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晨 郭德兵
【摘要】中國股市經過22年建設,股票市值和上市公司家數均得到了迅猛發展。可我國股市波動較大,經歷過幾次大的牛市和熊市,雖然給部分投資者帶來了豐厚的盈利,但更多的是帶來巨大的虧損,特別是對于中小投資者。所以研究我國股票市場的影響因素非常重要,本文從宏觀經濟,股市供求等幾個方面闡述了影響我國股票市場的因素。
一、我國股票發展概況
中國股市經過22年的發展,逐漸發展壯大,上市公司從最初的13家到2011年底的2300家,股票市值從1992年12月的1048億元上升到2011年12月超過25萬億元。我國股市得到了飛速發展,但是我國股市的波動性較強,歷史上出現過幾次重大漲跌,盡管給部分投資者帶來了豐厚的盈利,但更多的是帶來巨大的虧損,特別是對于中小投資者而言。
二、影響我國股票市場因素分析
(一)宏觀經濟周期對我國股票市場的影響
經濟周期是指以實際國民生產總值衡量的經濟活動總水平擴張與收縮交替的現象。具體表現為,經濟快速擴張因受到資源供給約束或消費約束而出現經濟收縮,經濟收縮又因資源供給充裕或者消費需求拉動而重新進入經濟擴張,周而復始,不斷循環。通常,一個完整的經濟周期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復蘇一繁榮一衰退一蕭條。經濟周期主要從上市公司和投資者兩個方面影響股市的走勢。
當宏觀經濟走出蕭條期,開始復蘇,進而趨向繁榮的時候,企業的經營環境逐漸變得寬松,社會有效需求逐漸增加,企業開工率增加,出現企業產銷兩旺情景,企業利潤率出現相應提高。此時,作為行業代表的上市公司,在宏觀經濟形勢不斷轉暖的情況下業績出現大幅增長。公司業績的增加,公司每股收益開始增加,這時原來的估值體系出現變動,需要重新評估,公司股價也隨之出現趨升的局面。
反之,當經濟周期由繁榮趨向衰退,企業受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業績出現下降,加上投資者看空后市,資金紛紛離場,出現股票供大于求的不平衡現象。從而引起股市人氣低迷,交投清淡,股指連連下挫的熊市行情。
(二)股市供求關系對我國股票市場的影響
股市漲跌的短期決定因素是股市的供求關系。股市的供給主要是指股票的供給,上市公司發行股票的數量,而股市的需求主要是投資者對股票的需求,也即是股市的資金供給。
我國股市歷史上幾次重大的行情的演變都是由短期供求關系的改變導致投資者心理預期產生改變而出現轉折。2001年開始的持續五年大跌的導火索就是當時國家為充實社保資金所進行的國有股減持,其采取不合理的方式、價格,導致短期供求嚴重失衡,投資者紛紛賣出離場。2005年,當時連續幾年的經濟增長,居民收入的不斷提高,儲蓄越來越多,投資者投資欲望不斷增強。加之當年國家中央“一號文件”關注“三農”問題,免征農業稅;降低印花稅;新《公司法》和《證券法》頒布實施,加大了保護投資者權益的力度,并進行具有歷史意義的股權分置改革。2005年股改開始,出現了一年的新股上市和再融資暫停現象,這些都造成股市供求關系的改變,并最終引來歷史性的大行情。2007年十月份開始的大跌,價值高估、價格嚴重背離價值是決定因素,但供求關系的急劇改變也是其中一項重要原因,2007年,滬深兩市共融資8000億左右,融資額全球第一,股票大量供應。2008年1月20日晚間,中國平安公布的史上最大融資方案:增發10億A股加400億分離可轉債,折合當時市價約1600億元,對投資者心理造成重要影響,從而誘發股市大幅度的快速下跌,加上金融危機的助推作用,上證指數跌幅達73%,具全球第一,投資者虧損慘重。
2011年以來,融資金額截止10月18日止已經達到了6312.38億元,股票供給源源不斷,投資者紛紛離場,股票供求失衡,這也是A股持續低迷重要原因。加之日本大地震,歐債危機,中東“阿拉伯之春”等影響,全球股市都處于下跌行情,但是中國股市的表現尤為嚴重。
(三)宏觀經濟政策對我國股市的影響
