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萍
【摘要】新聞監督權作為“第四權”,對國家公權力的行使、官員言行以及司法審判等方面的監督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當前媒體對司法的監督中出現了一系列的偏差,導致傳媒界與司法界的沖突與緊張。本文從目前我國新聞媒體對司法監督的雙重困境出發,分析了困境的體現及成因,并提出了突圍之道,以期對新聞媒體監督司法的進一步完善有所裨益。
【關鍵詞】新聞監督;司法監督;雙重困境;突圍之道
在當代中國,就傳媒與司法的關系而言,新聞監督對司法權的正當行使,對確保司法公正,發揮司法對公平正義最后一道防線的固守和“定分止爭”功能的發揮[1],具有現實緊迫性。而我國新聞媒體在現行體制下,一方面由于監督的保障機制不給力,從而導致監督不給力,另一方面,對司法案件的監督和操作方式不當,導致干涉司法獨立的新聞報道大量出現,從而造成在當前司法監督的過程中,我國媒體對司法監督的自身和履職雙重困境的出現。
一、我國新聞媒體對司法監督的自身困境
媒體對司法機關及其活動的監督,是指對執法過程和執法人員的監督,監督執法部門及執法人員是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
自身體制制約監督力度。在我國,各級黨報是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對司法、公眾乃至政府官員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這些媒體機構的運營機制是完全國有化的,其優點是關注度高、觀點權威、影響面廣,往往易于吸引決策層的注意,對暴露出來的問題解決速度快、解決力度大;不利的一面是新聞事業內部的行政化管理,新聞稿件的層層審查制,新聞自由受限和保障不力。從媒體對司法的監督層面來看,正是這種體制對新聞報道的嚴格管制,導致媒體對司法監督的力度不夠,監督范圍狹窄、方式單一。
新聞立法滯后影響監督。從當前我國新聞監督的立法現實來看,我國暫無單獨成文的《新聞法》,這使得媒體監督缺乏應有的法制保障。相關新聞立法的缺失,一方面使得新聞媒體對司法的監督缺乏法律依據和保障。在現實中,司法機關采用限制或拒絕采訪、新聞審查、主管部門干預等多種形式對新聞媒體的監督采取排斥和敵對態度。因此,媒體的新聞監督權在事實上只是一種情理和道德的約束力,還沒有上升為法定權利。缺乏法律的規制也同時導致媒體監督權行使的不作為化。而新聞媒體對司法的監督缺乏規范性,妄加評論、不顧司法程序和事實真相的“未審先判”,對弱勢群體的盲目同情,煽動民眾對司法的對立情緒,是新聞報道過程中經常采用的[2]。
新聞報道存在法律風險。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在2009年12月23日曾出臺專門規定——《關于人民法院接受新聞媒體輿論監督的若干規定》。該規定第九條強調:“人民法院發現新聞媒體在采訪報道法院工作時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向新聞主管部門、新聞記者自律組織或者新聞單位等通報情況并提出建議。違反法律規定的,依法追究相應責任。(一)損害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泄露國家秘密、商業秘密的;(二)對正在審理的案件報道嚴重失實或者惡意進行傾向性報道,損害司法權威、影響公正審判的;(三)以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法官名譽,或者損害當事人名譽權等人格權,侵犯訴訟參與人的隱私和安全的;(四)接受一方當事人請托,歪曲事實,惡意炒作,干擾人民法院審判、執行活動,造成嚴重不良影響的;(五)其他嚴重損害司法權威、影響司法公正的。”該規定是我國司法界首次較細致地規定了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的法律責任,這無疑對新聞媒體發揮監督作用懸上了達摩克利斯之劍。[3]
