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我國居民存款儲蓄總額及總儲蓄率占GDP的比重居高不下,這一現象引發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本文針對我國高儲蓄率現狀, 對這一現象的成因及其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進行了簡要探討。
近年來 ,我國經濟保持了較高水平的增長,與此同時我國城鄉居民的存款儲蓄也不斷提高,隨之而來相對偏高的儲蓄率一直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據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我國總儲蓄率(總儲蓄占GDP比重)從2006年開始突破50%,這一數字不僅遠遠高于英美等發達國家,也比世界其他國家的平均水平高出近20個百分點。下圖為我國1996—2010年儲蓄率數據(數據來源:世界銀行)。

下文將對我國高儲蓄率的成因及影響進行簡要探討。
一、高儲蓄率的成因
(一)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長
大家皆知,影響儲蓄最主要的的因素是收入。自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宏觀經濟政策的穩定,我國經濟能夠平穩較快的增長,而我國城鄉居民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也逐漸提高。面減免農業稅,提高個稅起征點等縮小貧富差距的舉措也將進一步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可支配收入,由此導致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居民儲蓄必將逐漸提高。
(二)消費不足,預防性儲蓄需求增加
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雖然政府在逐步完善我國的社會福利保障體系,但這一過程仍然任重而道遠。面對高昂的房價、醫療費、教育費等等,中國百姓身上仍然背負著“住房、教育、醫療”三座大山。因此,“有錢不敢花”取代了“沒錢可以花”成為了廣大百姓新的難題。居民對未來收入和支出的不確定性預期提高,加之沒有完善的社會保障,因此在考慮收入的支配時,大多數居民傾向于儲蓄而非即期消費。
(三)投資環境惡劣,投資渠道狹窄
導致我國儲蓄率居高不下的另一原因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總體滯后,居民投資理財觀念不強,缺乏除低收益的儲蓄、高風險的股票等金融投資產品之間的、滿足不同投資者需要的金融投資品種,并且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導致了世界經濟的低迷,投資環境惡劣。投融資渠道的阻塞就必然使得大量的民間財富、企業資金被迫涌入銀行儲蓄系統。此外,我國股市的崩盤帶來的投資者信心下跌也導致了廣大投資者棄之轉而選擇安全性較高的儲蓄渠道。
(四)人口結構及傳統文化觀念
人口結構和文化背景因素也是高儲蓄率的重要成因之一。20世紀70年代我國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這對儲蓄率的積累產生了巨大影響,這一轉變使得中國迅速實現了人口轉型,并通過“人口紅利”的集中釋放帶來高儲蓄。經濟增長與勞動年齡人口的大幅增加互相影響,又進一步提高了儲蓄率。此外,一般說來低齡及老齡兩個年齡段的人口對儲蓄的貢獻小于中青年齡段,而我國目前人口的平均年齡水平正處在對儲蓄貢獻最高的時段。從傳統文化背景角度,東方的宗教文化和儒學思想使亞洲各國的消費形態、儲蓄習慣和西方國家迥然不同, 亞洲許多國家在這種思想影響下儲蓄率明顯高于西方國家。
(五)早年饑荒經歷影響了一代人的儲蓄習慣
在以上幾種對于高儲蓄率解釋的基礎上,有新的學者研究發現1959—1961年的大饑荒對人的儲蓄習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目前年齡51歲以上的人均經歷過這次饑荒,在艱難的求生經驗和節儉觀念影響下成長起來的這代人,他們傾向于更高的儲蓄率和更低的消費傾向。而這一代人目前正是社會中有較高收入的年齡群體和儲蓄主體,即使隨著經濟起飛,人們的收入迅速增長,但慣性使得他們依然保持原有的消費習慣,從而提高了整個社會的儲蓄率。
高儲蓄率的存在是一把雙刃劍,它的存在不僅會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顯著的正面效應,但其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小覷。
二、高儲蓄率的影響
高儲蓄率帶來的顯著正面作用之一即是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資金基礎,為投資活動等提供了大規模的資金支持。儲蓄代表了現在的投資,它可以進一步提高未來的生產能力,因此高儲蓄率是一國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現象。此外,對于金融體系尤其是銀行系統來說,源源不斷的社會資金流入維持了金融系統的穩定發展,也提高了銀行體系的穩健性。即便高儲蓄率對經濟增長有巨大推動作用,我們也不能一味相信儲蓄率越高就是越好的,它同樣會給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高儲蓄率激化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我國長期商品供給短缺的市場格局已經改變, 經濟增長的主要障礙正在從供給領域轉移到了需求領域。 儲蓄存款的過快增長意味著居民支出構成中消費與儲蓄的比例失調。這對于需求決定的經濟增長來說意味著增長動力不足,并且過大依靠出口會加大我國經濟增長的對外依賴性,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不穩定的因素。其次,高儲蓄率也使得我國投資率過高,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投資占了最大的比重,這使得我國經濟增長結構失調會阻礙經濟的進一步增長。高儲蓄率也加大了央行實施宏觀調控的難度,弱化了貨幣政策實施的效果。居民儲蓄大部分進入商業銀行導致直接融資的資金來源減少,經濟發展對商業銀行貸款依賴過大,經濟運行中的問題向金融領域集中加大了金融系統的風險。
綜合上文來看,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拓寬居民投資渠道、提高居民投資消費信心,引導居民正確合理儲蓄,使我國儲蓄率處于正常健康水平已變得越來越重要,這也將對我國經濟健康發展產生重大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喬希蕾.淺析我國高儲蓄率的成因[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6(11).
[2]宋華.高儲蓄率的宏觀效應分析[J].濟南金融,2004(12).
[3]程令國,張曄.早年的饑荒經歷影響了人們的儲蓄行為嗎?——對我國居民高儲蓄率的一個新解釋[J].經濟研究,2011(08).
[5]王麒麟,賴小瓊.人口年齡結構、財政政策與中國高儲蓄率[N].貴州財經學院院報,2012(01).
作者簡介:宋天鴿(1991-),女,漢族,河北唐山人,就讀于西南財經大學統計學院,研究方向:金融統計與風險管理。
(責任編輯:劉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