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春
【摘要】電視談話節目在我國經過不斷的發展,已成為我國電視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談話節目數量眾多,但節目質量參差不齊。本文分析了我國電視談話節目面臨的困境,并從多個方面探討了《藝術人生》的成功因素與面臨的發展瓶頸,進而提出我國電視談話節目的發展對策,以期能對我國電視談話節目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談話節目;弊端;發展對策
電視談話節目的內涵
在我國,電視談話節目發展迅猛,已然成為電視節目的主要形式,各式各樣的談話節目充斥著熒屏,成為一種獨特的電視文化奇觀。在我國的電視理論界,對電視談話節目的界定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電視談話節目指所有以面對面口頭交流信息為主的電視節目形式,它涵蓋了演播室主持人與嘉賓的一對一或一對多的訪談節目。這類節目參與人數較少,通常邀請一兩名嘉賓參與,節目形式主要是主持人與被訪者之間的一問一答。狹義的電視談話節目限定在一個相對固定的談話現場,主持人與嘉賓、現場觀眾進行群言式討論。這類節目參與人數較多,信息交流范圍廣,現場觀眾和嘉賓可以各抒己見,雙方交流的互動性強、即興性強,比較完整地展現了人際傳播的語境。[1]
當前我國電視談話節目面臨的困境
電視談話節目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各種問題也不斷凸顯。這些問題嚴重制約著我國電視談話節目的可持續發展。這些問題主要表現為:
第一,節目缺乏個性。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和媒介技術的發展,頻道資源越來越豐富,電視談話節目也隨之泛濫,出現了一哄而上的局面,短短幾年時間內,各種談話節目搶灘中國電視黃金檔。然而,這些節目大多相互克隆,許多談話節目內容重復,節目與節目之間嘉賓重復、采訪雷同、訪談思路類似,節目缺乏個性,同質化問題嚴重。節目制作者懶于創新,若一檔節目成功,便一窩蜂地出現同類節目的翻版。
第二,缺乏真實性。我國電視談話節目在很多情況下缺乏真實性。為了吸引觀眾贏得收視率,在節目錄制前,主持人與嘉賓進行合演,刻意人為地制造懸念,從而使真實性喪失。另外,嘉賓或主持人不敢或不愿講真話,怕招惹麻煩。
第三,缺乏思想性。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確立后,一些傳媒不恰當地把市場原則完全照搬到傳媒中來。于是,受商業利益的驅使,為了吸引觀眾眼球,我國的一些電視談話節目一味地獵奇與媚俗,專注于挖掘明星緋聞與嘉賓隱私,這些節目因一味投受眾之所好,缺乏對受眾進行健康的價值觀的引導,從而日益喪失思想性和文化品位。這類問題在娛樂類談話節目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第四,節目重數量輕質量。為了贏得收視率,有的電視談話節目周期由一周一次變成幾次,甚至變成日播,這就需要大量錄制好的節目做儲備,以防止節目斷檔,但由于節目制作周期縮短、制作倉促,制作人員也沒有做足準備,最后影響了節目質量。
第五,主持人整體水平有待提高。從目前情況來看,談話類節目主持人整體水平不高,非常優秀的主持人更是鳳毛麟角。尤其是在節目走品牌化、精品化道路的形勢下,主持人成為節目的品牌象征,主持人的水平影響著節目的品牌效應。
《藝術人生》的成功要素及發展瓶頸
《藝術人生》的成功要素:
第一,節目定位明確,話題選擇恰當。制片人王錚提出《藝術人生》不是一個娛樂節目,它是一檔嚴肅的人文談話節目。它是通過藝術家的人生經歷表達藝術家的人生感悟,并不是所謂的窺視隱私。《藝術人生》的核心定位為“用藝術點亮生命,探討人生真諦”,其關注的不是浮光掠影的演藝事件,而是將明星回歸為最真實的普通人,以普通人的視角關注他們的人生境遇。這些音樂、電影、電視、戲曲、文學等各領域的名人都有自己代表性的作品,而這些作品往往影響了一代人或幾代人。這些嘉賓走進《藝術人生》演播廳,面對親情、友情、愛情、困境、坎坷、生命、死亡等,講述最平凡的自己,回憶不平凡的經歷,呈現出其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情感。節目呈現出的人性力量能夠讓觀眾產生情感共鳴。《藝術人生》的話題選擇獨特、有深度,充分體現了娛樂性而又不庸俗、不媚俗。