二、我國新聞媒體對司法監督的履職困境
從新聞媒體對司法監督的向度來講,自身困境是個體性因素的制約,而從司法的動態關系來看,履職困境則具有雙向性。
新聞媒體介入司法的力度缺乏理性控制。就傳媒對司法的監督力度來講,新聞媒體對司法介入的力度缺乏理性調控。司法的中立性和專業性要求司法具有獨立性,司法正確應對媒體的方式應為:司法敢于直面并理性應對媒體。
當前,由于新聞從業人員素質良莠不齊、職業道德操守各異,部分新聞從業人員對司法審判的過程和要求所知有限,導致相關新聞報道有失公允和客觀。這也使得媒體在對司法的監督過程中,新聞視角和法治視角缺少內在的統一性,同時也使媒體在對涉及法制的新聞事件進行評論和報道時,更易于進行新聞炒作,有時甚至出現先于司法審判的媒體審判,導致司法界對媒體普遍懷有警惕甚至敵意。一方面,媒體常被司法部門認為專挑漏洞的人,所以“防火防盜防記者”成為某些官員的常態心理;另一方面,媒體自身有時也的確會因對司法程序的不了解、濫用媒體采訪權等原因而引發社會輿論向一邊倒,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會情緒的不健康發展,嚴重時甚至會妨礙司法獨立的審判權,從而導致司法不公。
司法不主動接受媒體的監督。就司法應對媒體監督的向度來講,在中國,目前司法不敢、不愿主動接受新聞媒體的監督,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對新聞媒體進行打壓。這主要基于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司法部門害怕媒體監督。當前我國整體法治狀況不盡如人意,司法部門也確實存在一些害怕媒體曝光的軟肋。因此,司法部門在應對媒體的正常采訪時,往往以各種借口推三阻四,有時甚至人為設置障礙。面對如此狀況,媒體也會采取各種特殊采訪方法,如暗訪、跟蹤等。
2.司法人員職務保障度低。當前司法人員的職務保障程度低下,司法案件一旦被媒體監督和報道,上自直接領導和當地黨委、政府如臨大敵,下至案件承辦人如履薄冰。也因此司法人員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正確斷案,而是揣測輿論走向和相關領導的態度,此外還有一些黨政領導利用職權對司法審判進行干涉,往往導致案件的最終結果超出司法的界限和控制范圍。
3.司法權整體脆弱。當前司法權的整體脆弱,更需要新聞媒體的理性監督。從我國普遍的司法腐敗現象出發,一方面需要新聞媒體加大監督力度,另一方面脆弱的司法還不能承載新聞媒體的監督之重。從司法的具體操作層面來講,司法對新聞監督具有一定的抵制和排斥。
(三)沖突:媒體監督與司法獨立
新聞自由原則、新聞報道的沖突性以及及時性原則對司法獨立具有天然的侵犯性。實踐中,新聞工作者過多地強調新聞自由,對司法活動的報道往往超越了法律的界限,新聞媒體越權監督,不僅造成對司法的干涉,同時也造成二者之間的沖突;而新聞寫作的沖突性要求使得新聞從業人員易對案件的情節做藝術化的渲染;新聞報道的及時性原則要求報道要快捷迅速,因而有些新聞工作者在判決還未下達之前,就憑自己的主觀認知做出判斷,這與司法活動的過程性產生了沖突。雖然司法獨立的具體含義在不同國家各有側重,但司法應獨立于媒體和輿論是被普遍接受的。
三、我國新聞媒體對司法監督的突圍之道
綜上所述,要解決當前我國媒體對司法監督的困境,需要新聞媒體和司法部門的共同努力。
處理好新聞真實和法律真實的關系。新聞媒體在對司法案件進行報道和評論時,應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不能使用誤導性、煽動性語言,對法律進程的報道要客觀公正,不能背離司法經驗和正當程序,對司法處理過程不能妄下判斷,陷入“媒體審判”、“網絡審判”的泥潭。進入21世紀以后,我國傳媒業得到空前發展,特別是網絡的普及和運用,為滿足公民知情權和表達權提供了可能。每當能引發公眾興趣的司法個案發生,傳媒都能夠及時、迅速地把相關情節和處置過程向全社會披露,并匯總公眾意見和社會評價,使司法個案的處置或多或少地受制于社會輿論,同時也使個案處置所產生的效應在更廣的范圍中傳遞。“順便需要指出的是,在既往有關司法的社會監督的討論中,公眾判意被隱沒于媒體與司法的關系之中,公眾的主體位置往往被媒體所取代,公眾判意常常被表述為媒體的意志。”[4]
