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國進入了一個高風險時期,各類變發公共事件種類多、頻率高,對社會發展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政府如何應對突發性公共事件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命題。本文首先從理論上對突發性應急體系進行概述, 緊接著分析了我國應急管理體系的現狀, 指出其已取得的成就以及不足之處, 并針對這些不足提出完善路徑,從而不斷提高我國應急管理水平以及應對能力。
一、緒論
我國目前正處在突發公共事件的高發時期,近幾年內,各類公共衛生、事故災難事件(如毒奶粉事件、地鐵相撞事故)不斷發生,并且各類自然災害(如雪災、地震、洪澇等)接連侵襲,嚴重影響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等個方面的發展。面對眾多突發性公共事件,我國政府應當盡快建立健全完善的應急管理體系,提高應對能力,最大程度地減少人民財產損失。
二、我國應急管理體系的現狀
(一)我國政府應急體系建設已取得的成就
1.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已初步建成
在國家建立統一領導下,堅持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的原則來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在應急體系中,國務院是最高行政領導機構,由非常指揮機構或臨時指揮機構負責應急管理工作。
2.應急預案逐步完善
2001年,我國進入綜合性應急預案的編寫使用階段。2004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單位制定和修訂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框架指南》,使重大事故應急預案的編寫有章可循。目前為止,我國已編制國務院部門應急預案57部,國家專項應急預案21部,全國各級應急預案130多萬件,基本上涵蓋了各類常見突發事件。
3.應急管理法律體系基本建立
我國已經制定了突發性公共事件應對法,以及相關法律法規60多部?;窘⒘艘詰椃橐罁?、以突發事件應對法為核心、以相關法律法規為配套的應急管理法律體系,使應急工作可以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4.應急保障能力得到了加強
近幾年中央財政累計投入數百億資金,重點進行了應急物資儲備和應急隊伍裝備的建設。對各類突發性公共事件的監測和預警能力不斷提高,災后恢復重建的能力明顯提高。
(二)以汶川大地震為例,我國應急管理工作在實踐中的應用
在汶川大地震后,救援工作開展的相當迅速。大地震發生后1小時15分,國家地震應急救援預案已經啟動。1小時27分鐘,胡錦濤總書記做出重要指示,溫家寶總理奔赴災區第一線;2小時24分,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首批約40人赴四川災區;4小時,2900名武警官兵抵達災區……5小時5分鐘,中國紅十字會向災區調撥價值78萬余元救災物資……13日13:20分,四川北川縣城與外界聯系打通,災民開始撤離…… 14:20分,北川和綿竹公路已打通……
在政府有效的組織領導下,整個救援過程中體現了“人的生命至高無上"的救援理念。政府與社會力量緊密合作,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標志著我國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體系已開始走向成熟。
但是,在汶川大地震救援過程中,也暴露出來一系列問題,比如人們對地震的發生毫無防備,缺乏自救和互救知識,缺乏救援專業團隊并且救援設備落后,受災評估不準確等。這些問題反映出我國的應急管理體系還存在著一些問題與不足之處,將在下一章進行具體分析。
三、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存在的問題
從汶川大地震整個應急管理過程我們已經可以看出我國的應急管理體系還存在一些問題。而就今年一年來看,我國道路交通重大突發性公共事件接連發生,動車追尾,地鐵相撞,校車事故等等,在政府的應急措施中,出現種種失誤與不妥之處,比如,動車追尾事故原因至今不詳,鐵道部發言人面對公眾時言語不當等等,這些更加體現出我國應急管理體系至今仍然存在著很多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預防意識薄弱
從我國近年自然災害危機管理的實踐來看,減緩期的預防工作還顯得非常薄弱。從汶川地震就可以看出政府和公眾危機防范意識不強的問題,使很多災民喪失了生命救援的最佳時間。
(二)預警和監控系統不完善
我國的災害預警和監控系統還不夠完善,在很多方面存在缺陷,比如危機潛伏期的科學預測和判斷、危機發生的概率以及危機發生后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等等。如2010年發生特大泥石流災害的舟曲縣,本來就是自然災害易發多發區,但是測雨雷達等基本災害監測設施不夠完善。
(三)應急協同聯動機制不健全
公共危機的應對需要來自多個部門和機構的配合與協調。而我國應急管理部門的垂直應急管理體系較為完備,但各部門橫向職責分工并不十分明確,在響應期的突出問題表現為應急協同聯動機制不健全。
(四)社會參與機制不健全
從實踐上看,目前我國對全社會防范風險、應急處理的教育工作還很不夠。廣大居民普遍表現為社會危機意識薄弱,自救互救知識和能力欠缺,主動參與程度不高。比如汶川地震中,一些非政府組織雖然參與了救援工作,但幾乎都是自發行動,沒能充分發揮非政府組織的力量;對大量參與救援和災后重建的志愿者,也存在著管理混亂、缺乏后勤保障等問題。
四、我國應急管理體系的完善路徑
從以上分析可見,雖然我國的應急管理體系已初具規模,但是還有諸多方面急需改進和完善。
(一)健全突發性公共事件管理的法制體系
我國應繼續完善突發事件應對法以及應對自然災害的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增強這些法律法規的針對性和應用性,為應對各類危機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如對主動參與救災的志愿組織和志愿者進行立法、規范緊急時期政府與公民之間的關系等等。
(二)加強預警機制,完善應急預案
要建立完善的預警機制,以切實做到對各類突發性公共事件的科學識別、準確分級、及時響應和有效溝通。應抓緊建立健全多元化、全方位的信息收集網絡,為做好應對和處理工作提供可靠基礎。
(三)建立完善的巨災保險體系
我國應該盡快建立完善的巨災保險體系。將巨災保險制度納入國家綜合災害防范和救助體系,從立法保障、制度設計、組織推動、風險分擔等方面推動巨災保險體系的建設。
(四)完善社會參與救助機制,構建社會應對網絡
加強對應急預案和應急救災知識的宣傳和教育,有利于有效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和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加強非政府組織的訓練及管理,以便在應急管理中充分發揮非政府組織的力量。
參考文獻
[1]許文惠,張成福.危機狀態下的政府管理[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2]張強,薛瀾,鐘開斌.危機管理:轉型期中國面臨的挑戰[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3]朱德武.危機管理:面對突發事件的抉擇[M].廣東經濟出版社,2002.
[4]李經中.政府危機管理[M].中國城市出版社,2003.
[5]宋儉,王紅.大劫難:300年來世界重大自然災害紀實[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趙媛媛(1988-),女,河南南陽, 鄭州大學碩士,研究方向:土地資源管理、房地產經營與管理方向。
(責任編輯:趙春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