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由于金融衍生品對商業銀行的經營產生了許多積極的作用,我國相當多的商業銀行均不同程度的開辦了各種金融衍生品交易。在此背景下,本文在分析金融衍生品主要風險類型的基礎上,對商業銀行金融衍生品風險管理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提出若干改進措施。
金融衍生品是金融創新的產物,它最早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在浮動匯率制下出于規避風險的需要,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誕生了第一張外匯期貨合約。金融衍生品是不能獨立存在的,其價值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基礎性金融工具。金融衍生品的主要功能是:規避風險、價格發現、套利和投機,它們的發展增加了金融產品的多樣性,為借款人提供了融資的新途徑。
一、商業銀行金融衍生品的風險分類
(一)信用風險:信用風險指由于交易對手不能履行約定的義務而造成經濟損失的風險。信用風險可分為交割前風險和交割時風險。信用風險特征因為金融衍生工具品種的不同也會有差別。對于遠期、期貨類金融衍生工具,其信用風險是雙向的;而對于期權類品種的信用風險,則具有單向的特點。目前國際上有三個用于信用風險的度量的主要模型,第一,Cerdit Metries模型(JP摩根)第二,KMV模型(KMV公司)第三,Credit Risk 方法(CSFB)。
(二)流動性風險:流動性風險指衍生工具持有者不能立即以合理的價格賣出該工具而導致損失的可能性,包括市場流動性風險和資金流動性風險。流動性風險目前主要是利用VaR模型對其進行測算,即將流動性風險納入到較為成熟的風險度量標準VaR的框架中進行度量。
(三)操作風險:操作風險一般指在金融衍生品交易和結算中,由于人為失誤、系統失誤、不完善的控制和程序、未經授權的活動和外部事件導致的非預期損失。操作風險損失頻率的概率密度函數可由參數分布來確定,一旦參數分布得以確定,就可以更好地對操作風險進行控制與管理。金融機構在管理操作風險的的實際操作中,主要通過建立和完善內部控制機制來達到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的效果。
(四)法律風險:指無法滿足或者違反法律的要求從而導致不能執行合約所帶來的損失。有相對比較多的部分發生在敷衍生產品在交易中的虧損是來自于法律風險。目前由于金融市場的建設比不上金融衍生產品的創新,很多法律、法規都尚不健全,很容易造成法律風險。
二、我國商業銀行在金融衍生品的風險管理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對信用風險的監控非常有限。
目前國內商業銀行普遍使用由國外某公司開發研制的資金交易監控系統對大部分金融衍生產品交易進行實時監控,但是該監控系統的功能還不夠完善,不能夠設置交易員的敞口限額和止損限額,不能擔負起衍生交易風險管理的主要職責。盡管大多數國內商業銀行已經制定了較為明確的管理職責,但在實際操作中,相關部門對信用風險的監控是仍然是非常有限的。
(二)對風險信息披露不完善
金融衍生產品的出現,把公司和金融市場二者更為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但是卻缺少統一的標準來對金融衍生產品的風險進行控制。各商業銀行普遍缺乏一個透明、連續的信息發布體系,存在著如會計處理方法不統一、報表可比性差、風險信息披露不足等問題,使得商業銀行的金融衍生產品業務未能得到真實的反映,容易導致流動性風險。
(三)缺乏對交易員的權限的限定
按照《商業銀行內部控制指引》第16條的規定,建立交易員定期或不定期輪換和強制休假制度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部分商業銀行至今仍未嚴格執行此項規定,并沒有對交易員的權限進行限定,容易導致交易員超權交易現象,存在著發生操作風險的隱患。如巴林銀行事件、1995年我國發生的“327” 國債期貨事件,這些發生在金融衍生產品上的巨額虧損其實是操作風險導致的,而不是人們習慣上所認為的金融衍生產品的市場風險、信用風險。
(四)相應的監管法律法規制度欠健全
由于我國還處于發展金融衍生品的初級階段,在其監管法律法規方面,雖然基本框架已基本建立,但目前存在的條文對于金融衍生品市場不夠嚴謹,使金融監管的隨意性有余而嚴密性不足。無論是發生違約事件后采取法律手段來追索保全,還是通過減少因法律不清晰可能導致的糾紛,都顯得非常必要。
三、推進我國商業銀行開展金融衍生品業務的措施
(一)建立風險評估、風險預警和風險應急預案制度,減少信用風險。為了能夠對金融衍生品交易存在的各種的風險進行事前評估,商業銀行應該成立專門的風險管理部門。在對風險進行評估基礎上,商業銀行還應建立衍生交易的止損水平和風險預警線以及救援預案制度。另一方面,還要積極建立大型的違約數據庫,通過對累積的歷史數據資料進行統計分析,測算出不同信用級別的實際違約率和損失程度,用以抵御信用風險。
(二)規范信息披露制度,預防流動性風險。為加強財務監督和信息透明,改革傳統的會計記賬方法顯得十分必要。首先應該制定統一的金融衍生品交易業務信息披露規則和程序,可以讓監管部門和投資者清晰明了地掌握風險暴露情況,從而能制定相應風險控制對策。其次,有效管理衍生金融工具資金流動性風險的措施應當是實行多元化投資,多元化投資要求每種投資都必須有一定的額度限制,這樣才能保證部分投資具有高度的流動性,才能應付不時之需。
(三)對交易員的權限進行明確的限定,建立行之有效的約束機制,防止操作風險。對一線交易員的管理的重要性在資金交易的特殊性中可以充分體現出來。一方面通過中臺來負責各類衍生交易的風險監控,另一方面通過后臺對各類衍生交易的交割、核算、確認和付款進行確認,來支持和監控前臺交易員的交易行為。實行前臺交易與后臺管理脫鉤,交易業務與風險管理分離才是之有效的約束機制。設立嚴格的防火墻,實現銀行交易部門的前臺和后臺獨立運作,從而消除人為因素所引起的操作風險。
(四)完善監管法律,防范法律風險。我國對于衍生產品的交易市場復雜性應當制訂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并且積極的借鑒國外的有利經驗,對于金融衍生產品交易設立完備和專門的法律和制訂相關交易的管理統一標準,從而來保證金融衍生產品的規范、健康和穩定的運行。人民銀行和有關監管部門應加強配合,要為商業銀行加強對金融衍生品的風險管理提供政策支持。
參考文獻
[1]趙素萍.對我國商業銀行發展金融衍生品業務所面臨風險的思考.金融經濟,2007.
[2]上海銀監局發布滬中外資銀行衍生產品通告.http://ballk.hexun.com.2008.
[3]都紅雯,楊曉敏.商業銀行參與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現狀分析及對策思考.浙江金融,2006.
作者簡介:李艷(1988-),湖南邵陽,西南財經大學,研究方向: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
(責任編輯:趙春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