第二,節目形象包裝的成功。在舞臺布局上,節目背景總是掛上被采訪者的巨幅照片,以經典的老照片為主,這就營造出一種懷舊的氣氛,使觀眾產生心理認同。在主持人和被采訪者談話時,后方大屏幕時不時地穿插一些反映被采訪者經歷的零散片花,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勾起被采訪者的美好回憶,從而使被采訪者更加投入到談話當中,也能夠使臺下觀眾產生情感共鳴。在燈光的運用上也很獨到,紫色和淡藍色的運用,使整個舞臺更加和諧。《藝術人生》也將現場伴奏引進演播室,在談話中的隨時演奏就是其品牌標志之一,主題音樂的運用也提高了節目的辨識度。
第三,鮮明的主持風格。《藝術人生》從2000年年底開播至今,以其內容的真實與欄目風格的平和牢牢站在了收視排行榜的前沿。《藝術人生》的成功,主持人功不可沒。主持人朱軍與節目相互襯托、相得益彰,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藝術人生》成就了朱軍,同時朱軍也成就了《藝術人生》。朱軍平實、真誠而不失幽默的主持風格深受觀眾喜歡,其深厚的主持功底,能夠激起嘉賓的談話興趣,使得嘉賓愿意在節目中敞開心扉,與主持人和現場觀眾真誠交流。
《藝術人生》的發展瓶頸:
第一,嘉賓資源有限。《藝術人生》節目組提出:在選擇嘉賓時,極力推介具有社會影響力的演藝人士,推介與這個社會息息相關的人士,堅決排斥一些在演藝上沒有絲毫創造力混個臉熟的明星。因此,節目每期都邀請一位文藝界有影響力的明星,而一個時代真正有影響力的文藝界明星是有限的,有限的嘉賓資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節目的良性發展。
第二,節目內容同質化。激烈的收視率競爭,使電視節目呈現病態,抄襲雷同比比皆是。由于明星訪談節目是一種有收視率保障的節目,于是我們看到大量此類節目爭相角逐。這些明星訪談節目各有各的賣點、各有各的風格和角度,但從總體來看其訪談思路和理念是相同的,無非是講述明星的成長經歷及對人生的感悟。同一個嘉賓可能做客過這個節目,也可能做客過另一個節目,他的故事也就那么些,觀眾也對他已經很了解,這樣就會陷入炒冷飯的境地。
第三,節目的模式化和套路化。這種問題普遍存在于談話節目,無論何種形式的談話節目發展到一定時期都會出現這個問題。一成不變的模式和套路甚至被制作者視為節目的獨特之處、節目的標志。節目的模式化會造成節目形式呆板。如果觀眾對節目什么時候會請意外嘉賓、什么時候該煽情、什么時候出現道具都了如指掌,就會對節目產生厭惡感。而且,原有的框架和套路也會成為本期嘉賓參考的資料,本期嘉賓可以通過以往節目來推測主持人可能問的問題,并對此作出事先預演,從而使節目缺少當下情感的互動性、真實性。一成不變的模式和套路也會使主持人漸漸喪失不按常理出牌的應對能力、隨機應變的控制能力,從而影響節目的質量。
我國電視談話節目的發展對策
第一,提升主持人綜合素質。談話節目對主持人的素質要求很高,不僅要求其具備較高的人文素養、知識涵養,要具有很強的駕馭現場的能力,還要求其有親和力,更重要的是要有獨特的個人魅力和個人風格。電視談話節目主持人首先要平視嘉賓,由于談話節目的嘉賓往往是名人,這導致主持人過于顧慮嘉賓感受而不敢問敏感問題,從而使提問缺乏亮點。其次,電視談話節目主持人還應是好的聽者,要努力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談話氣氛。此外,主持人要能恰到好處地主導節目節奏和談話進程。電視談話節目也要講究節奏,主持人要保持節目有張有弛,做到不冷場不失控,面對一些突發事件要隨機應變,能掌控整個節目而不是受節目牽制。主持人的主持風格也要不斷創新。主持人的風格也存在框架化和套路化問題,長期不變的風格易產生刻板印象,觀眾剛開始可能對這種風格感覺新鮮,但時間長了也會心生厭倦。
