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市場經濟是當前世界絕大多數國家所選擇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而與市場經濟的自主性、平等性、競爭性等特征相適應的政府,應當是有限的、服務型的政府。自從我國開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政府的經濟職能在發生著變化,但目前仍未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為此,我國必須加快轉變政府的經濟職能,約束好政府的權利手柄,明確好政府的責任,切實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好務,避免政府職能的缺位、越位、錯位。
一、文獻綜述
一國經濟的發展,依賴于經濟社會中的方方面面。除了微觀的經濟主體要遵從市場規律,通過平等競爭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之外,也離不開居于宏觀層面的政府。經濟發展的方向、發展方式以及對經濟的調控力度等問題,都取決于政府的經濟職能是如何定位和發揮的。對于這個問題,不少學者都有過較為深入的研究。
嚴鵬飛教授曾指出,政府干預理論共有三種基本觀點:無為而治、強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從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部分學者認為政府的經濟職能太弱或太強都不適合,關鍵是看政府提供的服務是否符合經濟發展要求,即強調政府的干預質量。簡新華教授也認為弱和強這兩種極端的觀點是不科學的。
趙凌云教授則指出,研究政府的經濟職能,必須注意三個方面。一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站在工人階級的立場上。必須重視國家、民族、社會的發展目標。二是把應然模式與實然模式相結合。考慮政府應該履行和在現實中確實履行的職能。三是超越把市場與政府對立起來的二元模式。要看到市場與政府是相互融合的,缺一不可。
黃桂田教授認為,在現代市場經濟中政府應當做什么已經基本明晰,我們需要研究的是政府應如何有效地發揮經濟職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與什么樣的政府相結合才能得到發展和完善。
本文結合多數學者的研究成果,主要從政府一般經濟職能的界定,職能轉變等方面來探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經濟職能的轉變。
二、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經濟職能的必要性
18世紀的亞當·斯密在其代表作《國富論》中指出,經濟在一只“看不見的手”的調節下自由發展,而政府應當做好“守夜人”,管的少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這種理論一度成為西方經濟發展與政府經濟職能界定的指導理論。但是隨著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危機,市場調節經濟的弊端充分的暴露出來,經濟中出現了“市場失靈”,這時凱恩斯所主導的政府積極干預經濟的理論成為了主流思想,并且指導美國從經濟危機的黑暗中走出來。20世紀70年代則又出現了“滯漲”,政府干預理論又逐漸被自由主義所取代。
由此可以看出,關于政府經濟職能的界定,一直在不斷地發展完善中。從歷史發展來看,政府參與社會的經濟發展,擁有經濟職能是不可否認的事實,而這種職能到底應該被劃在一個怎樣的范圍內,卻隨著經濟現實的改變而有所不同,并沒有一個確定的描述。
當前,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種體制,既有別于計劃經濟,又有別于市場經濟,可以說是介于兩者之間。這就使得政府的經濟職能比起單純的市場經濟國家顯得更加重要和特別。
三、政府一般經濟職能的界定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經濟職能比較明顯,鑒于市場對一些特殊區域的無力調節和市場失靈問題,政府需要采取一些手段。
第一,政府需要對整個經濟的發展進行宏觀上的把握。雖說西方發達國家一直強調經濟發展的自由,強調市場是第一位的,但他們并不是完全拋棄了政府,相反,現在越來越多地利用政府的特殊地位和能力來對經濟進行調節。眾所周知,市場調節有一定的分散性和滯后性,且單純追求利益最大化有時會背離整個經濟的發展趨勢,造成整個經濟系統的混亂,因此,需要政府在宏觀層面上的調節和約束。
第二,政府需要解決公共產品的供給問題。公共產品因其自身所具有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很難在單純的市場調節下為社會提供最大的效用。并且公共產品多是投資數額大,運轉周期長,難以迅速回收利潤,這也限制了私人的投資。因此,面對需求,只有以整個國家為后盾的政府有這樣的能力來提供,并且對其使用進行管理和監督。
第三,政府需要提供社會保障。在西方發達國家,收入分配中有一塊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社會保障,它是為了整個社會中的效率與公平問題而存在。在經濟高度發達的地方,往往會產生效率與公平二者的不協調,這就需要處于特殊位置的政府來進行調節,以穩定整個社會秩序,確保經濟的發展。
