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睛
面肌痙攣,是因面神經(第7對顱神經)受到某些刺激使其支配的顏面部肌肉發生發作性、陣攣性收縮。發病原因尚不十分明確。近年來研究發現,部分人發病是由于面神經根部或其他部位受到附近血管交叉或動脈畸形血管的機械性壓迫引起的。
本病常見于中年女性,病程緩慢,大多為一側性。發病初期常為一側眼輪匝肌不自覺地間歇性抽搐,以后逐漸波及同側面肌。發作時可見到一側眼周圍、面部的肌肉或口角陣陣抽搐。每次發作可持續數秒至數分鐘,間歇時和正常人一樣。發作時難以控制,十分難受。
本病常在談笑、講話、進餐時誘發。勞累、失眠、精神緊張、情緒激動時可使發作加重。精神放松、情緒安定、休閑或集中注意力做某項工作時可減少發作。入睡后抽搐可自行停止。
少數患者在發作時可伴有面部輕痛,偶有頭痛、耳鳴。
此病可采用以下治療方法:
1 藥物治療:藥物治療適用于早期輕癥者。常用藥物為抗癲癇藥物和鎮靜藥物,如卡馬西平、氯硝安定、氯氨丁酸等。由于這些藥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故需根據專科醫師的醫囑服用。
2 理療、針灸有一定療效,但不能根治。
3 神經阻滯療法:在藥物、針灸、理療無效的情況下可試用神經阻滯療法,但有發生該側面神經癱瘓的危險,還有約10%的患者有復發的可能性。
4 由于神經顯微外科技術的發展,針對面神經根部受機械壓迫而開展的顯微神經血管減壓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不僅治愈率高,而且復發率也比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