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科技競爭的今天,各個國家紛紛著手規劃產業布局,寄希望于新興產業,將其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希望能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并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各個國家對這些產業制定了相應的支持和引導政策,為產業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本文中簡單介紹金融危機后美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財稅和金融政策,并總結其值得借鑒之處,從中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啟示。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美國近階段將新能源、信息產業、生物、電動汽車等作為支持發展的重點。
一、美國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財稅政策
(一)財政投入。2009年2月17日的《復興法案》,推出了總額為787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基建和科研、教育、可再生能源及節能項目、醫療信息化以及環境保護為投資的重點領域,分別投入1200億美元、1059億美元、199億美元、190億美元和145億美元。
在《奧巴馬—拜登新能源計劃》中,提出10年內投資1500億美元,重點發展潔凈煤技術、下一代生物燃料、混合動力汽車等產業;2009年,美國眾議院通過10億美元的風能法案,能源部為風能研究的支持力度,對3所高校進行了財政投資;為支持海洋發電技術的研發,美國能源部在2010年投入了4000萬美元;對于潛在波浪和潮汐發電項目研究,計劃在未來的15-20年,提供1720億美元支持;又如,為支持電動汽車的發展,美國政府安排了20億美元用于支持30家電動汽車制造企業。
重視對新興產業的研發和產業化投入:奧巴馬政府執政后,就將科技領域的研發投入提高到了歷史最高值:GDP的3%,并承諾,在未來的10年內對基礎研究的資助將翻一番;2009年12月頒布的《重整美國制造業框架》中,指出要提高科技創新計劃的財政預算,從2009年的6000萬美元提高到2015年的1億美元,將制造業聯盟伙伴計劃(MEP)的專項資金預算也提高一倍,從2008年的9000萬美元提高到2015年的1.8億美元。
(二)稅收政策。2005年,美國通過《能源政策法案》的修正案,就提出了對使用新能源的種種鼓勵措施:比如,為推動太陽能的開發使用,規定對購買太陽能設施的個人其購買費用30%可用來抵稅,家庭安裝太陽能熱水系統可獲得成本30%或者2000美元的減稅,等等。
在2009年的《復興法案》中,其中稅收方面的投入共2750億美元。為鼓勵節能設施的使用,為使用節能設施的家庭提供43億美元的稅收扣除;并提供130億美元的稅收優惠給新能源廠商,這種優惠可享受到2014年。
美國政府曾規定:對于高技術研究所用的儀器設備,實行快速折舊,使其折舊期限3年,在所有設備中折舊年限中最短,以此來促進高科技產業的投資,就目前來說,美國每年折舊提成占投資的比重達到了66%-90%甚至更高的水平。
(三)政府采購。早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的航天航空、計算機、半導體等產業處于發展之初,政府采購給予了其發展的第一推動力,有效降低了市場進入風險。1960年集成電路剛問世時,其產品100%是由聯邦政府購買的。 IBM、惠普等國際IT巨頭在發展之初就受到了這種扶持。
《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規定,美國有關法律要求政府必須購買國產高能效產品和綠色產品,比如要求聯邦政府 2005 年購買 10 萬輛潔凈汽車。
二、金融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美國的金融市場體系比較發達,借貸市場、主板市場、納斯達克市場、風險投資市場、民間資本市場等構成了完整的體系。金融危機后,美國政府提出了完善金融市場支持新興產業發展的各種措施,有著很好的借鑒意義。
(一)在借貸市場方面。為支持新能源汽車的發展,2008年,時任總統布什簽署了總額為250億美元的“高科技車輛制造激勵計劃”,為先進汽車制造商提供低息貸款,并對汽車商進行嚴格的審批。2009年6月,公布了首批名單:福特、日產和特斯拉分別獲得59億美元、16億美元、4.65億美元,用于混合動力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柴油車的研發。
值得我們借鑒的還有美國為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專門成立的中小企業局,作為一個政府直接參與中小企業融資的途徑,為中小企業發放貸款。貸款的方式有三種:既可以是中小企業局向中小企業全額發放貸款,也可以是中小企業局和銀行協調貸款,即共同為企業提供貸款,另外一種是銀行為中小企業提供全額貸款,中小企業局為企業提供90%的擔保。不管是那種貸款方式,其利率水平均低于市面利率。
