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耀宗
一
走進紅色的土地,走進紅色的歲月。
正是楊梅花開時節,我踏上這塊令人神往的紅土地——楊梅坑,在秀麗的山水之中尋訪厚重的紅色故事。
小車駛出平遠縣大柘鎮,沿著省道往東石—新鋪公路方向行駛,前后驅車不足30分鐘,便來到位于廣東省平遠縣東部中段山地的楊梅坑自然村。
這里,地勢東高西低,山巒疊嶂,盤踞著好幾座大山。其中,鐵山嶂主峰海拔1164米,是中央蘇區縣——平遠縣的第二高峰。
楊梅坑人民有著悠久的革命傳統。1930年5月14日至31日,紅四軍一縱隊從江西尋烏分兵平遠。在進駐平遠18天時間里,紅四軍一縱隊第三支隊來到邊遠的楊梅坑村,開展農民運動,打土豪鬧翻身,在這里播下了紅色革命的種子。從此,楊梅坑人民與共產黨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紅四軍一縱隊挺進平遠時,該村熱血青年賴杞生先是參加了赤衛隊,打土豪分田地,接著又參加了紅軍,跟隨紅軍到福建武平下壩。隨著蕉(嶺)平(遠)尋(烏)赤衛大隊的組建,他從此踏上了戰斗在粵贛閩邊區的征程。在邊區赤衛大隊,他參加了江西尋烏彭公寨戰斗。1930年底,赤衛大隊整編為紅軍第六軍第二師獨立營,1932年,部隊又整編為東江紅軍第十一軍,賴杞生擔任十一軍二師二團二營二連少年先鋒隊隊長,不久改任二營三連三排排長,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為提高部隊的政治素質和作戰本領,贛南軍區在各師團選調學員,集中軍區教導隊訓練,賴杞生到會昌參加第二期教導隊訓練,由中央革命委員會副主席彭德懷授課。賴杞生在教導隊訓練結束后,上級委任他為獨立三師八團代團長,下設3個連。整編后,賴杞生率部與七團會合,集中兵力,攻打尋烏縣城。敵軍張英一營居高臨下,憑固死守,連續作戰3天3夜,雙方均有傷亡。賴杞生率部采取挖地道、通往城腳埋放炸藥包的辦法,炸開了城墻,與敵人展開了浴血巷戰,終于收復了尋烏縣城。在戰斗中,他的左腳受重傷,到會昌軍區后方醫院治療。軍區司令員何長工專程從中央瑞金趕來慰問。出院后,賴杞生率部調任尋烏縣軍事部部員,當時部長為陳必達。后來,陳必達調至軍區任職,便由賴杞生擔任部長,主要是負責招兵和訓練新兵。1934年5月,賴杞生參加了贛南省10縣軍事部長會議,會議由中央總動部武裝部長鄧小平主持,時間10天,在瑞金小橋召開,主要內容是檢查匯報擴紅工作和布置保衛收集糧食突擊運動。會議結束后,賴杞生回到尋烏,積極宣傳發動,做好擴軍、練兵和保衛籌糧工作。
在抗日烽火遍地燃燒的日子里,楊梅坑群眾積極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活動。賴杞生的兒子賴欽秀在他的父親影響下也走出大山,當過彭德懷手下的營長。他浴血奮戰,成為彭大將軍的得力干將。該村青年賴榮光追隨著平遠東石籍人、著名抗日名將黃梅興將軍,一度曾是將軍麾下的軍需處長,他以大無畏的精神,在抗日前線上英勇奮戰。
解放戰爭時期,在楊梅坑這片紅土地上,黨派來的武工隊在這里撒播種子。1948年7月,中共梅平區委和梅平武工隊負責人陳玉堂派出武工隊員葉萌等人進入楊梅坑村,在這里開辟新的革命根據地。8月,該村進步青年賴濟泉在陳玉堂的介紹下,加入了梅平武工隊,從此,他投筆從戎,跟著共產黨鬧革命,開始了艱苦的游擊戰爭生涯。
在賴濟泉的引導和帶領下,楊梅坑村的許多熱血青年,迅速形成了參加革命隊伍的熱潮。青年小伙子賴濟庭、賴小漢、賴濟芳、賴石秀、賴煥先后參加武工隊。一時間,整個楊梅坑村幾乎家家戶戶的青壯年都報名參軍參戰,群眾積極支援前線籌糧籌款。
1949年1月,由陳玉堂、余莉兩位黨員介紹,秘密吸收了武工隊員賴濟泉入黨。同年3月,正式建立了中共楊梅坑黨支部,梅平區委書記陳玉堂親自主持成立大會,并兼任支部書記。不久,因革命形勢發展的需要,賴濟泉提前轉為正式黨員并任支部書記。
賴濟泉的革命思想,對楊梅坑的一批進步青年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許多青年積極向黨組織靠攏。不久,在革命斗爭中鍛煉成長的賴昌榮、賴石秀、賴濟興、賴熾欣、賴濟川5人先后了加入中國共產黨,壯大了黨的隊伍。
