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勇
一邊是電商巨頭大肆圈占快遞領域,另一邊是快遞大佬大建電商平臺,以往互為倚仗的電商、快遞如今突然陷入了跨界混戰中。
電商、快遞跨界混戰
前不久,京東商城和凡客誠品因不甘于受物流“最后一公里短板”限制,同時向國家郵政總局遞交“快遞業務經營許可證”申請,而今京東率先突圍,獲得經營快遞牌照,引起業界的轟動。除京東和凡客,各大電商企業基本上都有自建物流的“龐大計劃”:淘寶制定了大物流計劃,其核心包含了淘寶物流寶平臺、物流合作伙伴體系及物流服務標準體系等三大塊內容;蘇寧易購則宣布在其全國近1800家門店全面設置自提點、全面提速物流速度;國美也將發力物流領域,建立全產業鏈、全流程的物流體系,做到“線上線下全網覆蓋”。
就在京東、凡客、蘇寧等新老電商巨頭紛紛自建物流系統時,在物流領域穩坐釣魚臺的快遞企業按捺不住了,開始“逆勢反攻”,引起業界更大的關注和爭議。
6月1日,順豐快遞旗下的電商網站“順豐優選”正式上線,主要面向中高端客戶群,以銷售高端食品為主;申通電商平臺“愛買網超”將于7月上線,以銷售食品、生鮮和水果為主,預先打開浙江市場;圓通旗下的“新農網”平臺從2008年起就對外招商,經過多次的試運行和調試,將正式對外上線;宅急送前年推出“E購宅急送”,目前電商平臺日益成熟豐富;中國郵政與香港TOM集團聯合創辦了“郵樂網”,這是一個集線上網購和線下零售于一體的新購物平臺。
快遞企業爭食電商,欲意何為?
快遞企業爭相進入電商行業競爭,欲意何為?難道這邊風景獨好?勝算又幾何?
對于快遞企業大步涉足電商的“逆襲”之舉,一家正在醞釀介入電商領域的快遞企業高層認為,與其他電子商務網站相比,公司遍布全國上千個配送網點是先天的優勢,省去電子商務網站自建物流體系的巨大耗費,因此步入電商,或是輕車熟路之舉。
大型快遞企業一般都有上萬名員工,如何科學合理配置這些員工,成了重大的成本挑戰。電子商務的銷售也分淡季和旺季,一旦電商淡季來臨,銷售將處于波谷期,相應的快遞企業就會出現大量人力和物力閑置的狀況,這或許促使了快遞企業進入電子商務領域,使人力、物力得到最大限度調用和最好的配置。
2011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額高達6萬億元,同比增長三成以上,這令身處下游的快遞企業垂涎三尺,蠢蠢欲動。另一方面,因人力成本、油價的增長,促使包括順豐在內的快遞企業不得不通過多元化發展,開辟新的利基。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分析師莫岱青說,“從目前布局情況看,和傳統電商不同的是,快遞、電商業務都集中在食品、農產品、漁業等,避開傳統電商競爭激烈的服裝、3C、百貨等領域。這是快遞企業自認為可以揚長避短、避實就虛、脫穎而出之處,促使快遞企業決意布局電商?!表権S老總劉淼則稱,“正是由于電子商務與物流的天然聯系,我們才會嘗試性向上游拓展??傮w戰略為先品牌后生意,在盈利方面目前沒有多大的要求。”
快遞企業進入電商,謹防雙刃劍效應
不少專家認為,快遞做電商比電商做物流所面臨的挑戰更大。消費電子行業分析師梁振鵬表示,“實際上,快遞做電商并不能擺脫目前快遞企業成本過高、盈利不足等難題。因為,快遞企業屬于傳統企業,企業員工的總體素質偏低,在人才、技術和商業模式上,快遞企業進軍電子商務存在的壁壘更大。整體而言,快遞企業電子信息化偏弱?!?/p>
當前國內電子商務市場競爭激烈,對供應鏈的信息管理要求較高,而國內快遞企業的信息化建設還很薄弱,處于起步階段。即使是發展較好的順風,與UPS相比,也是小巫見大巫。
UPS公司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信息化進程,最近10年中, UPS公司在技術方面投入110億美元,配置主機、PC機、手提電腦、無線調制解調器、蜂窩通訊系統等,并擁有4000名程序工程師及技術人員。
