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森 顏卓 陳堅
當下,制造業重鎮江蘇昆山,進出口企業和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正在探索建立的供應鏈監管體系,或將引發質量監管方式的一場變革。
捷安特的鏈條
清晨,蘇州達韋精密工業有限公司辦公樓大門前,捷安特公司的一輛大巴正在靜靜守候。
“我們一早過來,主要是聽取配套工廠質量改善情況的匯報。”捷安特(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鄭寶堂在活動間隙接受訪問時說。
據悉,捷安特每次給會員廠一個活動主題,聽取他們結合產品改善情況,發表對質量提升的觀點。而此次參與匯報的達韋公司,為捷安特專業提供自行車前叉。
匯報會代表除了捷安特本部領導和員工外,其余全部來自昆山、太倉、上海等地十幾家捷安特配套企業。列席中,還有當地檢驗檢疫機構2名代表。當日,代表們要赴4家配套工廠聽取匯報和參觀。
“這種活動,4個月組織一次。”席間,檢驗檢疫人士透露。
1992年臺灣巨大集團擇址昆山,設立捷安特(中國)有限公司。在迄今為止的20年間,捷安特已累計生產3000萬輛自行車,年產自行車規模現達到300萬輛,營業額逾4億美元,出口貨值逾3.4億美元。
據捷安特(中國)有限公司GCM制造本部的協理劉曉雨介紹,2012年1~4月,捷安特自行車接受海外訂單達80萬輛,其中60%銷往美國。
當下,捷安特在中國自行車產業中的龍頭地位已毋庸置疑。然而,對于這家廠牌來說,市場并非無可挑剔。
“雖然占有比較大的市場份額,但隨著自行車由交通代步工具向運動休閑品轉變,市場對我們的要求越來越高。”在2005年之前或更早的一段時間,包括鄭寶堂在內的捷安特高層仿佛意識到什么。
“整個中國的自行車產業轉型升級的速度還不是很快,特別是供應鏈配套方面急需增強和改善。我們2006年就發現這個問題。”
以國際的眼光反觀中國企業,在未來的日子里,捷安特是否能夠繼續真正深耕市場,取決于供應鏈協作的深度。于此,在2006年,捷安特正式整合供應鏈管理團隊(GTEAM)。“當初成立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提升供應鏈的轉型升級,推動精益管理,縮短產品生產和庫存時間,保證品質。”
言及檢驗檢疫人士參與捷安特這樣的內部活動,鄭寶堂稱,檢驗檢疫的監管對捷安特有著第二重保障作用。
他的解釋是:“質量保證的第一層面理應在企業本身,包括依靠供應鏈上所有工廠共同做好產品質量;而在另一層面,檢驗檢疫機構是國家執法力量,管轄權限大,實驗室也更專業,有利于企業通過這個外部的強制性直接作用于企業的供應鏈管理,非常有助于產品質量的提升。”
他還特別強調,捷安特不僅僅是一個臺灣品牌,更是中國的民族品牌,捷安特來昆山20年,前期很多工作都是在建立配套供應鏈。
“中國的自行車產業需要完善產業的供應鏈條。當然,不光自行車這一個產業,很多行業都這樣。”
監管者的追索
鄭寶堂的這個觀點,獲得了包括企業和檢驗檢疫人士的響應。
事實上,伴隨著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變革過程,單一的生產經營銷售模式逐步讓位于多元化的企業協作,產品質量的監管也正顯現出新的發展動向。
昆山檢驗檢疫局局長袁克闡述了他的見解:“隨著市場的變化,不再是企業的單打獨斗,原來配套的上下游企業已成為固定的戰略聯盟,市場充分競爭也演變成供應鏈的競爭。換句話說,企業有優質的供應鏈,就能提供優質的產品;反之,如果一個零部件不能跟隨變化,就可能導致產品無法快速進入市場。”
袁克坦言,供應鏈協作既解決了快速生產、減少庫存和流動資金占有率等方面的約束,又提升了產品對市場的反應,同時也加劇了監管者的壓力。
制造業供應鏈大協作的背景下,產品質量由十幾道、幾十道甚至更多的供應環節組成,這對監管者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考驗。
近年來,國內頻頻曝出食品安全事故,如近期發生的“皮革膠囊”事件等,或從一個個側面反映出我國產品質量監管的現狀。屢屢發生的我國制造產品被歐美等國家通報召回,也折射出“中國制造”走出去的路途艱難。
據此,有關專家分析,建筑在供求不平衡、監管和執行模式相對落后基礎上的監督機制,能否對產品質量保障達成真正的有效,其實是難以預料的;另一方面,企業產品快速通關和中國制造提升國際地位的客觀需要,改進和創新與之相適應的監管模式也必然是大勢所趨。