(二)設立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在技術擴散和產業化過程中,美國政府的支持政策也具有很強的導向性。近五年每年投資100億美元推動清潔技術從研發走向商業化;甚至規定,從軍事研究預算中每年拿出300億美元,從事通信、計算機網絡、生物等民用產業的研發,且要求726個軍事研發實驗室把現有預算的10%-20%拿出來與工業界合資興辦民用企業,以幫助高科技成果在民用工業中使用。這些都對社會資金有著很強的引導作用,為新興產業廣泛吸收社會資金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障。
(三)建全交易機制融通資金。“能源新政”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在整個經濟體內,建立碳排放額度的拍賣和交易機制;美國可再生能源使用標準(RPS,規定了每個州可再生能源取得的比例)的實施細則規定了綠色證書制度,該制度規定合格新能源廠商每生產 1KWh電量就可得到一份綠色證書,這種證書可以通過市場交易實現其價值(每份1.5美分),或者可以通過存入銀行的方式實現融資。
(四)風險投資市場非常成熟。這是美國金融市場最顯著的特征。除了主板市場外,美國還擁有成熟的風險投資市場和為新興企業融資的二板市場和三板市場,特別是Nasdaq市場,不僅為新興企業提供了好的融資渠道,還為風險投資進去和推出新興產業提供了途徑。風險投資市場是美國資本市場的亮點,有著“官助民營”的特點,政府只是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和鼓勵,如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創造寬松穩定的發展環境,政府則很少干預風險投資市場,這種運作方式是在資本市場發展成熟的環境中進行的。美國的風險投資切實為新興企業融資解決了難題。2011年第四季度,美國風險投資為364家初期階段的企業共提供了22.7億美元的融資,有23.6億美元的風險投資資金提供給了222家成長階段的企業。2011年全年,美國的風險投資總額為284.3億美元,項目數量為3673個。
三、經驗總結
(一)財稅支持投入力度大,支持方式靈活。787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體現了政府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決心。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根據自身的特點,創新出了很多支持措施:以舊換新政策刺激了新能源產品的推廣和使用;不僅對企業進行補貼,還對居民個人使用新能源產品進行補貼,如:對電動汽車的購買者都提供一定額度的購車款返還和補貼等。
(二)重視自主研發,奧巴馬執政后將科技研發支出提高到了歷史最高值,甚至將一部分軍用支出用來支持研發;英國規定中小企業的研發支出可實行150%的稅款扣減,大企業則可全額稅前扣除;德國對用于研發的固定資產追加計提折舊;日本的節能研發項目可減除6%的所得稅,等等。
(三)重視科技園區的建設。由于產業集群有著專業分工、外部經濟、規模經濟等優點,新興產業要想取得高效的發展,形成產業集群是其必經之路。而科技園區往往可以作為產業集群形成的載體。美國的硅谷是成功的代表。新興產業的興起對科技園區的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積極推動科技園區建設、鼓勵企業入駐園區成為政府政策制定的目標。
(四)金融支持途徑越來越廣。除了傳統的低息貸款和資本市場外,金融市場衍生出的更為積極有效的途徑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更多的便利。納斯達克市場為新興產業融資和資金的退出提供了保障;美國的“綠色證書制度”為企業生產綠色能源賦予新的價值,它規定新能源企業每生產1KWh電量就可得到一份綠色證書,這種證書有一定的價值,可以交易可以存入銀行。
美國的風險投資市場很成熟,政府為風險投資提供貸款貼息、向企業提供信用擔保等,這些方法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采用,尤其是信用擔保,更是一種積極有效的措施。
(五)注重引導需求,培育市場。從需求方面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是發達國家的特點。如:美國為購買“能源之星”標識的洗衣機購買者每臺補貼75美元,電冰箱每臺補貼75-125美元;購買電動汽車可以抵稅或可以免費停車;政府在偏遠地區進行光纖網絡建設,為居民提供服務;對政府部門采購本國產品進行強行規定或給以一定的優惠,等等。
作者簡介:馬巖(1985-),女,河南商丘,回族,華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學。
(責任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