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我省“十二五”規劃的核心內容。筆者從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利用資本市場融資的角度,首先介紹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概況,接著就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利用資本市場融資的障礙因素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以期能掃清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利用資本市場融資的障礙。
一、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概況
國際金融危機雖給世界經濟帶來了嚴重影響,但同時也在傳遞著一個積極的信號——加快經濟結構調整。2011年,我國把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高到國家戰略層面,作為“十二五”規劃的重點。作為全國經濟改革示范點的廣東更是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立足要把“廣東制造”改為“廣東創造”。2011年,省財政計劃投入220億元以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
可喜可賀的是,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首先,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不斷擴大。201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達1.21萬億元,約占全省生產總值的27%。2011年上半年,廣東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勢頭更加迅猛,預計實現產品產值7400億元,同比增長17%。其次,廣東省科技綜合實力不斷提升。2010年,廣東發明專利授權量13691件,2011年18242件,同比增長33%,連續四年位居全國首位,專利授權量更是連續16年位居全國第一。國家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等總數居全國前列。最后,我省高度重視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人才隊伍的引進。2010年引進11個創新團隊,成員由93人增至462人。
二、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利用資本市場融資的障礙
借鑒發達國家新興產業的成功經驗,不難發現建立完善的多層次資本市場是發展新興產業的必要條件。而截至2012年2月,我國創業板上司公司僅有268家,廣東占53家。由此可見,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并未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為其籌集資金,換句話說,對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利用資本市場融資的障礙進行分析具有必要性及其現實意義。下面將從證券市場方面、企業自身因素和政策與經濟環境影響這三個方面分析我省戰略性新興企業利用資本市場融資面臨的障礙。
(一)證券市場方面
1.各板塊間缺乏“轉板”機制。所謂“轉板”機制簡單地講就是企業根據證券市場各個板塊對上市公司的不同要求,在不同板塊間升降,從而為企業的上市和退出提供了順暢的流通通道。近幾年來,我國雖已初步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結構。然而實際情況是:“新三板”市場僅針對中關村科技園區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還處于試點階段,面向全國性的三板市場并未建立起來。截止2012年2月份,掛牌企業有106家,相對于我國成千上百萬的未上市的科技型企業來說,供遠不應求,即使如此,新三板市場本身也存在很多問題,如已在新三板掛牌的企業若要在創業板上市,仍需走其他未掛牌企業IPO上市流程,缺乏合理的轉板機制。場外交易市場和創業板市場并沒有真正成為主板市場的“孵化器”,各層次資本市場僅是孤立存在,缺乏互動機制。僅有主板和三板間、三板和中小板有互動,如從主板市場退市的企業僅可以在場外交易市場掛牌,中間缺乏過渡環節。創業板塊與主板、中小板、三板間并未建立相應的轉板機制。對于那些已從主板退市的在場外交易市場掛牌的企業,如果經營改善且達到了上一級市場上市要求的能否在上一級市場上市,國內暫未作出相關規定。
2.上市審批程序復雜。2011年證監會對外披露了我國IPO發審流程,共有有13個審批環節,流程繁瑣。根據證監會一位資深人士透露,擬IPO上市的企業從提交發行申請到發行上市一般需要半年左右的時間,而一兩年是常見的事情,中小板的上市時間可能較之更長,如此長的周期必然會降低企業上市融資的積極性。
3.上市審批行政干預色彩比較嚴重。由于我國企業上市實施的是審核制,證券公司推薦的申報企業數又有一定的數量限制,即使得到了其推薦,還得通過省級政府或國務院部門同意后方能申報,最后才是證券會核準發行,行政干預色彩比較嚴重,增加了企業的尋租成本和時間成本。
4.我國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上市門檻偏高。主板市場和中小板市場的上市條件幾乎相同。雖然創業板的上市條件較之主板和中小板寬松,但實際上市條件遠高于法定上市條件,如我國首批在創業板上市的28家企業中,有23家上市前三年累計凈利潤和累計營業收入達到主板市場的上市要求1。對比之下,美國的多層次資本市場就完善得多,不單只各個板塊上市條件嚴格區分,就連納斯達克市場也被劃分了三個小板塊,每個板塊上市要求也各不相同,這樣就能為更多財務狀況不同但都有發展潛力的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
(二)企業自身因素
企業自身方面的因素也是阻礙其順利上市的原因。在創業板上市的條件之一是必須得提供上市前兩三年的財務報表及其進行股份制改革,而我省戰略性新興企業大多處于初創期和初步發展期,財務數據不規范、不透明;且大都是個人、合伙或家族企業形式,企業管理松散,如果其欲上市,就涉及到股份制改革難題,如何分配產權、如何規范制定財務報表等,這些問題都不是短期內就能解決的,因而也制約了企業上市的步伐。
(三)政策與經濟環境影響
首先,缺乏完善的轉板和退市制度。截止目前為止,我國并未出臺一部完整的政策法規,來規范和完善企業的退市和轉板流程,地方性產權交易市場混亂。其次,上市存在“所有制歧視”。我國的上市政策向國有企業傾斜。在我國,證劵市場建立的初衷就是為國有企業融資,直至今日依然存在這種所有制歧視,并未建立真正的資本市場。最后,經濟低迷。繼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并未完全恢復,我國也不例外,更加上最近兩年的通貨膨脹嚴重,央行收緊銀根,房地產進入寒冬,股市低迷,在這樣一種經濟環境中,不僅投資者的投資熱情空前低落,且企業也面臨著經營困境、經營績效惡化等問題。
作者簡介:蔡小燕(1989-),女,廣東茂名,漢族,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學,銀行經營與管理方向。
(責任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