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通過我國和國外物價變動會計的研究情況作了簡要回顧,并對物價變動會計的研究情況進行說明。
一、我國物價變動會計研究綜述
從查閱國內的一些資料可以看出,我國對物價變動會計的研究起步比較晚。我國會計學界研究物價變動會計在1979年開始,到20世紀80年代研究數量逐漸增加,初期是對過國外物價變動會計的研究歷程、研究動態(tài)的闡述。伴隨著我國物價指數的不斷走高,會計學界物價變動會計的關注也越來越多,并在20世紀90年代初達到高潮。我國第一篇關于物價變動會計的論文,是常勛教授1979年發(fā)表的。1991年,葛家澍教授和他的學生曲曉輝教授出了一本《論物價變動會計》專著。后來,相關研究成果出現(xiàn)減少的趨勢,一段時期內甚至沒有出現(xiàn),近期才有很少的幾篇文章刊登在雜志上,這主要是受我國經濟環(huán)境發(fā)展變化的影響。我國對物價變動會計的研究是與時俱進的,我國是在由計劃經濟體制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時,國家通過經濟手段對價格進行調整讓以前低于真實價值的商品和勞務的價格還原其正常價值,這其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開放價格,對價格的開放,勢必導致物價變動。
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日益完善過程中,物價變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市場經濟中的一種伴隨現(xiàn)象。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由于物價的持續(xù)上漲,我國會計學界從理論上加強對物價變動對傳統(tǒng)財務會計信息的影響的研究,產生了許多關于物價變動會計的文獻和專著。這些文獻和專著研究的內容主要是對物價變動會計的含義、計價模式以及物價變動會計的實施等方面的論述,很多都是對已有物價變動會計計量模式的解釋,優(yōu)缺點分析比較研究,其中一部分也結合我國的經濟發(fā)展環(huán)境提出了適應我國實際國情的方法,但是并未形成一套很完整的物價變動會計體系,更沒有建立物價變動會計準則。出現(xiàn)了不少的文獻和專著,學者對各種計量模式的優(yōu)缺點、我國應該選擇哪種模式、怎樣建立物價變動會計制度展開了一系列較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不少具有實際意義的建議。近期,湯云為(2007)和程堅(2007)分別提出重置成本會計論和建立市價會計的構想,這是在通貨膨脹壓力凸現(xiàn)的情況下我國會計準則應如何做出反應的思索,也是為建立我國物價變動會計準則的首次嘗試。
我國對物價會計的研究是根據經濟形勢的變化不斷發(fā)展的,當物價指數走高時,面臨著現(xiàn)實壓力,對此方面的研究勢必增多。從以上看出,研究還是集中于對物價變動會計含義以及物價變動會計模式或方法的討論上。
二、國外物價變動會計研究綜述
國外對物價變動會計的研究分為三個階段:
(一)萌芽階段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德國馬克出現(xiàn)了暴跌,德國人出于資本保全的目的,自發(fā)地使用重置成本計算盈虧,表明人們已經開始意識到物價變動的影響,并在想法消除這種影響,但這時尚沒有系統(tǒng)的計量方法和公允的標準模式,因此,被認為是物價變動會計的萌芽階段。
(二)理論探討階段
最早對物價變動會計進行理論性探討的是美國。 1918年,利文斯頓·米德爾迪克在該年第25期《會計學雜志》的“財務報表應該反映貨幣價值的變動嗎?”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有關物價變動會計的爭議問題。這在當時雖未被接受,卻表明人們已經開始首次在理論上對物價變動會計進行探討。 1936年,亨利·W·斯威尼所著《穩(wěn)定幣值會計》(Stabilized Accounting)問世,這是有關物價變動會計的首本專著。1940年,利特爾頓和佩頓在《公司會計準則導論》中提出了編制“等值美元”的補充會計報表的意見。1947-1953年,由美國會計師協(xié)會編寫,會計程序委員會出版的《關于物價變動和折舊等問題的會計處理方法研究》的論文,主張按歷史成本計提折舊,但在報表之外,應以補充列示的方式向股東說明企業(yè)有能力按現(xiàn)行成本重置那些需要替代的設備。1963年,F(xiàn)ASB發(fā)表了一篇第6號會計研究報告《報告物價的財務影響》的論文,建議財務報表應按不變價格美元進行調整,作為提供會計信息的補充資料;1969年,又針對這一論文發(fā)表了第3號報告,肯定了這一做法包含了一些有用的信息,但還是反對把調整的會計報表作為基本的報表。因此,這一期間還處在物價變動會計的理論探討階段,并未真正付諸于現(xiàn)實應用。
(三)試運行階段
1974年,F(xiàn)ASB發(fā)布了《按一般購買力單位編制財務報表》的征求意見稿, 1973年英國會計準則委員會(ASC)發(fā)布了第7號標準會計慣例公告《貨幣購買力變動會計》,1975澳大利亞特許會計師協(xié)會、加拿大特許會計師協(xié)會也發(fā)表了類似的建議。1976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要求必須反映重置成本資料。在1975-1989年間,國際上對物價的變動會計的研究日益高漲,都不斷地提出物價變動會計的具體設想,并最后形成有關的會計準則。如:1980年英國的第7號《標準會計慣例報告》;1978年法國修訂的《法國財務法案》;1976比利時發(fā)布的《企業(yè)財務報表王室法》;1979年美國第33號財務會計準則公告《財務報告與物價變動》,1986年又以第89號替代33號公告;1977年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發(fā)布的第六號準則《價格變動在會計上的反映》,后又被1981年11月發(fā)布的第29號準則《惡性通貨膨脹中的財務報告》等等,使物價變動會計從理論研究已經逐步走向試行階段。但由于目前研究的局限,物價變動會計仍未達到可以像傳統(tǒng)財務會計一樣能夠全面統(tǒng)一規(guī)范執(zhí)行的地步,存在的障礙還比較多,需要繼續(xù)深入研究解決。
參考文獻
[1] 婁爾行,張為國.物價變動會計的理論基礎與模式選擇[J].會計研究,1991(2).
[2] 葛家澍,曲曉輝.物價變動會計[M].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1.
[3] 王化成.有計劃分步驟地實施物價變動會計[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 1995(2).
[4] 曾瑩.物價變動會計在我國的運用[J]. 財會月刊,2004(14).
[5] 薛玉蓮,方擁軍.高級財務會計學[M].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吳紅利(1983-),女,河南汝州人,河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會計學專業(yè)2009級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趙春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