示,除了要關注城鄉養老制度的與時俱進,應對“老有所養”提出更高要求:除了老有所養,老年人應當“老有所醫”、“老有所事”,并在養老服務事業的發展下享受更高質量的晚年生活。這些政策說明,政府正逐步加大養老保障力度,現今失獨家庭養老保障體系也正面臨重大的精神層面和物質保障的困境與隱性風險。
農村失獨家庭面臨的養老困境。從風險的存在形式上看,農村失去獨生子女的父母面臨著比城市失獨家庭更加嚴重的經濟基本保障風險和精神慰藉的非經濟養老風險。隨著近年中國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相應的生活方式、生育觀念、家庭結構、意識形態觀念等都發生著改變。農村獨子家庭群體日益龐大,農村子女進城讀書、務工成為普遍趨勢,大部分的農村居民依靠家庭、子女和經營土地收入來解決養老問題。對于農村失獨家庭來說,依靠子女,無疑加大了獨子家庭的經濟保障風險。依靠土地,土地必須和勞動力結合才能創造養老資源,而隨著失獨老人年齡的增大,勞動能力必然下降,依靠土地根本無法滿足基本生活安全;另一方面,隨著城鎮化的加快,農民的人均耕地必將減少,加之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村失獨老人依靠土地養老風險更為嚴峻。
城市失獨家庭面臨的養老困境。與農村失獨家庭相比,城市失獨家庭在家庭結構居住方式等方面呈現出典型性特征,城市獨生子女家庭主要受到獨生子女家庭規模和少子老齡化因素的影響。系統論認為,結構決定功能,結構的不穩定性或非常態性決定了其風險性[1]。在談到獨生子女家庭時,一個核心的問題是獨生子女家庭的典型結構。而“四二一”三代共存的家庭的典型結構。嚴格意義上的“四二一”結構需要滿足三個條件:一是三代共存,二是第二代是獨生子女而且結婚,三是第三代也是獨生子女[2]。現今的人口政策允許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可以生育二胎,那么或許未來在政策連續的前提下,城市結構將進而出現“四二二”結構,相較下“四二一”家庭結構的失獨家庭將面臨更大的養老風險。
中國失獨老人數量發展趨勢分析。在中國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失獨老人的基本生活狀況對于人們的生育決策和行為有可能產生某種啟示或導向作用。根據2000年普查0.95‰抽樣數據計算,若按存活子女口徑衡量,2000年全國獨生子女數達到9300萬左右,在生育率穩定在一個較低水平而死亡率概率變化不大的前提下,失獨老人的數量風險呈增長趨勢。由于無法繼續生育,失獨老人的增加最明顯的結果之一就是對公共養老體系的巨大挑戰,進而將給國家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帶來空前壓力。
4.失獨家庭的養老風險形式
養老的基本含義是指度過老年生活,廣義的養老基本上涉及到老年人生活需要的全部;而狹義的養老指的則是經濟保障、生活保障、醫療保障和精神保障[3]。對于原本寄希望于獨生子女身上的父母來說,突然的變故無疑是生活的重創,龐大的失獨家庭群體的情感依賴和養老保障漸變為凸顯的社會問題,計劃生育政策為中國的發展減輕了人口爆炸的風險,但同時為這些獨生子女家庭埋下了沉重的生活風險。
經濟保障風險。經濟支撐是養老的基本保證和核心問題。據《人口研究》-《新空巢家庭》研究,大部分的獨生子女父母的實際收入水平并不會太高。在教育支出增長的今天,父母傾其一生培養下一代,對于孩子的撫養成本遠遠超乎經濟儲存成本。大多數城市居民可以通過住房實現整合,而農村僅有低水平的養老保障制度和一小部分處于貧困地區的居民可享受政府的社會救助,這些都僅是停留在生存層面上的滿足。對于失獨群體,經濟保障風險無可避免。
生活照料風險。目前,我國60歲以上老人的平均壽命為18年,而平均預期帶病期大約為13年,這意味著一種長期潛在或現實的生活照料和醫療護理的需求[4]。對于失獨家庭的老人來說更是雪上添霜。失獨老人只能通過以下幾種方式獲得照料:住養老院(護理員);請保姆;兩位老人健在相互照料。由于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低,滿足自身的生存需要都還是問題,住養老院、請保姆的方式更無從滿足,城市失獨老人也需要有足夠的經濟條件支撐才能獲得。此外,現有很多的養老機構拒絕接受失獨老人,理由為沒有監護人(都為子女)簽字。而第三種方式也僅適合于低齡老人,且身體健康,不難斷言,隨著老人的身體每況愈下互相照料的能力也隨之衰弱。因此,對于失獨老人來說,生活照料風險更為嚴重。
精神慰藉風險。精神贍養是我國進入老年社會不得不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農村普遍生活水平不高,再加上失去子女的痛苦使失獨父母更是絕望而無奈的活著,農村社會生活形式單一,精神慰藉取得方式局限,僅是鄰里瑣事,隨著年邁無力,一日三餐都見成為現實問題,由此可見,農村失獨老人面臨著絕望的精神慰藉需求。相比之下,城市失獨老人,的精神慰藉需求更偏重于心靈的空虛和自我價值感的喪失,生活在單元樓里的高齡失獨老人,與外界接觸減少,親朋之間有因代際分離傾向和激烈的社會競爭,可以說是一種心靈上的的慢性自殺。失獨老人的精神慰藉風險是重大的社會問題,往往因為經濟保障風險的突出性而相對弱化,仍需社會給予必要的心理關懷、社會服務以及臨終陪護。