第二,精選話題。一是選擇具有時效性和針對性的話題。選擇社會上新近發生的社會事件,也可以對一些舊事推陳出新。總之,要保持話題的新鮮。二是話題要具有接近性,話題的選擇要找到與目標受眾興趣的契合點。三是話題具有普及性,大眾傳媒特別是電視受眾層次廣泛,受眾文化程度差異大,為了滿足和適應不同層次的受眾的需求,要盡量選擇一些大眾都能接受的話題。四是話題要具體、形象、平實。話題一定要適應電視表現手法。電視是線性順序傳播,接受選擇性差,又具有稍縱即逝的特點,很難有深層次的理解。相對于報紙、網絡等媒介,電視媒介的受眾面限制小,它面向的是受教育程度參差不齊的大眾,對受眾的文化水平要求較低。所以,電視談話節目話題的選擇更崇尚平實,不能太高深和復雜。五是話題要有引導性。大眾媒介具有很強的公共性,媒介機構必須對社會和公眾承擔并履行一定的責任和義務,必須在現行法律和制度范圍內進行自我約束,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不能傳播那些格調低下的內容。要發揮新聞媒介輿論引導的功能,這項最基本的原則也是未來電視談話節目必須秉承的。六是適當選擇特殊性和敏感性的話題。敏感性和特殊性話題是社會客觀存在的某一類現象和事物,是我們不可回避的問題,它的存在不以媒介是否關注為轉移。適當地選擇一些敏感話題,能夠引起大眾對這類問題的關注。比如同性戀、艾滋病、抑郁癥等題材。
第三,找準嘉賓。嘉賓作為談話節目的主體,在節目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在談話節目中,嘉賓是節目成功的重要因素。請到相關的嘉賓也就邁出了節目成功的第一步。談話節目的嘉賓,應該選擇那些與談話話題密切相關的專業人士、學者、官員、事件的當事人,也包括名人專訪節目的名人。選擇權威專家和學者的主要目的是使觀眾信服,提高欄目的信譽度,彰顯頻道的品牌效應和權威性。應該選擇那些有充分的信息量或具有故事化經歷的嘉賓,不能隨意選擇看似知名度較高的嘉賓。目前,同類訪談節目的密度越來越大,而有影響力的嘉賓數量有限,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嘉賓重復、翻舊事炒冷飯的局面。針對這一情況,談話節目要以嘉賓所占有信息量的多寡為準則,不能僅僅瞄準嘉賓的知名度。
第四,實行制播分離,引入競爭機制,走品牌化道路。所謂制播分離,是指節目制作和播出系統是各自獨立的,但并不意味著電視臺的節目制作變得不重要了,而是制作不再是電視臺一家的職責或權利而已。電視臺除了要把握住新聞時事節目和現場直播節目以外,其他的職責主要在于選擇、談判、購買、編排各種各樣的節目,而這些節目的生產和流通,將實行社會化的市場方式。[2]據統計,全國3000余家電視臺,按每臺每天平均播出7小時計,全國每天都要播出21萬多小時的電視節目,一年下來全國的節目需求量就是7300萬小時,即使節目重播減去一半時間,也仍然有3600多萬小時,而我們的電視節目市場每年的制作量與需求量相比,顯然要少很多。[3]節目制作能力不足會直接導致節目制作質量水平下降。面對強大的市場化需求,采用制播分離的生產模式,打破原有電視臺壟斷節目制作播出格局,引入競爭機制,形成以質量為準的競爭局面,把節目推向市場,能夠產生更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易于打造精品欄目,使節目走品牌化道路。
參考文獻:
[1]胡智鋒.電視節目策劃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2]邵培仁.媒介管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于麗爽.談話的力量[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
(作者為貴州民族學院傳媒學院講師)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