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世界貿易組織成立以來,全球經濟浪潮翻滾而來,金融全球化已然成為21世紀的主旋律,金融服務貿易的自由化競相成為世界各國對外開放政策的大環境。文章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對金融服務貿易自由化的概念內涵進行剖析,并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客觀分析我國金融服務貿易自由化的發展情況,論述金融服務貿易自由化的意義。
一、讓我們在經濟浪潮中翻飛
相信很多人知道金錢的重要性,但卻很少人研究過跟金錢掛鉤的經濟學,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是經濟學的入門宣言。自從世界貿易組織成立以來,經濟全球化已悄然成為21世紀社會發展的主旋律,而金融服務貿易的自由化更是躍然紙上,成為眾國家對外開放的擁蠆。
二、掀起你的蓋頭來——揭開金融服務貿易神秘的面紗
21世紀隨著閃亮登場的金融服務貿易,其自身并沒有特定的定義,因為其的定義往往跟著各種金融貿易上下波動的經濟浪花產生著相應的變化,并且在不斷的變化過程中不斷改進并自我完善。對于金融服務貿易,經合組織有個達成共識的定義,那就是包括以下這三大項經濟貿易活動的都叫金融服務貿易:金融機構產生的傭金、手續費;直接投資收益;金融投資收益。
三、記住你的臉——深刻認識金融服務貿易特點
根據經合組織對金融服務貿易的廣義定義,我們可以把金融服務理解成為甲方為乙方提供一切跟金融相關的事項,其間可包括保險行業,銀行行業以及其它的金融服務。細化到具體項目可涵括股票、信貸基金、債券等;再細化到服務項目可涵括證券分析服務、理財顧問、信托業務等。分析金融服務貿易所包涵的內容,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知道,金融服務貿易的基本特征就是——服務。
基于服務為特征的金融貿易服務理應具備以下相關特征:
(一)非單一性
作為一種服務,其本質就決定其具備非單一性,服務在這里作為一種產品,從其設計→生產→流通→消費,表面是分階段進行,但也顯示出其的不可分割性,作為一個金融貿易服務的被提供者,在享受金融貿易服務的同時,需要其自身參與到金融貿易服務的整個流程中來。
(二)非實體性
我們所理解的產品,大多以具體表象存在,比如說我要購買轎車這種產品,轎車是以一個具體實物的形象出現,但是你說要購買一項服務,那么這個服務是無法以具體表象呈現在你面前的,金融貿易服務的產品大多是提供服務,即一種非實體性的產品,也就是無形的,但是消費者消費了無形金融貿易服務后,其獲得收益的形式也往往是無形的。比如理財經紀人,當我們享受了理財經紀人的服務后,我們并不能獲得某些實質性的收益,但是,我們將這些理財方案運用到我們現實生活中的理財計劃中,往往受益匪淺。
(三)涉及法律關系的錯綜復雜性
金融貿易服務的非實體性決定了其涉及法律關系的錯綜復雜性。第一、金融服務在國際的舞臺上“公然出演”,要求參與貿易雙方,既要遵循本國法律制度,又要遵守國際法律制度與很多特定的貿易守則或合約。第二、但凡參與一個游戲,都需要門檻,那么對金融服務的提供者,我們需要一個怎樣的資質,需要遵守一個怎樣的游戲規則,這些都是棘手的問題。第三、在金融服務貿易活動中,當本國的利益與國際利益發生沖突時,應該如何界定?又應該如何用法律來判定?本國的法律與國際法律相沖突時,應該如何維權?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貿易壁壘。很多世貿參與國,都會通過本國的法律對成員國或者貿易參與國設置金融貿易服務障礙。
四、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登堂入世的金融服務貿易自由化
同樣的,對于金融服務貿易自由化業界也沒有權威的定義,依字面釋義,所謂金融服務貿易自由化,應該可以理解為了增加金融業貿易量,擴大金融貿易范圍,而對外開放的程度,也就是本國居民也可以賺取外匯了這樣一種概念。其實我們也可以這么理解“自由化”:即市場開放了、政府監管力度加大了、經濟市場對本國的金融活動影響力提升了;或者也可以理解成為,金融活動已經由原先的政府管制發展到市場自由競爭的良好態勢。
五、金融服務貿易自由化的內容
兩個國家相互間達成協議,允許對方在自己國家境內設立辦事處或者某機構,在另一個國家的境內設立辦事機構,這種方式都是金融服務貿易的表現形式。而金融服務貿易的自由化,可分為四種模式:一是可實現跨境支付;二就是上面那個例子,可有商業存在;三就是可以自由境外消費;四可實現自然人移動。相信大家都聽說過VISA,面對VISA鋪天蓋地襲來的廣告,相信大家都充分了解到了“自由化”的深刻含義,一個留學生在境外的某個銀行使用了VISA卡。這個金融貿易活動,涉及了金融服務貿易自由化的四項內容,并且揭示了商業存在模式是金融服務貿易自由化中的最主要形式。但是一個境外機構的設立,也就是商業存在模式,金融服務貿易自由化要涉及到幾個問題:
(一)門檻的設置——境外金融機構設置時準入問題
對于一個境外金融機構的設置,通常要排除種種困難,因為這關乎一個主權國的經濟與主權問題。被允許在境外設置金融機構,但是能否保證境外金融機構能與本國的金融機構在為居民提供服務時有同等的待遇?在面對競爭時,是否站在同一起跑線?縱觀現階段境外各種金融機構,無一不被本國進行了各種限制,唯一區別的只是限制的程度深淺。
(二)起跑線的定位——國內外金融機構競爭制度
相信大家對于“招商引資”這個詞并不陌生,很多境外金融機構都是被這條政策引進來的。一個公平的競爭機制,應該要消除對市場準入的限制,而且,對待境內境外的金融機構要做到一視同仁,在機構的規模與成本上應該要求一致。
參考文獻
[1]年益斌.關于外資銀行試點經營人民幣業務有關問題的探討.新金融,1999(1).
[2]梁國勇.論我國金融服務貿易的對外開放.上海金融,1997(2).
[3]林志遠.面對WTO中國銀行業須作準備.金融時報,1999(07-17).
[4]張漢林.世貿組織與未來中國.中國物價出版社,1999.
[5]莊峻.浦東新區外資銀行開展人民幣業務試 點問題研究.財經研究,1997(6).
[6]孫健.淺析新市場條件下外資銀行的競爭力.上海金融,1998 (6).
[7]陶士貴.全球金融服務貿易協議的達成及其影響.國際金融,1998(2).
作者簡介:李艷麗(1982-),女,武漢商貿職業學院會計與金融學院,助教,主要從事會計、金融方面的教學研究
(責任編輯: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