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資產減值歷來是會計理論與實務界關注的焦點。本文從計提資產減值的動機與資產減值的經濟后果兩方面出發,對近年來國內具有代表性的資產減值文獻進行了梳理,為完善資產減值規范提供了參考依據,也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2006第8號——資產減值》的定義,資產減值是指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于其賬面價值。可收回金額應當根據資產的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后的凈額與資產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兩者之間較高者確定。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于其賬面價值的,應當將資產的賬面價值減記至可收回金額,減記的金額確認為資產減值損失。
一、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的動機
(一)體現穩健性原則,滿足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
穩健性原則是資產減值會計的源頭和初衷,其實質是在不確定情況下選擇最不可能高估資產和收益的方法。陸正飛,張然,代冰彬(2007)認為,穩健性因素影響著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如果面臨同樣的毀損情況,得到“壞消息”的公司相對于獲得“好消息”的公司來說,往往計提更多的減值準備。
穩健性原則的運用需要通過會計專業人員的職業判斷,帶有一定的隨意性和主觀性的色彩,因此,僅憑借穩健性原則來規范與指導資產減值會計實務顯然是不科學的。
(二)體現了資產的公允價值
決策有用觀的會計目標要求使用有別于歷史成本的多重計量屬性。對于信息使用者而言,現時的及未來的價值比過去的賬面數字更有參考意義。王躍堂,張莉,周雪(2005)通過研究發現,在長期資產減值政策頒布當年,我國上市公司大多數計提了長期資產減值準備,這一行為客觀地反映了資產未來收益大小的變化。戴德明(2005)以2001至2003年虧損的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發現虧損上市公司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的行為反映了公司所在的行業和公司自身經營環境的不利變化。
不少學者支持上述觀點:上市公司管理層確認資產減值不是出于盈余管理的動機,而是基于企業資產價值的降低。
(三)滿足管理層進行盈余管理的需要
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與轉回歷來是上市公司調節利潤的手段。上市公司減值準備會計政策的靈活性以及較大的調節空間為企業管理當局提供了選擇對企業有利的會計處理的機會。
于海燕,李增泉(2001)認為:虧損公司和扭虧公司在計提存貨跌價準備過程中有盈余管理行為,處于配股臨界線的上市公司則在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和壞帳準備過程中有盈余管理行為。王建新(2007),張奇峰(2007)等發現上市公司的長期資產減值轉回并非由于其資產質量的改善與經濟因素的好轉,而是出于盈余管理的動機,公司治理特征對長期資產減值轉回有顯著影響。趙春光(2006)通過研究上市公司的資產減值與盈余管理之間的關系,發現減值前虧損的公司往往以轉回和計提資產減值準備進行利潤調節,一方面是進行大洗澡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為了避免虧損。
上述觀點充分說明了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不合理計提減值準備的重要動機。我國上市公司管理層的盈余管理動機與治理結構的缺陷導致了頻繁發生的長期資產減值轉回行為。
二、新準則下資產減值產生的影響及經濟后果
新的資產減值準則規定,長期資產減值損失一經確認,在以后期間不得轉回。對資產減值的披露也做出了更為明確、具體的規定,如規定“對于重大資產減值,應在附注中披露資產可收回金額的確定方法”、“發生重大資產減值損失的,應在附注中披露發生的原因與當期確認的金額”等。
(一)新準則的頒布與實施對抑制上市公司利用資產減值進行盈余管理的行為有一定幫助
于李勝(2007)發現新準則中禁止長期資產減值準備轉回的規定對提高會計信息的穩健性和相關性起到了一定作用。廖曉麗、張勤(2008)認為新準則中禁止資產減值損失轉回的做法有助于壓縮上市公司盈余操縱的制度空間,使得經濟實質得到更好的體現。張然,陸正飛,葉康濤(2007)發現上市公司在新準則頒布以后實施以前,并沒有集中轉回大量資產減值準備,但上市公司對長期資產減值的計提數額明顯減少,新準則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虧損公司通過減值準備進行大清洗的行為。
以上文獻充分說明了新會計準則的實施有利于防止公司濫用資產減值的會計政策調節利潤,有效抑制了盈余管理。
(二)新準則也在一定程度上為企業盈余管理提供了新空間
新準則對某些特殊行業中的特殊資產,如投資性房地產、石油天然氣開采權、生物資產等計提資產減值準備提出了相應要求。這些規定擴大了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的范圍,從而增加了企業進行利潤操縱的空間。
(三)資產減值信息對銀行債務契約的影響
根據信號傳遞理論,長期資產減值通過傳遞會計信息,能夠幫助會計信息使用者了解企業當前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并對企業未來的盈利狀況進行預測。
陸建橋等(2009)實證檢驗了信息在企業與銀行借款契約中長期資產減值的作用。研究發現,長期資產減值是在對企業未來盈利預期的判斷和估計后進行的,計提得越多,企業未來的業績越差,獲得的銀行借款總量越少。
三、結論
通過對資產減值的動機及經濟后果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企業要真實地計提資產減值,一方面是技術問題,有待于相關理論的發展,如公允價值的研究;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與管理層的誠信問題。
參考文獻
[1]陸正飛,張然代,冰彬.資產減值:穩健性還是盈余管理[J].會計研究,2007(12).
[2]于海燕,李增泉.我國上市公司資產減值政策的實證研究[J].中國會計與財務研究,2001(4).
[3]張然,陸正飛,葉康濤.會計準則變遷與長期資產減值[J].管理世界,2007(8).
[3]于李勝.盈余管理動機、信息質量與政府監管[J].會計研究,2007(9).
[4]趙春光.資產減值與盈余管理[J].會計研究,2006(3).
作者簡介:周心春,女,漢族,湖北省枝江市人,就讀于西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研究方向:會計學。
(責任編輯:趙春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