1.財政政策。財政政策是國家宏觀調控的主要政策之一。財政政策對公司投資具有相當大的影響。政府可以通過稅收政策和政府購買行為來影響經濟,并進而對股市波動產生影響。
政府的稅收政策首先影響企業利潤,進而間接影響股市波動。政府減少對企業所得稅征收,能有效地減輕企業的負擔,增加企業的利潤,提高企業投資的積極性。2007年通過新的《企業所得稅法》,降低了所得稅稅率和統一了內外資所得稅稅率,為企業減稅很多,增加了企業投資的積極性。再有增值稅改革給企業帶來很大的實際利益。政府對個人所得稅征收起征點的提高,可以使居民獲得更多的可支配收入,起到刺激消費、增加產品需求,間接增加企業利潤。這些都對股市的上漲產生促進作用。而如果政府對宏觀經濟進行緊縮的調控,增加稅收,則取得相反的效果。
政府購買行為也是首先影響企業利潤,進而間接影響股市波動。如果政府增加開支,刺激經濟,則會增加企業利潤;政府減少開支,則對企業產品銷售不利,從而導致企業利潤的減少。2008年底,國家“四萬億”的投資計劃,極大的刺激了經濟,并造成股市出現大幅度上漲。
2.貨幣政策。貨幣政策也是國家宏觀調控、干預經濟的重要政策。它通過中央銀行調節貨幣的供應量,影響利率的變動,從而間接調節消費者的需求。在經濟蕭條時增加貨幣供給,降低利率,既能刺激私人投資,又能刺激消費,使企業生產和勞動力就業增加。這時企業的生產成本降低,增加企業利潤,就業增加,整個社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股市外圍資金增加,能夠促進股市的活躍。反之,在經濟過熱、通貨膨脹高啟的時候,通過減少貨幣供應量,提高利率,抑制投資和消費,使企業生產降低,減少有效需求。這時企業的生產成本提高,企業利潤減少,失業增多,整個社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降低,股市外圍資金減少,也就使股市出現下跌行情。
(四)國家的產業政策對我國股市的影響
產業政策主要是國家按照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和我國經濟發展的目標,確定支持、鼓勵哪些產業,限制哪些產業,以促進經濟結構合理化和組織合理化的決策。它具有引導并保證產業結構合理化,促進國民經濟總量實現平衡的作用。產業結構政策將直接在個股的漲跌上反映出來。國家扶植的產業,國家將提供較較多優惠扶植政策,相關產業發展較快,其中的公司利潤增加幅度也將較快,從而促進相關上市公司股價的上漲;而國家限制的產業,將失去優惠扶植政策,相關產業發展受到抑制,其中的公司利潤增長也將放緩,相關上市公司股價的上漲也將受到抑制。所以,進行股票投資要研究國家的產業政策。2009年開始的醫療衛生改革,國家對醫藥行業的發展給予極大的政策優惠,醫藥產業的股票都出現2倍左右的漲幅。
(五)國家匯率政策對我國股市的影響
匯率是指兩國不同貨幣之間的比值。國家可以根據國際市場的變化,調整匯率的變化,以引起國際收支、國際貿易的變化,進而影響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的平衡關系,最終達到促進本國國民經濟協調發展的預期目標。這是運用匯率政策進行宏觀調控的原因。
匯率下跌時,會使進口消費品和進口生產資料價格上升,并帶動國內同類商品和有關產品的價格上升。同時,出口增加,進口減少,也會相應地減少國內市場的供給而使需求相對增加,從而引起價格上升,促進相關行業股票價格的上漲。相反,匯率上升時,價格就會下跌。特別的是匯率的上升會提高國內資產用外幣表示的價值,從而促使不動產價格和金融資產的增值,促進相關行業股票上漲。2005年7月開始的匯率改革,人民幣一路升值,使金融行業和房地產行業公司的股價出現大幅上漲。
(六)投資者心理作用對股市的影響
股票市場是由投資者組成的,不管是機構投資者還會個人投資者。股票市場的波動體現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投資者對事件的反應,是廣大投資者對事件將會如何影響他們的未來的認識。
