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思宇
內蒙古高原,狂風怒吼,推動著呼和浩特市一座70多米高的風力發電塔的風車“呼呼”直轉。
塔底,一群專家正仔細調試檢測這座風力發電塔。
“咱得到機艙看看。”63歲的重慶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何玉林指著塔頂,對博士生金鑫說。
“何老師,那太危險了!”金鑫心里一顫,“電梯不能直達機艙,有十幾米的距離需要爬云梯上去。”
“咱得上去調試機組。”何玉林堅定地說。
說完,何玉林便抓緊云梯,緩緩地往上攀爬。
一會兒,何玉林便爬進了機艙:“小金,快上來。”
這是2009年1月的一天,何玉林和他的學生受邀為呼和浩特市一座新裝的風力發電塔進行調試檢測。
在金鑫看來,何玉林一直在跟教學科研的潮流賽跑。
赤腳起跑
1978年春,萬物復蘇。
站在重慶大學校訓墻前,33歲的年輕教師何玉林百感交集,他反復地默念著重慶大學的辦學宗旨——研究學術、造就人才、佑啟鄉邦、振導社會。
就在不久前,何玉林調入重慶大學工程制圖教研室工作。
國門初開,外國學術文獻得以進入國內。工程制圖領域的各種全新技術和名詞,刺激著何玉林的神經。
“國內的工程圖學已經被世界遠遠地拋在后面!”何玉林發出感嘆。
此時,計算機圖形學已經在國外流行,國內的工程人員還停留在人工繪圖階段。
何玉林決定投身到計算機圖形學研究中。
然而,何玉林選擇的這條路注定充滿艱辛,因為此時的他既無計算機,也沒有計算機知識。
“玉林,你研究的方向太難了,連‘跑鞋都沒有,還跑什么步?”有同事說。
“那我就赤腳跑。”何玉林淡然一笑。
就在這年,重慶大學開設了計算機軟件專業。
從此,在重慶大學計算機學院77級和78級本科課堂上,便多了一位三十幾歲的“大齡本科生”。
1979年,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學術代表團造訪重慶大學。
何玉林抓住機會,與代表團的工程制圖專家交流,討教計算機圖形學的前沿資訊。
讓何玉林欣喜若狂的是,代表團贈送了一臺蘋果牌微型計算機給工程制圖教研室。
此后,無數個日夜,何玉林常常坐在只有九英寸的小屏幕前,繪制著工程圖形。
幾年過后,重慶大學的計算機圖形學便在國內占據了一席之地,何玉林也發表了一系列關于計算機繪圖的論文。
科研轉化
1998年,何玉林的辦公室來了一位客人。
“何教授,我們想請您幫助開發一款板式家具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來者是黑龍江省伊春市光明集團負責人。
光明集團是一家大型家具生產企業。不久前,該公司負責人看到何玉林發表的一篇論文,激發了開發板式家具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的想法。
以前做的都是理論研究,現在要從事應用研究,行嗎?
“把科研轉化為生產力,這是潮流。”何玉林攬下了這個活。
經過日以繼夜的艱苦工作,何玉林成功開發出“計算機輔助家具設計系統FCAD”軟件。
2000年6月,該軟件通過了黑龍江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鑒定。專家的結論是,軟件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在這套軟件的幫助下,光明集團的家具設計師告別了手工繪圖時代,效率大幅度提升,取得了顯著的效益。
33年來,勤于耕耘又敢于弄潮的何玉林在科研領域碩果累累——
《重型機械基礎件CAD》獲1991年機電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微機模態分析系統研究開發》獲1990年四川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圓錐滾子軸承CAD優化設計》獲1994年貴州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計算機二維工程模型中零件特征信息的提取》獲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國防預研基金成果獎二等獎。
更讓他欣慰的是,其中不少科研成果被成功應用于生產領域,產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領跑教改
2004年的一天,重慶大學國家工科機械基礎教學基地傳出陣陣歡呼聲。
“我們基地已經通過國家教育部的評估驗收,并被評為優秀基地。”消息一經宣布,何玉林不禁熱淚盈眶。
1997年,教育部在全國物色了幾所高校,建設國家工科機械基礎教學基地,重慶大學也被相中了。
“誰來擔綱改革大任呢?”重慶大學決策層開始物色人選。
最后,決策層選中了何玉林。
以前,機械工程學院的教學,主要由工程制圖、機械原理、機械設計、機械制造技術基礎四個教研室承擔。
“各個教研室都有自己的教學團隊和實驗室,各自為政,不少課程重疊,既浪費了教學資源,也不利于學科發展。”何玉林一針見血地指出舊體制的病根。
何玉林對癥下藥,打出了改革“組合拳”。
首先,撤銷了四個教研室,建立了一個集教學、科研、實驗室建設和教師培養于一體的教學實體。
“一體化的教學實體消除了原有教研室畫地為牢的做法,促進了學科交流。”何玉林說。
接著,以能力培養為核心,建立了機械認識實踐—機械基礎實驗—工程綜合實踐—研究創新實踐的機械基礎實驗教學新體系,把實驗分為基礎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研究設計性實驗三個層次。
最后,何玉林把黨組織建在了教學團隊,讓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得以充分發揮。
改革過后,重慶大學的工科機械基礎教學面貌煥然一新——
工程制圖、機械原理和機械基礎實驗三門課程建設成為國家級精品課程。
機械設計、機械制造技術基礎建設成為重慶市級精品課程。
重慶大學機械基礎系列課程教學團隊被評為全國首批國家級教學團隊。
師徒共跑
2012年4月9日,重慶大學機械工程學院五樓實驗室。
一大早,研究生二年級學生黃偉一落座,就打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的網站,進入“中國專利查詢系統”。
“我們成功了!”黃偉敲打著桌子,興奮地喊了起來。
原來,在何玉林的指導下,黃偉、劉宏偉、杜群等人的專利技術“一種升阻力非固定組合型垂直軸風力機”,通過了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實審。
看著實審報告,黃偉感慨:“要是沒有何老師,我們不可能做出這項專利的。”
2011年初,黃偉開始研發一種垂直軸風力機技術。
懷揣著還不成熟的想法,黃偉找到了何玉林請教。
“目前在全世界,垂直軸風力機技術都不成熟。”何玉林的眼睛里泛出了光,“也許我們可以引領潮流。”
在何玉林的幫助下,黃偉成立了一支科研團隊。
反復地討論、反復地試驗、反復地修改方案,“一種升阻力非固定組合型垂直軸風力機”的技術雛形逐漸形成。
項目方案五易其稿,每一次定稿都讓黃偉異常感動。
每次從何玉林處拿回修改后的技術圖紙,從繪圖到語句的標點語法,都有何玉林的修改痕跡。
“科研就是一場馬拉松,容不得一絲馬虎。”何玉林常常這么告誡學生。
30多年誨人不倦,何玉林培養了66位碩士和25位博士,還為其他高校培養了21位中青年教師。如今,他們都已成為高校、企業的教學科研和技術骨干。
“我要沿著何老師的足跡,繼續奔跑。”如今已是重慶大學教師的金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