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莎莎 梁長一
創新專業設置
——瞄準市場需求,形成與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匹配緊密、結構合理、覆蓋廣泛、特色鮮明的專業結構體系,實現重點專業對重點產業的全覆蓋。
癥結
重慶近年來職業教育發展很快,但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與產業發展“兩張皮”現象,以及職業院校之間專業同質化現象十分嚴重。所謂“兩張皮”現象,就是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脫節,與經濟社會發展脫軌,其結果便是職業院校培養的學生沒有用武之地,經濟社會發展卻嚴重缺乏技能人才,這是導致學生不愿意讀職業院校、用人單位不愿意用職校畢業生的重要原因。所謂專業同質化,就是各個職業院校開設專業就像農民種地一樣,“逢貴就趕、逢賤就砍”,不管姓工姓農姓商姓醫,什么專業緊俏就開設什么專業,其結果便是喪失特色、惡性競爭。
2012年盛夏,巫山縣大昌鎮衛生院。
綠樹掩映的衛生院十分寧靜,全科醫生羅先權卻無暇享受眼前的清閑。
“他就像一個高速旋轉的陀螺,每天圍著病人不停地轉。”大昌鎮衛生院副院長付永明說。
“做一個為夢想而旋轉的陀螺,再累也幸福。”25歲的羅先權,慶幸自己當初選擇了一個好專業,成就了一生之夢。
母親的咳嗽
2002年初秋的一個周日,大雨。
“媽,我回學校了!”
“好,路上慢點……咳、咳……”
告別母親,剛上初一的羅先權踏上返校之路。
頭天晚上,他又一夜無眠——母親粗重的咳嗽聲一直敲打著他的心。
從記事起,母親的咳嗽聲就一直伴著羅先權。
每到冬天,羅先權就特別揪心,因為母親患的是肺心病——天一涼就會犯病,嚴重時會隨時窒息、昏迷,每月都會感冒好幾次。羅先權每周都要跑到鎮衛生院為母親抓藥。
“父親也患有風濕病,可還要照顧我們兄弟姊妹。”貧困的家庭、落后的醫療條件,讓羅先權從小體會深刻。
“我要當一名醫生,治好母親和父老鄉親的病!”在懂得何為夢想時,羅先權這樣告訴自己。
2006年7月,巫山縣高級中學,高考放榜。
“440分,這個分數有點尷尬,剛過三本線,恐怕沒什么好專業可選了!”班主任李洪鑫分析說,“建議你讀職校,選個好專業。”
接下來的幾天,羅先權反復掂量著班主任的話。
“好專業比學歷重要,就讀職教醫學專業!學醫畢業后,容易找工作。退一步講,就是找不到工作,自己開個藥房,也能維持生計,照顧母親。”羅先權拿定了主意。
為夢而戰
“全國這么多醫學專科學校,選哪一所好呢?”羅先權犯了難,不停地在網上搜索。
忽然,一所學校的定位和專業的設置讓他眼前一亮:“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調整專業設置,針對基層、面向農村,為農村基層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等醫藥衛生人才……”原來,2006年6月,萬州衛生學校、萬縣中醫藥學校合并組建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通過整合資源,針對三峽庫區和“兩翼”農村,培養專科層次實用型人才,滿足貧困地區人民群眾基本衛生需求。
“當時重慶雖有兩所高等醫學本科學校、十所中等醫藥學校,但缺少獨立設置的面向基層、面向農村的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鄉鎮衛生院的專科層次人才基本處于空白狀態。”三峽醫專黨委書記萬啟蒙說,“于是,我們有針對性地設置了相關專業。”
“這不就是我的夢想么?”羅先權很激動,“我就要選擇這樣一個能為基層老百姓提供醫療服務的專業。”
一個月后,一封快遞寄到羅先權家——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的錄取通知書。
看著通知書上“西醫臨床”這幾個字,羅先權臉上露出了少有的笑容。
他仿佛觸摸到了夢想的翅膀。
2006年9月,三峽醫專教學解剖室,第一次實驗課。
“解剖學是我們醫學專業重要的基礎課程,了解人體的每一個關節、器官非常重要……”實驗臺上,老師易乾忠講解著。
臺下,初來乍到的學生嚇得紛紛后退。
而渴望學習知識的羅先權卻湊到最前面,目不轉睛地盯著老師的操作,忘了自己也是第一次直面一具尸體。
與其他剛從黑色六月滾爬過來就沉迷游戲的同學不同,羅先權一到學校,就將心思放在學習上。
傳說中的游戲,在羅先權這里,成了永遠的傳說——他的時間總是不夠用。
“我從來沒有周末。”羅先權說,“學校教學安排非常緊湊,周一至周五以理論課為主,到了周末,就被安排到學校的兩個附屬醫院觀摩,然后再回頭琢磨理論。”
2008年7月的一天,羅先權高興得跳了起來。“終于可以到重慶市第三人民醫院進行實戰演練了!”他抑制不住興奮。
在醫院實習,從最初的觀望到進行初診斷,再到獨立制訂治療方案,通過老醫生審核、復查后進入治療……羅先權享受著眾多的“第一次”:第一次清洗創傷口,第一次接診病人,第一次觀摩大手術會診……理論與實踐的雙重鍛煉,使他一步步向“準醫生”邁進。
他,即將奔赴就業市場。
成就夢想
“重慶市將選派醫學高校畢業生到鄉鎮衛生院工作……”2008年12月,一則招聘啟事引起了羅先權的注意。
“這就是我的夢想!”羅先權毫不猶豫地報了名,隨后筆試、體檢、面試……過五關斬六將,羅先權最后被選派到巫山縣大昌鎮衛生院——他出生的地方。
“現在,只要我一犯病,兒子就會把我接到醫院!”母親笑著說。
羅先權的夢想終于得以實現,而且,他也像對待母親一樣服務著鄉親。
2012年2月初,大昌鎮衛生院門診部。一位70多歲的老大爺,氣喘吁吁地背著一位陷入半昏迷狀態的老太太走進來。
羅先權一診斷,發現老太太患有糖尿病。“大爺,您先去辦理住院手續、交檢查費……”羅先權說。
老大爺摸了摸褲兜,垂下了頭。
“沒事,以后再補!”羅先權背起老太太就往樓上跑。
經過搶救,老太太脫離了危險。
“小羅,不知道你開伙了沒……”出院那天,兩位老人眼噙淚水,拎來蔬菜水果感謝羅先權。
那一刻,羅先權再次觸摸到了夢想的翅膀。
憑著過硬的基本功,羅先權迅速成為醫院骨干:2010年1月,他被提拔為醫院辦公室主任;2011年9月,他通過參加全國性的資格考試,成為全科醫生……“我找到了喜愛的工作,結了婚,有了小孩,有了一個幸福的家。”羅先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