筆者認為,在對司法個案的披露和討論過程中,媒體固然是不容忽視的主體,但媒體的主要功能仍然只是傳播信息以及公眾的觀點和意見,過于突出媒體的主體地位容易使公眾判意受到忽視。更為重要的是,網絡媒體的出現,不僅突破了傳統媒體的容量、傳導方式及輻射力的局限,也為公眾觀點的表達提供了意見的自由市場。在此情況下,我們尤其應當堅持審慎的原則對以網絡媒體為監督方式的報道做到反復求證。總而言之,只有根植于事實真實基礎之上的新聞報道才是正確的監督方式。
處理好新聞報道與民意蓄積的關系。當前我國司法的總體評價不盡如人意,司法的公信力缺乏民意基礎和認同感,特別是普通公民不僅法律意識淡薄,對司法案件的處理更多是從人性和情理的角度出發,往往存在認識上的偏差,還易于被新聞媒體影響和左右。就新聞監督的力量之源講,民意的支持使得監督力度加大,從而導致媒體在報道過程中首先考慮的是怎樣迎合民意,這種民意的蓄積一旦達到無法控制的程度,就會形成對司法的巨大沖擊力,使司法處于眾矢之的的境地,從而影響司法的獨立判案。因此,新聞媒體對司法案件的報道應該遵循客觀透明的原則,將事態發展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現給受眾,讓各種聲音都能夠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表達,讓受眾自己去選擇和判斷,而不是偏向一邊,最終導致群體性事件的發生。
我們應當重視新聞報道所體現出來的民意,因為民意是司法合法性的最終基礎,司法當然應當回應,但更須有效回應,其中包括進一步完善制度和規范程序。司法首先要依據法律,否則就可能從本質上與法治背道而馳。吸納民意不是對民意簡單地妥協和依從,更重要的是有效吸納民意中與妥善處理相關的信息。
處理好自律與司法部門的溝通協調。新聞媒體首先要加強行業自律和職業道德建設,防止新聞監督權成為個別新聞從業人員權力尋租、個人私利謀求的途徑。在現實中,一些新聞媒體記者未經新聞單位允許,利用職務之便私自采訪,在發現問題后先是進行敲詐勒索,一旦沒有得逞就威脅曝光,對司法個案的報道打著伸張正義的旗號,實際上是變相為個人撈取經濟利益。這就需要新聞部門加強對新聞從業人員的監督,如從業資格的嚴進嚴出、采訪制度的規范化,進一步加強行業自律。
媒體在監督司法時,作為采訪報道主體之一的記者要學會尊重司法審判的獨立性。不是記者判斷雙方所陳述事實差異的根據,而是事實的真相和國家的法律、法規及政策。記者所需做的僅僅是“用事實說話”,將事實真相呈現給受眾,理性地引導輿論展開監督,準確、恰當定位好自己作為傳播者的角色位置,也只有這樣,才能客觀地進行采訪報道,報道出的新聞作品才能客觀公正。另一方面,司法部門應建立和完善新聞采訪和監督渠道,如建立司法信息公開制度,設立案情通報會,建立案件訴訟進程查詢系統,設置宣傳部門加強與媒體的溝通與協調;推動新聞立法的進程,呼吁司法部門建立對新聞媒體的審查權,使新聞監督法治化、正規化、理性化,盡量減少和消除兩者之間的排斥和緊張關系;進一步系統地培育司法人員應對媒體的素養和技巧,在內部建立新聞媒體監督案件的相關考評機制。與其堵不如疏,只有確保新聞報道的公開、透明,才能使公眾相信司法的獨立和公正,真正做到樹立司法的權威和保護法律的尊嚴。
參考文獻:
[1]王鍇.論我國憲法上的勞動權與勞動義務[J].法學家,2008(4)。
[2]冀建峰.論新聞媒體監督司法審判的受限性[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1(7)。
[3]最高法印發法院接受新聞媒體輿論監督若干規定[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7/10640180.html,2009-12-23.
[4]王好立,何海波.“司法與傳媒”學術研討會討論摘要[J].中國社會科學,1999(5)。
(作者單位:四川外語學院新聞傳播學院)
編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