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講述的,主要是1937年至1938年間,發生在照片上這些人身上的故事,以及他們后來的命運。
舊照片后排的陳翔南,當時是以“中國青年革命同盟”成員的身份,受中共廣州市委外縣工委會的派遣,來到粵中江門,開展重建新會中共地下黨組織的工作。原來新會縣的中共組織,始建于1924年11月,由廣州市黨委直接領導。1927年初,葉季壯任中共五邑地委書記兼新會縣委書記,新會的黨組織有了較大的發展。至1932年3月,中共廣州特別支部被破壞,粵中地區黨組織因直接受到影響而被迫停止活動。
陳翔南是1936年夏天來到江門的。當時江會地區的中共黨組織在大革命后遭到嚴重破壞,幸存的黨員散失、流亡,有組織關系的黨員一個都沒有。陳翔南通過世交、朋友的關系,當上了景賢商業學校的教師,并將該校作為進行革命活動的據點。同年八九月,中共廣州市委又派了黃文康來新會,在會城稅務所當職員;10月,再派邱萃藻來江門,于是他們便在江門景賢商業學校里成立了江會重建中共黨組織的第一個黨小組。到年底,新會地區重建黨組織的第一個黨支部成立了,陳翔南任支部書記。
重建之后的黨支部,初時的工作,主要是掌握和推動會城開展學生運動。他們在江門組織的“春天讀書會”,是黨直接領導下的第一個半公開的進步的抗日救亡群眾組織。“春天讀書會”成立之前,在江門還有個“邁進社”,成員是廖健、簡惠仙等。在會城通過謝養(謝燕)組織了“民族解放先鋒隊”,參加的有呂拾(李海)、譚煦照、李仲田等。這兩個組織是秘密的黨的外圍組織,任務是訓練骨干和培養發展新黨員。
“七·七”事變后,形勢大變,抗日高潮到來了。黨直接領導的抗日救亡團體如“流動劇團”、“青年抗日先鋒隊”公開了,而且派出黨員和進步青年加入國民黨控制的群眾抗日動員組織,甚至到武裝抗日部隊里去。在短短一兩年時間內,黨組織的重建工作,取得了極大的成效。
舊照片上這些人,當時還都是些青年學生、教師,后來絕大多數成為了無產階級的先鋒戰士,他們大都是經陳翔南親自監誓或批準入黨的。
新中國成立以后,對于由原國統區地下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反蔣斗爭中成長起來的共產黨力量,進行了嚴格的審查,而在新會重建黨組織時期入黨的那一批同志,都是涉世未深、經歷單純、土生土長、年僅20歲左右的青年人,“一查便清”了,沒聽說過誰被運動“網入”。
從1957年開始的反右派斗爭,據中共中央公布資料,1957-1958年共劃右派552973人,1978年以后“改正”552877人。在廣東,到1958年8月底反右運動結束,全省共劃右派分子共3.7萬多名,占運動總人數的5.5%。聲勢之大、錯誤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在我們這一小群中,也有可數的幾位,被冠以右派頭銜,遭受了20年災難。
新中國成立后到1978年以前,幾乎經常都有政治運動,而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文化大革命”更讓這幀歷史舊照中的人物無一幸免地遭受了磨難。他們從被抄家、掃“四舊”開始,以至被冠以什么嫌疑特務、疑似叛徒、假黨員等無中生有的名頭,在無法忍受的政治屈辱中挨日子,誠如吳有恒說的,正是“念念不忘階級斗,可憐同志又成仇”時代。而新會重建中共地下黨組織的領頭人陳翔南,也被不明不白的政治污水如反黨、右傾、走資派等,從頭灌下。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把黨的指導思想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變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是一個劃時代的轉變。胡耀邦大刀闊斧推行全國規模的平反冤假錯案,受益者達數千萬人。(我們也無例外地得以受惠)。這是中國歷史上空前規模的政治還債運動,對重拾黨心、民心起了很大的作用。1982年我們找了個難得的機會歡聚一堂,并以“鋒鏑牢愁次第過,依然不廢我笙歌”的心情,來回顧過去的一切。
重要補正
上篇文稿原寫于2011年6月。一年之后,即壬辰歲初夏,看到“胡耀邦史料信息網負責人”李盛平撰寫一篇披露習仲勛在主政廣東時大力平反冤假錯案的記述文章,題目是《習仲勛在廣東主持平反冤假錯案》。這是一篇重要史實的文稿,特亟錄之,以留久遠,并作為我的舊文補充。
李文首先指出:“文革結束后,受‘兩個凡是思想的影響,黨的指導思想和各條戰線撥亂反正工作處于徘徊狀態,廣東的平反冤假錯案工作步履維艱。”然后,李文詳細介紹習仲勛親歷落實彭湃、王德兩宗叛徒大案以及轟動全國的李一哲反革命和文革中廣東抓出的“反革命集團”、“叛徒集團”等集體性假案669宗,涉及干部9432人;和干部個人冤假錯案12427人。平反糾正工作得到妥善解決。
此外,習仲勛還領導復查了廣東文革以前的其他重大歷史遺留問題。一是復查改正錯劃右派案件;二是對反地方主義進行平反;三是對反右傾等政治運動所受到牽連的干部進行復查;四是落實對原工商業者的區別政策;五是落實僑務政策;六是落實對國民黨起義、投誠人員的政策;七是全面落實知識分子、黨外人士以及宗教政策;八是為100多萬地主富農家庭出身的人及他們的子女重新劃定成分等等。
李文披露:“1980年習仲勛從廣東離任赴中央工作時,全省經復查改正的右派分子36550人,占原劃為右派分子的99.3%,建國以來廣東在土改、三反、五反、肅反、反右傾、四清等歷次政治運動中受到錯誤對待的黨員干部,被撤銷原處分的8741人,減輕處分的2833人,占復查總數的63.82%;在歷次政治運動中受到處分的非黨員干部和群眾撤消和減輕處分的共9000多人,占總人數的60%;歷次政治運動挨整的農村基層干部中減輕或免于處分的14985人,恢復黨籍的14264人,重新安排工作的26732人,改正錯劃成分的2500人,給予經濟補償的53312人;全省公安、司法系統對文革以來的政治案件、刑事案件和文革前有申訴的部分政治、刑事案件進行了復查,其中全部平反和部分糾正平反的合計28307人,占復查總數55.5%;全省文革中判處死刑及各種徒刑復查后改判糾正18063人,占已復查總數的49.4%,小販、小手工業者從原工商業者“區別”出來,摘除資本家代理人帽子,恢復勞動者身份的共52458人;全省糾正歷次政治運動因“海外關系而造成的冤假錯案5481宗,14271人,落實了僑改戶政策,發出47752份證明書,以確認提前改變華僑地富成分;落實國民黨起義、投誠人員政笫2005人,重新安置國民黨起義、投誠人員725人,占總數94.9%。
李盛平專文最后指出:“在習仲勛的主持下,廣東認真落實黨的各項政策,平反冤假錯案,密切配合著胡耀邦平反冤假錯案統一部署,共解決大約20萬人的問題。通過平反昭雪,調動了社會各個方面的積極性,為廣東改革開放事業創造了重要條件。”
(壬辰年初夏鐘華抄錄補正于廣州云鶴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