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兒
去過云南的朋友只要吃過那些美味菌類食品,都會被深深地迷住。筆者品嘗過眾多的食用菌,最愛的是雞樅。
早在兩千多年以前,雞樅已被人們發現而且寫進書里。雞樅真正名聲大振還是從明代開始。清末文人阿瑛的《旅滇聞見錄》中有這樣的記載:明熹宗只讓太監魏忠賢品嘗雞樅,連張皇后都嘗不到。因為這雞樅得來不易,乃是由驛站遞送到京城的。這與楊貴妃的喜啖鮮荔枝真可謂異曲同工了。時人張紫峴曾有詩詠道:“翠籬飛擎驛騎遙,中貂分賜笑前朝。金盤玉盤成何事?何須山廚伴寂廖。”
雞樅是野生食用菌中的極品,在它生長的地下往往會有一個洞,洞里住著一窩白蟻,洞的周圍有大堆的土,像蛋糕一樣松軟,樣子和顏色就像一塊塊撕開的海綿,想必是白蟻把動物的糞便和腐植土等東西搬進洞里來,攪拌成這種供雞樅吸收營養的營養土,當地人稱之為“雞樅飯”。
筆者曾經跟當地人去觀看過破了的雞樅洞,里邊的雞樅飯像溶洞中的鐘乳石“一柱擎天”,雞樅的根莖穩穩地扎在雞樅飯中,就像一件獨具匠心的藝術品,令人嘆為觀止。
只要經雨水稍微浸潤,整窩白蟻就會傾巢而出,張開透明的翅膀,離開自己忙碌了一年、辛勞種植培育出的雞樅,盡情接受雨水的洗禮,然后悲壯地死去。雞樅和白蟻是共生的,白蟻離開后,這個巢再也不會長雞樅了。因此,雞樅還有個別名叫“白蟻菇”。
正因為雞樅與白蟻共生的特殊關系,至今仍無法人工培植。物以稀為貴,雞樅一直被譽為“食菌之冠”,云南人對它愛惜有加。采摘到雞樅后,都是小心翼翼地輕拭干凈泥土,動作輕柔地清洗。雞樅的菌桿潔白如絲,菌帽有銀色、雪白和灰褐色,還有的是灰色略帶青黛。人們在食用的時候會順著菌帽菌桿的紋理撕,只有撕得仔細,做出來的菜肴才會入味。云南人認為雞樅是用來品味的,用“吃”來表達太過于庸俗了,只有用品味這個詞才能準確表達意境。
雞樅營養價值高,味道鮮美,是名副其實的山珍,被推為菌中之冠。雞樅的吃法很多,可以單料為菜清炒,也可以和肉類混在一起炒。據當地人介紹,雞樅與云南特產宣威火腿一起炒最為美味,能把雞樅的鮮味發揮到極致。雞樅還能與蔬菜、魚肉及各種山珍海味搭配,可作一般的家常小菜,也可登宴會等大雅之堂。搭配隨意,無論怎樣的吃法,其滋味都很鮮美,清香四溢,口感脆爽。汪曾祺先生也盛贊云南雞樅為“人間至味”。對雞樅的贊美,以清人賈杰《雞樅》詩最形象:“至味常無種,輪菌雪作膚。莖從新雨茁,香自晚春腴。鮮嫩頭番秀,肥抽九節蒲。秋風菁菜客,食品列茲無。”
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雞樅具有“益胃、清神、治痔”等功效。現代醫學研究證明,雞樅具有預防腸癌、養血、潤燥、健脾胃等功效,適用于食欲不振、勞累過度者。雞樅也是老年人的佳肴,它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抑制癌細胞的作用,并含有治療糖尿病的有效成分,對降低血糖有明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