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馬啟智代表:讓務農成為光榮職業
農村要想留住人才,就應該讓農民成為人人認可的光榮職業。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農民”成了貧窮落后的代名詞,至今也沒有多少年輕人想去當農民。現代農業更需要有知識、有文化、懂市場的復合型農民。國家必須要像培養其他各類專業人才一樣,加大力度培養適應農業發展的新一代農民。我們應該鼓勵和引導二代、三代農民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讓全社會認識到:農民是社會中不可或缺的一個職業,是人人認可的光榮職業;讓大家,特別是農村年輕人,看到從事農業是有前途的,在農村大有可為。
北京市農村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李成貴委員:鼓勵進城務工農民返鄉當職業農民
培養新型農民一定要重視對農民的培訓,尤其是要加大對骨干農民的培訓,加大對農村實用人才的培訓力度,鼓勵和支持進城務工農民返鄉當職業農民。近年來,北京市在1039個村每村聘任1名全科農技員,進行設施農業骨干農民培訓,開展“科技套餐”配送服務等,對培育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主體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丹東農業科學院玉米研究所所長何晶代表:必須讓有知識有文化的人去種地
人們一提種地,就首先想到農民,就是知識、文化水平低的人才去。我們必須扭轉這樣的觀念,只有真正有知識、有文化的人才能去種地。我們在國外考察的時候發現,在國外,不是什么人都允許去種地,去經營農業,是有準入制度的,有資金、規模的限制。相反,公務員等其他職業是沒有限制的。
甘肅農業大學教授尚勛武委員:培養農村新知階層,打造規模種地新軍
農業必然會走向適度的規模經營,農民也會逐步走向專業化,農業院校、職業院校培養的人才將會成為新型的職業農民或經紀人。大學生或新知階層回鄉種田或將成為趨勢。現在沒人種地不是因為農業本身不掙錢,而是農民占有生產資料少、就業不充分,土地集中后,農民實現充分就業,獲得的回報就豐厚了。未來種地農民應該是經過中等職業教育和專業培訓后,有知識、愛農業的職業農民,他們將逐步替代老一輩沒有文化的農民。國家對農業中等職業院校實行免學費的政策是非常正確的,這是在培養下一代農民。
河南農業大學副校長張全國委員:讓種田農民“現代化”
農業屬于弱勢產業,如果沒有完善的農民教育培訓系統,農村人才就會不斷被“非農化”,農業將面臨專業人才枯竭的嚴峻形勢,到那時才真的沒有人種地了。大力發展農民教育培訓事業,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對于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農民教育培訓的目的在于提高農民的生產技能、綜合素質,即實現“農民的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