目前,UPS向顧客和供應商提供瞬間電子接入服務,以便查閱包裹運輸和傳遞過程中的信息。UPS可以對每日運送的1300萬個郵包進行電子跟蹤。例如,一個出差在外的銷售員在某地等待某些樣品的送達,他可以在UPS安排的3COM網絡系統中輸入UPS運單跟蹤號碼,即可知道貨物在哪里,而這些卻是國內快遞企業短期內難以達到的。
如果不做好電子信息化工程,快遞企業要成功轉型,追趕國內外電商巨頭,將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國內快遞企業在未來將面臨供應鏈變革與創新的重大挑戰。
“不管是順豐、圓通還是中國郵政,都欠缺互聯網營銷經驗,不具備經營大型電商的能力?!迸纱W分析師李成東亦認為,“快遞企業做電商比電商做快遞門檻更高,因為快遞企業在電商經營的技術專業性、銷售能力方面不具有優勢,另外,電商前期也需要投入大量的廣告和企劃來塑造品牌,資金上也是一個挑戰?!?/p>
電商企業與供應商之間的緊密關系從最開始的抵制,到現在的全方位合作,是雙方多年來辛勤耕耘的結果,而今要讓供應商與快遞企業進行同質的業務合作,期間必然關系到利益的博弈,涉及成本控制,這之間的利害關系不是那么容易突破的。
業內人士也質疑,順豐選擇食品行業作為電子商務板塊的主營業務,并不適合其現有的快遞配送體系,因為在食品配送中,冷鏈體系是不可或缺的,但順豐的優勢顯然并不在這一塊。順豐此次切入的高端食品領域,普通網民的實際網購需求并不大,對食品安全要求也很高,絲毫馬虎不得。
知名品牌專家李光斗認為,快遞做電商也面臨著定位和需求把握不準的風險。對快遞企業來說,出道時充當的都是快遞、物流服務商的角色,隨著企業規模、服務地域范圍的擴大,快遞、物流服務商的品牌定位早已在消費者心中扎根。而電商經過10多年的發展,用戶也已經形成了較深的定向品牌購買習慣,比如買低價百貨去淘寶,買衣服到凡客誠品,買電子商品去京東商城,買書到當當等等??爝f企業將服務突然切入電商領域,消費者難免一時暈頭轉向、難于接受,特別是在電商品牌林立的情況下,要快速轉變消費觀念、接受快遞企業的轉型,并留下良好的認購印象,難度確實很大。
賽迪顧問電子商務咨詢中心顧問鄭欣表示,“傳統快遞企業‘逆襲網上服務的前景并不樂觀,缺少對產業鏈上游資源和用戶黏性的掌控,很難在短期內形成規模效應,更難以在幾近‘負利潤銷售的電商市場中搶得領地,搞不好‘賠了夫人又折兵。”啟明創投合伙人童世豪則指出,“我們投資這類企業會關注三個指標,一是物流的能力,二是找貨的能力,三是推廣能力,目前順豐等快遞企業只有第一個優勢,在后兩個方面表現如何還看不出來?!?/p>
因此,快遞與電商互相滲透,“跨界”容易,成功“越界”難??爝f過度向電商“跨界”,將會與以前提供服務的電商客戶產生競爭關系,必然產生“你進客戶退”歸“零”的效應,甚至更大的負面效應,因此快遞企業跨界經營,必須謹防雙刃劍效應。
馬云深知“爭食”必會招致后患,在去年的廣州網貨交易會上他表示阿里巴巴自建物流,并不是想跨界競爭,也不會去做把貨物送到顧客家里的事情,因為“如果你把人家飯碗砸了,有一天人家也會把你的飯碗砸了。”反觀世界快遞企業500強,也沒有任何一家從事電子商務。聯邦、UPS向上游延伸也只是開展了維修業務,并沒有進入網上零售領域。
“新一輪的整合開始了,看誰能活下來。”如今,兩大領域的巨頭們都在立足各自業務的基礎上,相互覬覦對方的市場,相互蠶食對方的要害,混戰已經開始。盲目跨界經營所造成的混亂競爭可能會導致兩敗俱傷,并引來一場殘酷的市場洗牌。
狹路相逢勇者勝,在開放的競爭環境下,或許能更快地提升電商和快遞企業各自的服務水平和市場競爭力。雙方在拓展各自商業版圖的同時,更應該立足于自身實力,充分發揮自我的先天優勢,把握好大局,掌握好尺度,珍惜長期形成的良好的合作關系,互為尊重,互為支持,不能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顧此失彼,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