由于心理效應的影響,投資者可能出現不理性的行為,從而引起股價的波動。投資者的心理效應主要表現在過度自信、賭博與投機心理、從眾心理與羊群行為等方面。過度自信,是指人們過分高估自身能力和所具備的知識,認為股價會沿著自己想像的方向運行,而一直拿著股票,結果造成重大的虧損。賭博與投機心理是指人們進行股票投資就是本著零和博弈,非贏即輸,不做充分的投資分析,懷著僥幸心理進行投機操作,結果造成股價的異常波動。從眾心理與羊群行為指的是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決策時在很大程度上受其他投資者的影響,其他投資者購買什么自己跟著購買什么,結果造成跟風操作,股市波動幅度增大。
(七)中國特有的政策市
我國股市是在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產生,是由政府主導,在政府控制下,為配合國有企業脫困改革而建立起來的。表現為股票市場的走勢受政策因素影響極大,政策性風險特別是行政性政策成為股票市場的主要風險。這與國外成熟的股票市場狀況有很大差異。
我國政策市的表現:
1996年至1997年,政府因為擔心經濟泡沫以及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機,對熱火朝天的股市實行強行打壓政策,政府連續出臺:《關于規范上市公司行為若干問題的通知》、《證券交易所管理辦法》、《關于堅決制止股票發行中透支行為的通知》等,但沒能抑制股市上升。然后《人民日報》刊登了特約評論員的文章《正確認識當前股票市場》,后面股市出現大幅調整。
1999至2001年政府為了解決通過膨脹和國有企業三年脫困問題,政府一致強調要積極利用股市刺激內需和解決國有企業問題,結果在政府一系列政策的刺激下出現了連續兩年的大牛市行情,并創歷史新高。
2001年,當時國家為充實社保資金所進行的國有股減持,其采取不合理的方式、價格,導致短期供求嚴重失衡,投資者紛紛賣出離場。在國民經濟連續幾年高速增長的情況,股市出現連續幾年的大熊行情。
2005年的股權分置改革和人民幣匯率改革,催生了歷史性大牛市。
另外國家還經常利用印花稅、控制新股發行速度、控制信貸規模等政策來調控股市。我國股市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經慢慢成熟,各種法律體系在不斷完善,政策市的痕跡越來越淡化。
三、結論
本文從宏觀經濟周期,股票供求,投資者心理幾個方面詳細論述了對我國股票市場的影響。這幾個方面都是對股票市場的波動有重要影響,所以,我們在進行投資決策時必須認真研究這幾方面的因素,特別是要對重大的經濟政策將要產生的影響進行詳細分析,以確定重要投資時機。
參考文獻
[1]黃漢東.投資者心理效應與股價波動分析[J].企業家天地(理論版),2010(11).
[1]胡榮才,龍飛鳳.中國股票市場政策市的新特征[J].財經理論與實踐(雙月刊),2010(3).
[3]賀強.當前我國股市供求變化分析[J].價格理論與實踐,2007(7).
[4]李濟生.中國股市波動影響因素分析[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
作者簡介:王若晨(1961-),男,云南昭通人,桂林理工大學管理學院證券研究所所長、MBA教育中心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金融與證券投資。郭德兵(1983-),男,河北衡水人,桂林理工大學管理學院,產業經濟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與證券投資。
(責任編輯:趙春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