5.失獨家庭養老問題的規避策略
發揮政府的主導、協調、推動作用。政府應承擔起計劃生育補償的國家責任。國家整體考慮,制定一個面向失獨者的全面關懷制度,給予針對性的服務。首先,對于當前的相關法律條文中定義不清的部分,重新審視、完善,明確權益。讓這一群體老有所依,老有所養。其次,政府部門下設專門負責失獨群體的組織機構,給予他們精神慰藉、物質保障、和生活照料的全面服務,計生、工會、婦聯等部門聯合幫扶失獨者與社會的聯系;此外,設立政府失獨家庭專項養老金,增加政府養老資金的財政投入,減少失獨家庭的經濟保障風險,支撐國家養老保障的順利進行。
建立專業性的失獨家庭養老院,預防失獨者生活照料風險。建立一個專屬于失獨者的養老院,這樣既切實的解決了監護人簽字問題,又減少了失獨老人因其他老人子女探望時的精神壓力。把失獨者組織起來,重拾生活的信心,互相幫助。對于養老院社工進行定期定向培訓,建立一支服務職業化、專業化的養老隊伍;完善失獨養老院床位設置、人員提供、老年用品、健身設施等方面的資源匱乏,完善養老院服務體系,提高養老服務的能力。
建立失獨家庭關懷基金,面對失獨者精神慰藉風險。通過公共媒介,引導媒體輿論,募集社會各界的救濟,為失獨家庭重建精神家園。聯合公共事業組織、企業慈善組織,慈善人士,成立全國性的失獨者援助發展基金。同時利用節假日組織學生、志愿者親情撫慰活動,舉辦失獨者聯誼會,充實失獨老人的老年生活,在非政府的組織參與下籌募資金,逐步各種完善社會服務體系,共同解決失獨老人面對的養老風險,讓失獨者不孤獨,正是考量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的體現。
未雨綢繆,培養老人獨立養老意識。當前的人口政策以及國家環境決定著我國獨生子女家庭在近段時間內不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這就要求我們要盡快轉變“家庭養老“的傳統觀念,為應對步入老年的各種風險做好精神、經濟、健康儲蓄,培養自身積極的社會心態和精神狀態,延長自我養老時間,為自己的老年生活負責。
此外,適度調整人口政策,解決結構性危機。失獨家庭的養老風險,從根本上說是由于家庭結構的不穩定性造成的,由此引起的經濟保障風險、生活照料風險、精神慰藉風險都是結構風險的派生形式和表現形式。若想從根本上解決失獨家庭的養老風險,還應從結構根源著手。值得探究的是,在當前中國國情下,是堅持“一家一孩”還是“開放二胎”,還應由國家從長計議,因時制宜。
6.結論
本文透過失獨家庭面臨的養老風險分析,詳盡的解析了改革開放以來計劃生育政策與失獨老人養老保障的因果關系,當前失獨群體群體面臨著絕望困境及其發展趨勢最終導致的隱性危機,系統提出應對經濟保障、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三方面困境的建議。針對研究,希望失獨群體得到更多的精神支持與援助。完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為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穩定的根基。
本文研究存在一些局限。反映的是失獨老人群體總體的情況,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在實踐中掩蓋了個體的差異,失獨家庭的風險,需要整個社會共同分擔,我們將共同期待政府作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并給予援助,讓“失獨者”老有所依,老有所養。
[1]于長樂,樂章.城市獨生子女家庭的養老風險及其規避[J].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2009.02
[2]郭志剛.我國現行生育政策與“四二一”家庭.中國人口科學,2002.01
[3]穆光宗.獨生子女非經濟養老風險及其保障[J].浙江學刊,2007.03
[4]王樹新.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養老方式的選擇與支持研究.人口與經濟,2007.04
[5]穆光宗.老齡人口的精神贍養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04
[6]段世江,張嶺泉.農村獨生子女家庭養老風險分析.西北人口,2007.03
[7]李建民.建立農村計劃生育夫婦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重大的民生問題[J].人口與計劃生育,2008.04
[8]曾毅.中國人口分析.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9]翟振武.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全面解決人口問題.人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