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敬
2011年,市容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將江北區華新街街道黨工委副書記盧四維“架到了火上”。
“烤”他的,還不止這一把火。
除了籌備重大活動、推進工程、迎接檢查,組織、紀檢、人事勞資、宣傳等,都是盧四維的“一畝三分地”。
“我分管黨建,但這么多的工作頭緒,讓我分身乏術。”盧四維的無奈,也是江北區九街三鎮的共同難題。
江北區共有基層黨組織1770個,黨員24048名,可每個鎮街、每個社區負責黨建工作的卻只有一人。
2012年初,借力基層組織建設年,江北區選拔三支隊伍進入街道和社區,給基層黨組織人力匱乏“解渴”。
副處級組織員專職負責抓黨建
2012年3月,江北區打破行業界限,在全區公開選拔九名副處級組織員,派駐到九個街道黨工委。
5月初,華新街街道組織員鄧瓊走馬上任。
如何統籌抓好黨建工作?街道黨工委書記萬容給鄧瓊支招:“促進黨代表發揮作用是個切入點。”
鄧瓊找到大興社區黨委書記葉小紅:“你是黨代表,你說說看,黨代表如何發揮作用?”
葉小紅直搖頭:“街道成立了幾年的‘黨代表之家,幾乎沒開展過活動。”
再問群眾,群眾直言,“不曉得哪個是黨代表”。
鄧瓊把街道19名黨代表全部召集起來,要求每人提“點子”。
眾說紛紜中,鄧瓊理出了頭緒:黨代表單打獨斗,力量弱且積極性不高。
隨后,鄧瓊仔細分析了每一個黨代表的地域分布、行業特點、技術特長等因素,發力圖譜逐漸成形。
經過一個多月準備,鄧瓊把街道劃成網格,分別成立了四個黨代表工作站。每個工作站有4—5名黨代表,并有專門的辦公室,每個月集中接訪群眾。
同時,八支由黨代表和黨員共同組成的志愿者服務隊成立,定期開展活動。
優質平臺帶來的乘積效應很快顯現。葉小紅主動匯報:“我們工作站已經提交了三個議案,其中兩個拖了多年的問題已經解決。”四個黨代表工作站為群眾提供150多個就業崗位;發放健康宣傳資料500余份,免費為500多名居民進行了健康檢查……
鄧瓊的“破題”范圍逐漸擴大:競爭性選拔社區專職黨組織書記或副書記,籌備“紅心黨員扶助金”基金,制訂基層組織建設長效機制,點對點解決社區黨建難題……鄧瓊干得風聲水起。
江北區委組織部副部長陳寧說:“街道因為沒有專人負責黨建,黨建工作很難抓實管細。副處級組織員到位后,街道抓黨建的力度明顯增強。”
“第二書記”帶動落后社區跑起來
在基層組織建設年,給基層黨組織分類定級時,石馬河街道景園社區黨組織被評定為“差”。
社區黨總支書記周必丹愁眉不展:“黨建工作就我一人主管主抓,怎么實現晉級?”
就在周必丹感到無助時,區委組織部對癥下藥:抽調19名機關干部全脫產到被評為“差”或“一般”的19個社區黨組織掛職擔任常務副書記。
2012年5月,區委組織部人才科科長蔣昊恒成了景園社區的“第二書記”。
“必須抓好一小一老。”面對現狀,在黨總支會上,蔣昊恒直指重點。
17名年輕黨員,長期在外就業,有的黨員一年回來交一次黨費,老方法難以解決年輕黨員參加組織活動、互動溝通的難題。
要解決時空局限,必須借力現代信息手段,蔣昊恒拋出第一個錦囊——利用QQ群建立“線上黨支部”。17名年輕黨員的頭像逐一在QQ群里亮起:在QQ通訊錄建立黨員名冊;建立“三會一課”學習提示;共享文件和學習資料;通過QQ討論組開展討論。同時,作為補充,建立微博群,把下設的六個支部納入微群統一管理,通過微群發布黨總支黨建信息、重大活動和重要新聞。
通過現代手段,年輕黨員在黨組織“安家靠岸”的問題解決了。
“光有年輕黨員參與還不夠,必須繼續讓老黨員領跑。”蔣昊恒瞄準了原有的紅巖黨員志愿服務隊,拋出第二個錦囊——將其細分為困難群體幫扶組、矛盾糾紛調節組、環境衛生維護組等七個小組。
“老板,我們要檢查你們的食品過期沒有!”在食雜店,食品衛生安全組的隊員眼睛炯亮,“你這個火鍋底料快到期了,要注意哦,不能賣過期食品!”食雜店老板垂手而立,使勁點頭。
“這個棚違章了,必須拆。”在環境衛生維護組督促下,社區的違章建筑一一消失。
景園社區開始蛻變。
從來不參加組織活動的陳筱現在開會發言總搶“頭彩”。
外地工作的年輕黨員每月主動向黨支部匯交黨費。
沉默多年的老黨員劉兵主動提出:“我會修理簡單的家電,你們有問題找我。免費服務。”
黨組織生活再無人缺席。
景園社區的蛻變不是孤例,19名“第二書記”通過理清工作思路、整頓社區班子、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帶著落后社區黨組織跑起來。
大學生黨務工作者成為黨建后備軍
2012年6月,大學剛畢業的尹虹丹通過考試,成為大學生黨務工作者,與觀音橋街道其他七名黨務工作者一起,接受一個月的培訓。
“從今天開始分角色鍛煉,如管理12371平臺、布置宣傳展板、公務接待、資料收集等。”
“今天針對黨務工作布置專題簡報,每人寫完后公開,互相指出問題,再修改,最后黨政辦主任唐卓寫出例文,供大家學習。”
“籌備占地2000平方米的志愿者服務中心是近期工作重點,每人領一塊任務,全力合作完成計劃書。”
針對性極強的培訓任務接踵而來。
“執行—反思—修正—再執行”,尹虹丹在這種模式中快速成長。
在江北區,跟尹虹丹一樣的黨務工作者共有76名,培訓結束后,他們將按8:2的比例分配到社區和街道,成為推進基層黨建工作的生力軍。
“要實現基層組織的長效發展,必須儲備后備軍。雖然短期內大學生黨務工作者還需要適應,但可以想見,這將是基層組織極具潛力的隊伍。”江北區委組織部“兩新”工委副書記張中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