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安徽大學多校區辦學模式為分析對象,運用文獻綜述法、調查問卷法、Excel統計法和訪談法,依托900余份調查問卷的反饋信息,分析了群眾和大學生對此問題的看法,并提出了對多校區辦學模式的一些建議,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一種科學的教學管理體制和高效的教學運行機制的建立,也利于推動大學生更好地享受高等教育體制改進成果。
一、安徽大學多校區發展概述
安徽大學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安徽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學校現有四個校區和一個大學科技園,校園面積達3200余畝。其中包括:磬苑校區(即新校區),龍河校區(即校本部),江淮學院和職業技術學院。在“至誠至堅,博學篤行”的校訓精神的指引下,這所一校多區的重點大學正朝著建設“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高水平大學”新的奮斗目標穩步前進。
二、安徽大學多校區辦學模式效果分析
(一) 安徽大學多校區優勢主要表現
優勢互補,提升核心競爭力。依托不同的地理環境、教學設施和研究器材,安徽大學文理工不同院系能夠因地制宜,發展各自特長。部分功能之和大于整體功能,實現學校競爭力的增強和整體利益的高效率實現。
更大規模的各種活動和學生社團。多校區便于開展跨專業,跨校區的大型集體活動,避免了僅將活動局限在小范圍。某個校區的社團總部也可以在其他不同校區設立分部,內部的管理結構更加具有層次性,如安徽大學的英語社團。
擴大交友圈,領略不同校區的環境和特色文化。由于地理環境、建造年代、聚集專業和年級、學科建設側重點的不同,不同校區形成了相異的文化氛圍。在各個校區參加學校活動,都能感受不同的校區文化,增加大學生活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新建校區在硬件設施上先進。磬苑校區在圖書館、機房、實驗室、宿舍條件等比龍河校區好了許多。一方面是因為修建年代不同;另一方面是由于學校在新校區建設方面的重視。
(二)安徽大學多校區校園劣勢主要表現
1.學校角度
不易統一管理。多校區校園統一管理中面臨著管理模式、資源配置、學科建設與校園文化問題。建立一種科學的教學管理體制和高效的教學運行機制,是這類高校需要解決的緊迫問題。
新校區的學科專業建設和發展往往相對滯后。由于新舊校區建設時間不同,專業與年級分布具有很大差異性,導致新舊校區發展不平衡。
師資隊伍建設問題。對于新建校區的高校來說,師資隊伍建設是一個極為突出的問題,部分教師依然堅持“走教”,而大學生們還是希望能在課外時間與自己的老師進行面對面的溝通和交流。
建設和運行成本負擔加重。多校區的建設與管理本身也是一個經濟實體的運作過程。安徽大學新校區建設基本上通過貸款實現,其他高校也大致如此。新校區的運行也需要較大的長期的投入,因此要背負沉重的經濟負擔。
2.師生角度
交通不便,師生互動缺乏。校本部(龍河校區)與新校區(磬苑校區)之間每天要往來多個班次的班車,每年僅交通費一項就花掉眾多資金,再加上用于發放教職工的校區補貼以及其他的相關支出,實際費用是相當驚人的。雖然可能有學校的補貼,但奔波不僅給教師增加了經濟和精神上的額外負擔,也帶來了諸多不便。
新舊校區學科建設不平衡。舊校區建設時間較為久遠,文化氛圍濃厚;新校區建設時間較晚,缺少厚實的文化氣息。而且實驗設施的不完善也使得新校區一些學科的發展受到限制。
不同專業和年級之間缺乏必要的交流。就安徽大學來看,校本部主要是研究生和部分專業的本科生,新校區則集中了文史院校,其他的則主要是專科生。這樣一來,跨學科跨年級交流大幅縮水。
三、對多校區辦學的一些建議
實現校園文化的融合,才是合并高校實質性融合的標志。應以學科建設、科研強校為契機帶動校園文化整合;以人才立校、外引內培為平臺促進校園文化整合;以國內一流、世界領先為目標加強校園文化整合。
政府和上級部門大力支持。多校區辦學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必然結果,因此只有得到政府和上級主管部門在經濟和政治兩方面的支持,才能為我國高等教育的整體布局注入新的活力,打破單一性的辦學格局和培養模式。
領導班子培養創新意識,改進管理觀念。若沿襲過去的那種舊思路、舊模式,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多校區校園這個新事物的順利發展,因此領導應該具備較高的素質和創新思維,能夠帶領高校整體進步。
發動廣大教職工和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高校的主體是廣大師生,多校區高校發展的前景如何也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師生的參與度和支持度,這種巨大的合力能更好的推動學校快速穩步前進。
總之,多校區辦學是一把雙刃劍。任何一所多校區辦學的高校也許都會在現階段存在一些或大或小困難,這不可避免。但從長遠發展來看,這也是一定能夠克服的。減弊增利,實現最大限度的優化,在各種力量的支持下,探索出適合自己的多樣化辦學模式,這些便是實現多校區校園快速、穩定、綜合、健康發展的關鍵與核心。
參考文獻
[1]李均.建設中國巨型大學的思考[J].教育發展研究,1999(5).
[2]柯森.大學走向多校園和巨型化探析[J].高教探索,2000(4).
作者簡介:顏煜(1992-),漢族,安徽阜陽市人,現為山東大學管理學院會計系本科生.
(責任編輯:趙春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