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輝
【摘要】近年來,微博大行其道,影響日盛。同時,微博假新聞也層出不窮,影響惡劣。究其原因主要是信息零碎化、把關人缺失、傳播方式裂變以及網絡狂歡心理的推動。要改變微博假新聞泛濫的現狀,就需要做到強化監管、認證、自律,加強把關、管理和他律,以實現對微博假新聞的防范和治理,營造文明和諧的網絡環境。
【關鍵詞】微博;假新聞;防范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2011年微博這種新興網絡媒體的影響力日益深廣。“從普通網民與公安部門、媒體等社會力量結合一起的微博‘打拐,到對長江中下游旱情的微博援助;從高曉松醉駕案、藥家鑫案的微博關注,到對火災、爆炸等突發事件的微博直播;從娛樂八卦到‘咆哮體、‘丹丹體、‘私奔體的一夜走紅……無不顯現微博的傳播力、滲透力及影響力。”[1]作為新媒體的標簽,微博因其便捷性、時效性而備受民眾推崇,它不僅可以用來記錄自己的心情和狀態,也為相距十萬八千里的人實時相互關注和交流創造了條件。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發布信息的門檻降低,使得“人人都是信息發布者”,獲取、分享和傳播信息極為簡便,信息內容極大豐富,信息的自由達到了一個新高度。但伴隨著微博的盛行,不和諧的聲音層出不窮,由微博傳出的假新聞花樣繁多,大量的虛假不實信息充斥著互聯網,假新聞使微博從最初“言論自由”的陣地漸漸轉化成“胡言亂語”的居所,對網民乃至社會影響極壞。因此,對微博假新聞的防范和治理刻不容緩。
假新聞:微博時代揮之不去的陰影
微博其實就是“迷你版”的博客,它繼承了博客的簡單與及時,同時融合了郵箱、社區、即時通信等特征,并革命性地將移動通信和互聯網兩大傳播平臺有效結合起來,人們可以通過手機、互聯網隨時隨地更新自己的個人微博。發表的便捷大大增強了微博消息的實時性和現場感,這一點是很多其他媒體無法比擬的。另外,微博更適應現代人快捷的生活節奏和快餐式的文化消費習慣。短短140個字,不顧及話語的前后邏輯,不需要說明前因后果,只有信息片段,閱讀與傳播都極度簡單方便。
正因如此,微博不僅僅是自我表達、人際交流的工具,而且迅速崛起為新的社會化媒體,成為當下一個公共發言平臺和信息傳播載體,在社會上發揮著愈來愈大的影響力。在各種突發事件中各媒體還沒開始發聲或是還沒反應過來,微博上就已經有了一手信息或是已傳播得滿天飛了,在網絡輿論監督和公共事務討論中,微博也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微博用戶除了有普通網民、各界名流之外,各大媒體、政府行政機關等都注冊了自己的官方微博。政府信息的公開、公安部門尋找案件線索、行政機關澄清相關謠言、相關部門應對突發事件等工作都可以通過微博實現。全民微博時代已經到來。
微博時代,用戶自由而主動,信息豐富而多元。但不可否認的一點是,從誕生之初,假新聞的陰影就一直籠罩微博,其信息的可靠性遠不及傳統媒體,許多假新聞都是始于微博并盛傳于微博,從“金庸去世”到“魯迅大撤退”,從“北京看海”到“小孩被搶”,從中國謠傳搶鹽到英國倫敦街頭騷亂,微博假新聞在社會上影響十分惡劣。在微博迅猛發展的同時,假新聞也呈現出泛濫、失控的狀況,微博似已成為假新聞的最大滋生地。
微博假新聞產生原因分析
任何事物都不是憑空產生的,有因才有果。微博假新聞的產生主要有四方面原因。
信息內容的零碎。微博用戶所發布的消息,通常是不超過140個字的簡短消息,三言兩語,無頭無尾,很多內容都是個人的心情記錄與情緒表達。這與傳統的新聞活動中完整、均衡、嚴密的專業化寫作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微博信息內容的零碎,雖降低了寫作門檻,契合現代人“淺閱讀”瀏覽式的閱讀習慣,但碎片化的文本,劣勢顯而易見。有些復雜的新聞事件是無法用140個字或一張簡單的圖片來概括的,零碎的信息內容往往會誤導讀者,助長假新聞的產生。同時在某些時候主觀情緒的表達會被誤讀為新聞信息而得以傳播,這同樣會以訛傳訛,形成另一種假新聞。
