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衛
從被拖欠薪水的打工仔,到造福一方的企業家,萬州農民工張學奎完成了一次華麗轉身。
立志
1996年,萬縣市(現萬州區)熊家鎮。
一家小鞋廠里,20歲的學徒工張學奎和胖老板爆發了一場舌戰。
“我打了三年工,憑什么一分錢工資都沒有?”
“我管你吃住就不錯了,你還想要拿工資?”
張學奎漲紅了臉,咬牙切齒。胖老板抱著膀子,若無其事。
“咱們走著瞧!”從牙縫里蹦出這句話,年輕學徒扭頭便走。
除了說說狠話,張學奎沒有任何辦法——當年,由于農民工勞動保障體系不健全,農民工欠薪事件屢見不鮮。
“等我發財當了老板,我一定不會拖欠工人工資!”回到家里,張學奎指天發誓。
有本事才能當老板。張學奎決定先學本事。
1997年新年剛過,張學奎將幾件舊衣服塞進帆布包,坐上了去上海的輪船。
2000年,上海市浦東新區。
一家防盜門加工廠里,張學奎穿著被油漆染得花花綠綠的工作服,一手提油漆桶,一手拿刷子,準備為產品上漆。
猛烈的油漆味沖進鼻孔,張學奎感到喉頭一陣緊縮。
他干嘔起來。
“吃不得苦就別干!”旁邊,領班拋來一個白眼。
“我能吃苦!”張學奎趕緊站起身、擦擦嘴,擠出一個笑容。
“還有這么多本事沒學,你可要挺??!”重新拿起刷子,他對自己說。
當年,像這樣的防盜門工廠在全國遍地開花。張學奎被這個新興行業吸引,先后在幾家防盜門廠打工。為了學習核心制造技術,他先后干過車工、電焊工、油漆工,硬是將生產線各個環節走了一遍。
幾年下來,張學奎不僅掌握了生產“秘笈”,還存了幾萬元錢。
創業
2002年春節,熊家鎮南樹村(現燕子村)。
村里有一個叫“磨子灣”的地方,當地張姓的祖屋就坐落于此。
祖屋門檻上,張學奎和幾個本家兄弟并肩而坐,聊著天。
“在上海打工可難了,成天受領班的白眼。”
“這算啥,我在一個工地上干了一年,年底老板卻說工程款沒收回來,工資只能先欠著。”
“我比你們都慘,辛辛苦苦打了一年工,結果老板跑了,一分錢都沒拿到!”
…………
聽親戚們倒著苦水,張學奎心里不是個滋味。
這個發誓要當老板的打工仔,決定履行當年的誓言。
2002年春節剛過,熊家場鎮。
張學奎劃燃火柴,點燃了一串鞭炮。
在“噼里啪啦”的鞭炮聲中,張老幺電焊門市開張了。
張學奎做過焊工,主顧又多是鄉親熟人,所以,門市的生意一直不錯。
俗話說知足常樂,張學奎卻很快就不知足了。
“開一個門市,就我一家掙到錢?!彼聊ブ耙獎摌I,就應該建廠創‘大業,讓鄉親們能就近打工、一起掙錢!”
張學奎打算建一個防盜門廠。此后一年多,他輾轉三峽庫區多個區縣,調查市場行情。
在渝東北跑了一圈,張學奎心里有底了——防盜門市場供不應求。
此時,來自熊家鎮黨委、鎮政府的支持,讓張學奎心里更踏實了——鎮里不但提供了閑置廠房,還支持他購買了生產設備。
2003年,熊家場鎮,張學奎又點燃了一串鞭炮——萬州區鑫發鋼制門窗廠正式開業。
“聚義”
2004年,萬州區舉安鄉。
推開家門,韓東華一下跌坐在床上。
“還是沒要到工錢?”長期臥病在床的妻子問。
韓東華無言以對,只能將臉深深埋進手掌里。
韓東華做得一手好木工活。由于妻子長期有病,父母和孩子也靠他撫養,所以,韓東華拼命接活掙錢。不久前,他給一個單位做工,完工后,對方卻以“上面還沒有撥錢下來”為由,拒絕支付工錢。
韓東華感覺要崩潰了。
“咚咚咚……”此時,韓家門響。門外一人,寬肩、黑臉,目光炯炯。
“這不是鑫發門窗的張老板嗎?”韓東華趕緊讓座。
“韓師傅,聽說你使得一手木工絕活。我想請你加盟我們廠!”張學奎開門見山,“聽說你家里急等用錢,我先預支一部分工資給你。以后,我絕對不會拖欠你一分錢!”
話音剛落,40歲的韓東華淚如雨下。
如今,韓東華已成為鑫發門窗廠副總經理。跟他一樣,近600名當地農民工在張學奎幫助下實現就業,人均年收入上萬元。
鑫發門窗廠成立后,張學奎在企業內建起黨支部,由他擔任黨支部書記,并定下“三原則”:優先招聘本地農民工,絕不拖欠工人工資,家庭困難職工可以預付工資。
2006年,鑫發門窗廠遭遇市場寒流。
發工資的日子近了。廠里的流動資金卻僅夠維持企業運轉。
“張總,要不等貨款到了再發工資?”此時,財務跑來“獻計”。
“你忘了廠里的規矩了!”張學奎少見地發了火。
之后,張學奎“失蹤”了。
發工資的日子,工人們如數領到了錢。
“不是說廠里資金緊張嗎?”大伙納悶了。
“這些錢是張總到處借來的!”財務紅著眼睛說。
工人們一下子安靜了,有人悄悄揉眼睛。
半晌,人群中爆發出一陣呼喊:“張總,我們一定跟著你好好干!”
工人們沒有食言——在全體員工的努力下,鑫發門窗廠很快打開了市場,產品行銷重慶、四川、湖南、湖北、陜西等十多個省市。
2007年9月,張學奎又投資500萬元,創立渝強門業有限公司。2012年,渝強門業年產值超過2000萬元。
反哺
2011年7月,萬州區熊家中心小學。
校園里彩旗飄飄,孩子們排著整齊的隊伍,敲鑼打鼓,慶祝母校喜遷新址。
當地領導和社會名流依次上臺祝賀。人群中,一個寬肩、黑臉、目光炯炯的男人三步并作兩步跨上主席臺,將一個“紅包”遞到校長手中。
“那不是渝強門業的張老板嗎?”
“他又捐錢了!”
臺下,有人認出了張學奎,小聲議論著。
這幾年,隨著生意越做越大,張學奎對公益也開始“上癮”——
聽說萬州區各鄉鎮正在組建“稻草援助基金會”,他立即申請參加,并被推舉為稻草援助中心理事長。
經他牽線搭橋,公司黨支部與市級貧困村、熊家鎮松柏村黨支部結成共建對子,援建了村黨員活動室。
逢年過節,他會從公司劃一筆專項資金,用來慰問當地貧困戶,資助農村貧困學生。
…………
幾年下來,張學奎為公益事業捐款達三四十萬元,惠及當地群眾上千人。在這一過程中,他也收獲了崇高榮譽——近年來,他先后榮獲重慶市“十佳農民工”、重慶市“五一”勞動獎章、萬州區“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等多項殊榮。
“人總得有良心!”提起自己的公益心,張學奎如是說,“當年我異鄉打工,受夠了白眼,也吃盡了苦頭?,F在,我在黨委、政府的幫助下富了,難道不應該為社會盡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