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6月25日的《解放日報》報道,北京語言大學教授、中國屈原學會代會長方銘在東方講壇演講時指出:戰國時期是一個巨變的時代,如何適應社會的蛻變,成了這個時代弄潮兒們追逐的目標,這一時期成功的政治家無不體現這個特點。比如法家、縱橫家的成功,在于他們放棄自己的堅守。商鞅、蘇秦以及張儀,不能說他們心中沒有理想和是非觀,但是,他們沒有底線。他們都是把“做官”和“做事”放在第一位,沒有堅守為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去服務社會的信念。而屈原是有堅守的政治家,他之所以能堅守,就在于他是一個深沉的思考者,一個關心楚國命運的政治家。因此,與其說屈原是法家或者改革家,毋寧說他是一個堅守傳統的儒家思想家。他的思想價值,不在于他在戰國時期體現了怎樣的改革意識,而在于他知道人民的幸福依靠回歸“選賢與能”的美政。這就使他與同時代打著改革旗號的勢利之徒劃清了界限。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表現為對楚國昏庸和奸詐的政治家以及不能選賢與能的政體的強烈批判,屈原希望在楚國有公平和正義,正道直行的人受重視,而枉道邪行的人被拋棄,但是楚國的現實正好相反。屈原是在一個缺少公平性、喪失正義價值的時代,積極倡導社會公平和正義價值,并痛苦地追尋社會公平和正義價值的偉大詩人。屈原愛國主義精神的價值也正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