把關審核的缺失。在微博網站中,媒體把關人的角色被大大弱化了。微博用戶在注冊時不需要通過身份驗證的審核,即可擁有自己的微博賬號,因此在發表微博的時候,也就不用擔心自己的言論會給真實社會中的自己惹禍上身。網絡的匿名性使用戶處于一種沒有社會約束力的狀態中,這導致很多人失去社會責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有些人為了吸引眼球就發布一些聳人聽聞和刺激的信息,這是微博造假的心理基礎。另外,把關審核的缺失會使微博信息的可靠性大打折扣,微博用戶在使用微博時,在信息發布框內輸入文字或添加附件之后,點擊“發布”,一條微博在一秒鐘之內就可得到發表。經過不斷地轉發,消息在網絡上快速傳播,快得讓人根本來不及查證它的真實性,這就為假新聞的產生提供了溫床。
傳播方式的變異。微博在傳播方式上沒有了以往的人際傳播、群體傳播和大眾傳播之間的嚴格界限,它是融合了三種傳播類型的一種全新的傳播形態。在微博上,每個人可以自主選擇進行“加關注”,與其他人形成點對點的人際傳播;也可以加入群體、熱點的圈子,構成群體傳播;同時由于眾多傳統媒體紛紛登錄微博,設立賬號發布新聞信息,這就形成了典型的大眾傳播模式。正是由于在微博這一傳播平臺上,多種傳播方式融合的特點大大突破了單一傳播方式的局限,使其兼具人際傳播的互動性、群體傳播的聚合性和大眾傳播的廣泛性,因而大大提升了傳播的時效。[2]傳播方式的變異使微博擁有了無與倫比的傳播力與滲透力,一旦有假新聞經此傳播,其速度、廣度是驚人的,影響力也是巨大的。
而微博最具特色的傳播方式就是名人效應引發的粉絲傳播。在各大微博網站上,都有不少商界、政界、文體界的名人安營扎寨。他們都擁有大量的跟隨者,一個名人的粉絲可以有幾萬、幾十萬、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數量,這就說明,名人發布一條微博就有這么多人能看到,影響力甚至遠超一份成熟的報紙。名人微博在網絡上扮演著一個強大的“輿論領袖”角色,是一個強大的傳播中介,通過一個名人轉發得到的信息往往有很多人關注和持續轉發,會迅速形成熱點事件。一則假消息如果僅僅是通過草根的普通用戶傳播,是不可能有很大影響的,但如果是名人微博,則充當了假新聞“擴大器”與“擴音機”。
狂歡心理的助推。BBC全球新聞部主管理查德·塞姆布魯克曾用五個字概括網絡等新媒體在傳播領域的意義:“觀眾上場了。”[3]這也是微博的生動寫照。微博快速的信息流動,即時的交流互動,開放、寬松的海量信息,聚集多種傳播類型的優勢,為人們提供了盡情發聲的溫床,各式各樣的人都粉墨登場,并引起人們毫不間斷的關注熱情。
正因如此,作為“草根”特色媒體的微博,人人都可以有話說。任何人都可以在微博中表達自己、展現自己,用微博就是為了消遣放松,呈現出不承擔后果、無責任的網絡“圍觀”心態。事情新鮮,夠奪人眼球即可,對信息的真實性不在乎,懶得深思,憑第一感覺去回復去轉發。在這種網絡狂歡心理的作用下,微博對很多人物與事件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成為假新聞滋生與傳播的“幫兇”。
微博假新聞的防范
針對微博假新聞泛濫的現實,可以采取以下對策來進行處理:
首先要強化監管,加強把關。這可以通過兩方面來進行。一是利用官方辟謠,提高微博自我凈化能力。官方辟謠是微博網站針對典型的謠言在第一時間將辟謠信息以通知的形式發給所有微博用戶,幫助網友分辨真假,從而避免謠言的進一步擴散。2011年8月,新浪官方“微博辟謠”向所有用戶發了一條通知,內容為“‘無償獻血被紅十字以一袋200元賣給醫院說法不實”,事件起源是那段時間有用戶在微博上稱無償獻血被紅十字以200元一袋賣給醫院,醫院又以500元一袋賣給病人,據調查后證實此說法是子虛烏有,同時還附上了人民網和新華網相關報道的網址,供網友查證。除此之外,官方辟謠的主頁每天都會就微博上傳出的虛假消息進行澄清,在對事件進行調查確認之后發出澄清的微博,并對散布謠言的微博用戶實行注銷賬號、暫停微博發布和暫停被關注等處罰。二是加大網絡監測,強化網絡管理員的把關人功能。微博網站中的網絡管理員直接扮演著“把關人”角色。雖然很多微博網站都有自動糾錯的功能,但這種體系無法形成有保障的機制,網管人工檢測是非常必要且是必需的。管理員在發現了微博上的不實言論后,應該聯系該微博用戶,讓其自己刪除微博,若此舉行不通,再通過管理員的特殊權力強制刪除微博以制止虛假信息的進一步擴散。
其次是強化認證,加強管理。微博作為一個信息發布的公開平臺,只要注冊一個賬戶,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傳遞消息、表達觀點。而發布信息者良莠不齊,難免產生假新聞。要改善這種狀況,可以強化注冊認證,推行微博實名制,特別是名人微博。相對而言,名人發布微博一般是比較慎重的,在未明確信息的真實性之前,不會輕易地轉發微博。同時,名人微博在打擊假新聞、維護微博秩序上有強大的作用。在“金庸被去世”這個事件里,著名戰地女記者閭丘露薇率先在自己的微博上替金庸先生澄清,閭丘露薇有一定的知名度,她的微博辟謠效果很好,不少她的關注者跟著轉發她的微博,同時,金庸先生也主動現身,謠言不攻自破。相反,郭美美事件就是因為其身份的認證出了問題,產生了很多不必要的糾紛。所以微博必須強化認證,加強對用戶的注冊管理,同時適當提高認證門檻。
最后是強化自律,加強他律。廣大微博用戶是新聞信息活動中最活躍、最重要的因素,用戶們在發表微博的時候要嚴格遵守自律的原則,嚴守新聞道德的底線,不嘩眾取寵,不為了吸引關注量和粉絲發布一些虛假而勁爆的內容。不管是自寫還是轉發都應該注明信息來源,對負面消息更應核查清楚再發布,不可隨意炒作、任意轉發。特別是作為媒體人的微博更應該強化自律,哪怕是私人微博也要避免個人情緒與主觀,核實新聞信息的準確性后再發布,減少假新聞的產生。
在強化自律的同時,要加強他律,發揮法律、經濟等手段的調控功能。目前我國在網絡法律層面還存在很多缺失,因此要盡快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大對微博造假者的曝光力度,建立起標準的懲處細則,讓造假行為得到應有的懲處,對微博造假者形成法律威懾。另外,還要在全社會大力倡導健康向上的網絡文明、創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只有將道德的人人自律與合理的制度他律相結合,才能讓假新聞從根本上失去生存的“土壤”,保證微博發展的文明與健康。
微博的出現,就像電影《阿凡達》中的靈魂樹一樣,讓社會上的人們建立起自由的溝通,享受信息無障礙的傳播與發送,而假新聞的存在也是目前微博發展中必然的產物,正如任何媒體都無法避免假新聞那樣。因此我們必須正視這個問題,要積極地厘清微博假新聞產生的原因,要更有針對性地提出應對措施,對其進行預防與治理,使我們擁有一個更加美好的微博時代。
(本文為廣西師范大學青年項目“全媒體背景下高校校園輿情表達與引導機制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劉方志.微博時代來臨官員如何應考[N]現代快報,2011-07-12(12).
[2]周來光、范夏薇.微博——傳播時代的微革命[J].新聞愛好者,2011(1下):17.
[3]胡泳.眾聲喧嘩:網絡時代的個人表達與公共討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271.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編校:鄭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