檢驗檢疫機構的監管理應在把關和服務之間獲得平衡,但在一線實踐過程中似乎遭遇越來越多的挑戰。
“上面都在提監管的有效性,落實到一線就是怎么管企業的問題。因為光管產品已經不夠了。”在捷安特工廠,一位檢驗員直言不諱地說。
事實上,包括批批檢驗、抽批檢驗、型式試驗在內的一些傳統法定檢驗模式,就是在遭遇激烈的理念碰撞而逐步完善的。以型式試驗這種效率相對較高的方式為例,為了驗證某種定型工業產品能否滿足技術規范,產品在出口前必須進行全項目實驗室檢測以驗證其可靠性。曾幾何時,這種檢驗方式還是出口產品走向市場的一個便利途徑。
然而,型式試驗必須基于在固定工廠、固定產品、固定型號、固定的供應商和零件,一成不變的條線內框框內進行,即固態模式下才能保證型式試驗的有效性。但面對眾多供應商、多環節配套、設計形態多變等非固化的供應鏈下的生產環境中,產品質量最終必須依靠各個供應商的自我質量安全保證水平,以節省采購、庫存、檢驗所需時間。
如此看來,原有的型式試驗顯然不再適合對市場快速反應。
從企業和檢驗檢疫一線的實踐經驗來看,單一工廠和產品的檢驗,幾乎無法應對“產業鏈服務地域范圍廣、服務對象差異大的問題。”
“捷安特僅前叉廠就有好幾個,抽到的是哪個廠哪一批,能代表捷安特的水平嗎?”
的確,供應鏈管理涉及采購、生產、計劃、交付、退貨幾大領域。上述提及的產品質量是由十幾道、幾十道甚至更多的環節組成,這對監管者而言,單一地管產品顯然已不太現實,而去管企業的難度又在于如何管好企業上下游的上百家、數百家甚至更多的供應商。
另一個衍生的問題是,供應商的原材料又如何監管?有的完全不歸檢驗檢疫一個部門條線管理,又如何做到源頭把關?
這仿佛是一個值得追索的命題:如依然按傳統監管模式而不適時作出調整,不僅增加了監管風險,而且有可能任由企業產品滑向失控的邊緣。
“質量是生產出來的。我們這些年也在強調‘企業是產品質量第一責任人,但現在我們更注重參與到企業的供應鏈管理中去,對供應鏈進行直接監管。”袁克強調說。
競爭力的根本
制造業的發展,經濟全球化趨勢演進,導致傳統制造業逐步向大規模定制生產方式轉變,而市場競爭也從單個企業間向各個供應鏈為代表的企業集群間整體轉變。供應鏈整合能力是21世紀企業競爭力的根本。
眼下,以捷安特為代表的中國自行車制造工業,正在積極做著供應鏈管理領域的探索和完善工作,而捷安特的配套工廠在質量管理領域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上年12月以來看,客戶滿意度持續提升。昆山達韋精密工業有限公司生產的自行車前叉不只供應捷安特一家。
該公司總經理林政清認為,捷安特的鏈條,不僅帶動一輛捷安特的加速度,而且連接起了中國自行車制造產業的整體鏈條。
有關專家學者認為,法律法規永遠滯后于現實的發展,這是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而一部較為完善的法規的出臺,也有著自身局限性和發育的初級性。相應政府部門的跟進和應變能力還有待充分。此層面的問題,不單表現在檢驗檢疫一個部門。
另一層面,無論是企業的供應鏈管理還是政府部門的供應鏈監管,一切都無從遏制短利企業尋找“走捷徑、求快錢”的動力。而有一種頗具代表性的現象是,社會上一些所謂的合法認證機構所出具的種種合格證和資質,亦是監管上的盲點。于此,企業的自覺自律仍是第一要素。
盡管如此,昆山地區提供的供應鏈監管模式,終究揭示了解決制造與監管協調問題的又一條鮮明路徑。
當然,在此新模式的摸索過程中,先行者注定會付出艱辛,但是受益的也許是整個行業。包括政府監管層面,一個分支檢驗檢疫機構在供應鏈監管層的積極嘗試,已然為中國質檢系統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樣本。
正如捷安特中國區總經理鄭寶堂所言,“企業在實際操控質量管理時,有時會礙于情面和壓力,而檢驗檢疫部門是國家執法機構,立場不一樣,參與企業的供應鏈管理的效果肯定也會不一樣。”
這或許不是一個業者的心聲。然而,不管怎樣,從中國制造發展的角度出發,適時調整、優化現有的法律法規框架,針對監督、管理、服務對象的變化而快速變化,本是職能部門“職能”所蘊含的題中之意。
只是這條路如若堅定不移地走下去,還需要擔當者的毅然決心和決策層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