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小娟
從谷歌數字圖書館侵權糾紛到百度文庫被指侵犯著作權,網絡侵權尤其是網絡服務提供商的侵權案件變得越來越多。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服務提供商的侵權類型也變化多端。由于網絡著作權的直接侵權多為社會公眾,難以直接提起訴訟獲賠。而提供服務的網絡經營者則較為確定,因而會產生較多的侵權糾紛。那么,在網絡服務提供商的侵權責任認定方面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就將探析網絡服務提供商在侵犯著作權中的責任問題。
一、網絡服務提供商的定義及分類
網絡服務提供商是指為網絡信息交流和交易活動的雙方當事人提供中介服務的第三方主體,也就是向廣大用戶提供因特網在線服務的經營者,一般是按照法定程序設立的公司等經營性組織。網絡服務提供商一般分為兩種,網絡技術提供商和網絡內容提供商。廣義上的網絡服務提供商包括技術提供商和內容提供商,狹義上則僅包括網絡內容提供商。
網絡技術提供商,是通過技術、設備為信息在網絡上傳播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或者提供搜索、鏈接等技術服務的服務商,其基本特征是按照服務對象的選擇傳輸或接受信息,本身不提供內容也不對用戶提供的內容做任何編輯、組織或篩選所傳播的信息。常見的如中國電信、聯通提供的接入服務,百度、谷歌的搜索服務,BBS、個人空間、博客的信息平臺服務等。
網絡內容提供商是將信息上傳或者置于網絡服務器中并向公眾提供的服務商。ICP 以網絡內容建設為基礎向公眾提供各種信息服務,對其掌握范圍內的信息有決定權,通常有能力從技術上對網站的內容進行控制、監督。
現在,很多網絡服務提供商已經不能嚴格按照以上兩種類型進行區分,因為目前網絡服務提供的發展趨勢是多元化、跨領域服務。這就意味著同一網絡服務提供商可能既提供技術服務,又提供內容服務。如新浪、搜狐等網站,多數同時提供多項服務,既發布內容,又提供搜索引擎、博客、BBS 等服務,因此既是網絡技術提供商,又是網絡服務提供商。因而確定服務提供商屬于哪一類,不在于其整體的類型認定,而要在個案中根據具體情況確定其提供服務的類型而定。
例如,在盛大文學訴百度的著作權侵權案中,對于百度文庫是網絡技術提供商還是內容服務商,雙方爭議很大。關鍵要看百度公司對百度文庫的定位,雖然百度公司在相關文件中將百度文庫定位為供網友在線分享文檔的開放平臺,百度文庫上的內容完全來自用戶上傳,百度并不對其進行任何編輯和修改。在此方面,百度文庫僅是個存儲空間。但百度文庫又有這樣的使用條款:用戶上傳到百度文庫中的任何內容,用戶同意百度享有免費的永久使用和再許可的選擇,并且享有修改、復制、發行、展覽、改編、翻譯、匯編等權利,這就顯示其有內容服務的主觀意圖。因此,就目前百度文庫的內容說明、使用條款、操作模式和運營模式來看,更偏向于內容服務商。
二、網絡服務提供商侵犯著作權行為類型
網絡著作權侵權行為屬于網絡侵權行為的一種,《侵權責任法》第36條對網絡侵權行為的主體、對象、行為方式和責任承擔都進行了規定。在著作權法理論中,一直存在“直接侵權”與“間接侵權”的區分,對應的是網絡用戶和網絡服務提供者的單獨責任。
(一)直接侵權行為
《侵權責任法》第36條第1款規定:“網絡用戶、網絡服務提供者利用網絡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此規定即為網絡服務提供商的直接侵權行為,是指因行為人有過錯而導致了侵犯他人人身財產權益后果的發生,侵權行為與損害后果具有直接的因果關系。由上文對網絡服務提供商的分類可以看出,由于網絡內容提供商直接在網絡空間儲存信息并向用戶提供瀏覽、下載服務,因此相比于網絡技術提供商具備更強的信息控制能力,且其所有信息均系自行發布,一旦發生侵權行為基本上屬于網絡內容提供商主觀故意,從而構成直接侵權。網絡技術提供商因其僅為侵權行為提供技術平臺、幫助措施等,一般不會成為直接侵權行為的主體。
網絡內容提供商的直接侵權行為主要表現為:(1)上傳或轉載未經著作權人授權的一般作品(未公開或已通過傳統媒體公開),包括文章、圖片、攝像等形式。此種作品屬于傳統意義上享有著作權、受到法律保護的作品,未經著作權人授權而又不屬于合理使用范圍時,任何人不得進行傳播、復制、發表等。網絡內容提供商未經授權對作品進行上傳并允許網絡用戶下載、分享等行為也是一般意義上的著作權侵權行為,只是實施違法行為的途徑是網絡。(2)上傳未經著作權人授權的數字化作品(將傳統媒體上發表的作品通過掃描等手段發布到網絡上的作品)。此類型的侵權行為主要是利用現代科技掃描等技術改變原作品的存在形式并進行傳播,雖然在這個過程中付出了勞動,但未改變作品的內容,仍然屬于侵權行為。典型的案例,如谷歌圖書侵權案件中,谷歌將原作品掃描后上傳互聯網,試圖建立全球最大的電子圖書館,卻未料到此舉已經構成了侵犯著作權行為,遭到中國數百名作家的聯合訴訟。
(二)間接侵權行為
《侵權責任法》第36條第3款規定:“網絡服務提供者知道網絡用戶利用其網絡服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間接侵權行為是指不法行為并未直接侵犯他人人身財產權益,但卻為侵權行為提供了一定的條件,從而造成了損害后果。著作權法中的“間接侵權”是指雖然沒有實施受著作權專有權利控制的行為(沒有實施直接侵權),但故意引誘他人實施“直接侵權”,或者在明知或應知他人即將或正在實施“直接侵權”時為其提供實質性幫助,以及特定情況下“直接侵權”的準備和擴大侵權后果的行為。因此,間接侵權行為主體多數是網絡技術提供商。