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政府職能的轉變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樣的體制不同于發達國家的模式,它要求既要保持住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性質,又要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那么政府的經濟職能必定是圍繞這兩方面展開的,這也就意味著,我國政府不僅要履行一般的經濟職能,還必須履行特殊的經濟職能。
第一,政府要管理好國有資產。要想保持住經濟的社會主義性質,國有資產的管理不容忽視。當前,我國國有資產運作效率仍比較低下,這為政府對國有資產的管理敲響了警鐘。一種資產的經營要想是有效率的,就必須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確保產權明晰、經營自主,國有資產也不例外。國有企業改革已經轟轟烈烈地進行了有些時候了,政企分開、充分賦予國有企業自主經營權的成效也已顯現出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國有資產流失等嚴重問題。所有這一切,都需要依靠政府來約束和規范。只有控制住了國民經濟的命脈,才能永葆經濟的社會主義性質,確保整個社會的穩定。
第二,政府需要彌補市場的缺位。我國的市場經濟僅僅是處于一個初級階段,很多傳導機制、調節機制都不完善,單純依靠市場對資源進行配置必然引起資源的浪費和低效率。因此經濟發展無法也不能單純依靠市場來調節,而能替市場分擔重任的就只有政府,現實情況就要求政府補上空缺,部分地替代市場配置資源,調節經濟。
第三,政府需要引導和促進市場的成熟完善。可以說,政府部分替代市場來調節經濟并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市場對資源配置調節起基礎性作用是當前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我們完善市場經濟的一個目標,因此,政府履行“特殊”經濟職能最終是要為培育市場而服務。
第四,政府需要更加注重經濟和諧。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速度還是比較快的,但是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不少問題,其中特別突出的還是整個社會的分配及公平問題。共同富裕的第一步可以說已經實現,那么“先富帶動后富”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也應當開始進行。和諧社會應當是方方面面的和諧,因此,政府必須履行好自己的經濟職能,注重社會公平,為經濟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也為以后經濟的科學發展奠定基礎。
五、實現經濟職能轉變的條件
政府經濟職能的轉變要依賴于一定的社會條件,從市場經濟的特征來看,平等、自由、競爭、法制等等缺一不可。
第一,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相對于行動,任何的改變思想都是先行者。既然選擇了改革開放,選擇放棄計劃經濟而發展市場經濟,思想上就一定要放得開。中國自古以來都是政府主導,是特殊的現實環境造就了這樣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而發展市場經濟,就必須在思想上擺正政府的位置,為其經濟職能的轉變創造一個空間。
第二,建設法治社會。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所有的經濟活動都必須依法進行,包括政府對經濟的調節,也不能逾越法律的界限。因為政府的特殊地位,政府的權利很難被限制和監督,容易出現腐敗、“尋租”等現象。這就要求健全法律,樹立法律的權威地位,為法治經濟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基礎。
政府的經濟職能不是在一朝一夕內形成并延續的,因此其轉變也并非一日之功。鑒于我國經濟不發達,制度不健全,法律不完善等情況,政府經濟職能的轉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相信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政府必將符合經濟發展的要求,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參考文獻
[1]胡家勇.“市場經濟中的政府職能”研討會綜述.經濟研究,2005(8):18-23.
[2]王國澤,柳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政府職能的轉變.山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3(9):10-13.
[3]侯同生.簡論市場經濟體制中的政府職能.理論探索,2001(1):11-12.
作者簡介:黃玉婷(1990 -),女,漢族,湖北武漢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研究方向:經濟學。
(責任編輯:唐榮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