楊梅坑村黨支部成立之后,作為領頭雁的賴濟泉,更加積極組織群眾,深入持久開展革命斗爭,鞏固發展了5戶紅色堡壘戶,使楊梅坑成為名副其實的紅色革命堡壘村莊。
二
鐵山嶂山麓有30平方公里,而楊梅坑革命根據地就處在鐵山嶂盆地之中,中間夾谷為東(石)新(鋪)公路,這條公路是抗戰前后才開通的。在東新公路旁,位于村口的囊頸彎里(地名)有個廣豐店,這里是紅色革命遺跡。
1949年3月下旬,梅平武工隊和楊梅坑村黨支部在楊梅坑組建了楊梅坑民兵隊,這是平遠縣成立的第一支武裝民兵隊伍。在平遠解放戰爭中,這支由我黨領導的武裝民兵組織,在歷經多次的戰斗中不斷成長,屢屢重創敵人。他們在粵贛公路沿線,開展麻雀戰,襲擊敵軍來往車輛,多次伏擊敵軍,共斃、傷、俘敵副團長以下40多人。
隨著解放戰爭的不斷南進,在淮海戰役中戰敗的國民黨胡璉兵團第十軍像喪家之犬,從廣東梅州南逃到潮汕,再輾轉到臺灣。1949年8月初,盤踞在梅州平遠的敵軍沿著梅平公路、東(石)新(鋪)公路大批南撤。
1949年農歷七月初三早上,楊梅坑民兵隊得到可靠的情報:胡璉兵團殘部一支部隊,將于中午由平遠赤嶺方向,途經楊梅坑向廣東蕉嶺新鋪逃竄。
民兵隊長賴昌榮、副隊長賴濟興等一聽高興極了:這可是個伏擊敵人的好機會!事不宜遲,他們馬上向區指導員、區長賴濟泉匯報。區委、區政府批準了這個行動計劃。
囊頸彎里是屬豬肚狀的峽谷,四面環山,東石至新鋪的公路沿東側山腳彎了一個九十度角通過,這里是敵軍從平遠東石圩往蕉嶺新鋪必經的咽喉之地,西南山下有一條較深的河溝,靠公路一側河岸邊有一個舊瓦窯,公路出口處是廣豐店,這個地勢十分有利于伏擊。我方將民兵居高臨下分布在高山和丘陵設下埋伏,民兵隊長賴昌榮帶領幾個民兵則利用廣豐店作掩護,埋伏在屋側的菜園里,敵軍全部情形既一目了然,又便于狙擊敵軍前進,鎖住路口;賴濟興、賴欽遠埋伏在河邊的瓦窯里,可以直接攻擊敵軍;其余的民兵則分布在馬路一邊的半圓形山頂上設埋伏,這就形成了口袋形的包圍陣地,即便敵人插上翅膀,也休想從這個“口袋”飛過去。
中午2時,各組人馬按行動方案各就各位。從山頂上往下看,山腳下田野里的禾苗已經泛黃,尚未開鐮,能讓人聞出淡淡的稻香。這是農歷七月初的中午,天上沒有一絲兒風,酷暑難當,口渴得要命,但民兵們不敢發出一絲兒聲響……
突然,有人壓著嗓子悄悄地說“來了!”果然是敵軍來了,只見不遠處有一長溜穿著黃色軍裝隊伍,約有一百多人。
民兵們既緊張又興奮……五百米、三百米、一百米……敵軍近在咫尺,鉆入口袋。當敵人進入包圍圈時,首先開槍的是埋伏在西側河邊瓦窯里的賴濟興、賴欽遠兩人,此處離公路上的胡璉兵最近,只隔一塊平坦的田地,胡璉兵的舉動一目了然。他們首先對天鳴槍。
與此同時,埋伏在屋側的菜園里的賴昌榮舉起步槍大喝一聲:“舉手投降!”行進中的敵軍不以為然,繼續前進。
賴昌榮一槍打在一位敵軍官腳邊,隨后又對著公路連開幾槍。山上的民兵連續放槍,作機槍子彈連發密集狀。隨后,山上、小河邊、廣豐店方向槍聲大作,四處都是“繳槍不殺!”的喊聲。
震耳欲聾的槍聲和喊聲,讓敵人魂飛魄散,臉色大變,以為遇到了解放軍的正規軍,他們摸不清這里埋伏了多少解放軍。處在鉗擊包圍圈中的敵軍不明就里,不敢前進了,頓時軍心動蕩不安,隊伍陣形大亂。官太太們哭叫著,亂成了一鍋粥。處在這深山的低洼夾谷里的敵軍混亂不堪,根本無回旋余地,無力組織力量反擊,有的跪在地上或站在馬路上舉手投降……
這支胡璉兵部隊里有好些隨軍家屬,有的士兵為她們挑著大小皮箱,里面裝有衣服、小手槍、銀元、金條等,一些女家屬腰上綁著荷包,里面裝有金戒指、金耳環、金幣等。
令敵軍想不到的是,楊梅坑民兵隊素質非常高,除了繳下他們的武器和子彈外,沒有要他們身上的東西,也沒有要官太太們隨身帶的金銀首飾,更沒有打罵他們。楊梅坑民兵隊伏擊前開會已決定這次伏擊只繳武器,不繳財寶,所以民兵們只是讓對方打開箱子,交出槍支、子彈、手榴彈,進行一一清理。清理登記完畢后,民兵隊除暫時扣押敵團長等軍官外,其余人都準予放行。這讓俘虜兵和官太太們感到太不可思議了。
這次戰斗,楊梅坑民兵隊兵不血刃活捉了敵團長陳日京和敵軍醫院長李四欣,繳獲該團的全部裝備和藥品等一大批物資,其中手槍十支,步槍十五支、手榴彈一百多枚、子彈一萬多發。
巍巍鐵山嶂,目睹著在平遠解放戰爭時期楊梅坑民兵隊奮勇抗擊敵人,將胡璉兵團驅逐出境的一幕。歷經戰火洗禮至今殘存的廣豐店遺址,成為了楊梅坑民兵隊伏擊敵軍斗爭取得勝利的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