根據所提供技術服務類型的不同,網絡技術提供商主要產生以下幾種間接侵權行為:(1)網絡接入與信息傳輸通道服務提供商協助侵權行為的網絡傳輸、傳輸過程中服務器的暫時性復制和服務器代理緩存;(2)信息存儲空間服務提供商為侵權行為提供存儲空間,如在BBS上公開侵權作品、在視頻分享網站上傳未經授權使用的視頻資料等;(3)信息定位服務提供商為侵權行為提供路徑,包括搜索引擎中的鏈接服務、P2P網絡服務商的下載地址、種子文件服務等。
三、網絡服務提供商侵犯著作權行為的歸責原則與
責任認定
在《侵權責任法》上,侵權責任認定標準一般分為過錯責任、過錯推定和無過錯責任。具體到網絡服務提供商的責任認定,根據《侵權責任法》的規定,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即網絡服務提供商在主觀有過錯的情況下承擔侵權責任,此處的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在直接侵權行為中,網絡內容提供商顯然是主觀上存在一定的故意與過失,否則也不會引發侵權糾紛。對此,網絡內容提供商也要獨立承擔侵權責任。如果與網絡用戶構成共同侵權,則與該用戶承擔連帶責任。在間接侵權行為中,網絡服務提供商接到被侵權人通知后未及時采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如果及時采取了措施,便沒有過錯,對損害的擴大部分不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在責任承擔方面,有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四種形式。
我國在認定網絡服務提供商侵犯著作權行為中規定了“通知—刪除”規則、“避風港”規則和“紅旗”規則,其具體適用如下:
(一)“通知—刪除”規則
“通知—刪除”規則,是指網絡用戶利用網絡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被侵權人有權通知網絡服務提供商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網絡服務提供商在盡到審查義務之后,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的,對侵權行為后果不承擔責任。《侵權責任法》第36條第2款規定:“網絡用戶利用網絡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被侵權人有權通知網絡服務提供者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網絡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時采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
(二)“避風港”規則
“避風港”規則是指網絡技術提供商在不知道也沒有合理理由應當知道服務對象所提供的作品內容侵犯他人著作權時,不承擔侵權責任。但明知或應知內容為侵權的網絡服務商就應承擔共同的侵權責任,《侵權責任法》第36條第2款規定:“網絡服務提供者知道網絡用戶利用其網絡服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二十條至第二十三條規定了網絡服務提供商包括提供自動接入服務和自動傳輸服務的網絡服務提供者、提供緩存服務的網絡服務提供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的網絡服務提供者、提供搜索或者鏈接服務的網絡服務提供者的免責條件。
“通知—刪除”規則和“避風港”規則是給網絡服務提供者一個抗辯的理由,即網絡服務提供者盡到了合理的注意義務,按照合理的規則和程序提供服務,對侵權信息及時進行處理,一般都能夠免除侵權責任。正是有了這個安全港規則,我國的網絡服務提供商才能健康的發展,減少法律風險的同時就是減少商業成本,最終也減少了消費者的成本。
(三)“紅旗”規則
“紅旗”規則是對前兩個抗辯規則的限制使用,是指網絡服務提供商雖然沒有義務監視其服務或者積極地搜索可能侵權的活動,但是如果侵權活動像“紅旗”一樣明顯,而網絡服務提供商還不采取措施制止侵權,則其應該承擔侵權賠償責任。在此,網絡服務提供商便不能使用前兩個規則來逃避責任承擔,也就是說,網絡服務提供商對利用其提供的服務進行侵權活動的行為應當盡到一般的合理注意義務,不得濫用抗辯規則。
四、結語
目前我國《著作權法》修正案已經公布二稿,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網絡著作權的保護也進一步得到重視。在網絡服務提供商越來越多且提供服務日趨復雜化、技術化的背景下,需要進一步完善法律規定,更好地保護網絡著作權,促進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