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雙全
摘要:近二十年來,基礎教育工作者在課程中實施素質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高?!豆糯膶W》等課程卻落后于形勢,仍未擺脫傳統教學的模式,以教師講授為中心,偏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培養和發展。高校《古代文學》須順應素質教育的時代洪流。走出教學目標單一、教學過程僵化,教學方式機械的“生產模式”,讓學生的個性得以張揚,智慧潛能得以開發,綜合素質得以提高。
關鍵詞:素質教育順應潮流綜合能力
智慧潛能四個結合
一、素質教育歷程的回顧
素質教育的提出,是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實施的范圍是小學和初中。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基礎教育改革在世界各地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同樣,世紀之交的中國大地也涌動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熱潮。2001年教育部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各科課程標準,標志著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已經實質性地啟動?;A教育課程改革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堅持正確的科學的課程理論,具有非常明確而嶄新的課程理念,旨在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即體現素質教育的精神。二十年來,基礎教育工作者突破了傳統應試教育的窠臼,以素質教育的精神為行動指南,在課程教學改革的廣闊天地里縱橫馳騁,摸索前行,開拓奮進,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二、高校《古代文學》教學現狀分析
在素質教育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時代潮流奔騰向前的時候,高等教育的一些學科(含《古代文學》)課程卻呈現出一派沉寂的景象,明顯地落伍了。真可謂“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歐陽修《戲答元珍》)在素質教育方面,這門課程還是一塊尚未開墾的蠻荒之地。長期以來,我國高?!豆糯膶W》課程教學體系數十年如一日地為基本知識所主宰,即教師偏重古漢語和文學基本知識的講授而忽視學生基本素質和綜合能力的培養與發展。從每個歷史時期文學產生和發展概況的講述到作家的生平與思想的介紹,從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字詞用法與句意的講解到作品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的分析,無一不是如此。教師成了教學的主人,課堂成了“一言堂”,學生成了被動地吸納知識的容器。教師講授、學生聽記、口耳相傳,成了本門課程沿襲已久的主要教學方式。此種“講授中心”的傾向不利于開發學生的智慧潛能,不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不利于把學生培養成開拓型、創新型、復合型的人才。筆者認為,高校《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滯后的原因主要是:一、教師的教學思想和觀念陳舊,“師道尊嚴”,唯我獨尊;二、教法機械、呆板、單一,除了講讀還是講讀;三、缺乏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參與言語實踐;四、未能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與自主學習的機會。
三、實施素質教育勢在必行
從教育面向現代化,而向世界和面向未來的要求看,素質教育勢在必行。這既是基礎教育改革的時代主題和緊迫任務,也應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的時代主題和緊迫任務?!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黨中央和國務院如此重視素質教育的實施,把它作為戰略主題提出,使素質教育的重要地位上升到自上世紀90年代初提出素質教育以來前所未有的高度。從教育、人、國家和世界四個維度的戰略角度看,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實現其宗旨和反映基本質的必然要求,是人的全面而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國家繁榮富強的必然要求,是促進世界文明進步和我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然要求。也就是說,要使教育成為真正的教育,使學生獲得真正的全面發展,使國家真正擁有豐厚的人力資源,使我們對推動世界進步與發展有所貢獻,在各門學科中實施素質教育是必須采取的決定全局的策略。
四、如何在《古代文學》課程中實施素質教育
(一)語言文字訓練與人文教育相結合
古代文學作品負載著祖國的優秀文化和人類的進步文化,它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學作品不但在傳承文化,而且在弘揚人文精神。譬如:愛國愛民的思想感情、堅忍不拔的意志、自強不息的精神、高尚的品格、崇高的氣節等等??傊?,人生的教育,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品質教育、個性人格教育、審美情趣教育等等,都蘊含在文學作品中。選入教材的作品,很多是文質兼美的文章,不僅藝術形式很美,而且思想內涵也很豐富??傊?,古代文學作品是語言文字與人文內涵相結合的有機統一體。社會學科(含古代文學)與自然學科(數理化等)不同,作為社會學科的《古代文學》中的作品,其思想內容和表現形式是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呈現于讀者面前的。當學生接觸作品時,接受的就不僅是作品的表現形式——語言文字,同時也接受其思想內容——觀點和感情。因此,《古代文學》的教學不能囿于語言文字的訓練,而應當把語言文字訓練與人文教育結合起來,透過語言文字的表面形式去發掘其豐富的人文內涵,使學生認識作品內涵的思想意義,受到人文精神的教育、感染和熏陶。
(二)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相結合
1 指導朗讀,培養語言感悟能力。首先,教師應從字音、節奏、重音、語速、語氣等方面加以提示和指導,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之目的。其次,應采取不同的朗讀形式:指名朗讀、集體齊讀、分組輪讀、自由朗讀、分角色讀、配樂朗讀等等。再次,教師要身體力行做好示范,以便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
2 訓練閱讀理解能力。培養閱讀文言詩文的能力,這是《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課堂教學不僅要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更要關注所掌握的知識是通過教師傳授的,還是自己親自動手動腦主動探究獲得的,為著有效地訓練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須屏棄教師獨自逐字逐句講解、翻譯之教法,應盡量讓學生借助工具書,參照課本注釋自行閱讀,教師加以指導和點撥。
3 指導改寫。改寫即根據作品提供的材料,指導學生用現代漢語改寫原作。教師要提出一些要求,譬如規定一定的字數、體裁。若把詩、詞改寫成散文,須加以合理的想象,附加必要的情節或場景。若改寫成新詩,詩行應整齊或大致整齊,詩句宜押韻。教師要在課堂巡視中幫助學生潤色,要作好示范,參與學生的練習,師生共同交流。
(三)教師指導與學生自主學習相結合
教育科學的理論認為,教學過程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認識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指導,教師與學生不斷的相互交流,對學生認識的方向、內容、方法、速度、水平以及個性的發展,都有巨大的影響,學生的認識必須由教師指引著進行,在教師指導下獲得。整個教學活動,是在教師宏觀調控和具體細致的指導下實現的。同時,這種認識過程必須是能動的、主動的、獨立的活動,教師不能包辦代替。教學活動是施教與求學的辯證統一體,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一種以文化為中介的互動。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發展的主體。因此,在《古代文學》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教師既要發揮主導作用,又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每個學生自主地學習,受到語言文字訓練,培養綜合能力。簡言之,就是要處理好教師指導和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要把這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
1 轉變教育觀念,端正教學思想,尊重并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切忌“一言堂”,“滿堂灌”,摒棄“填鴨式”教法。不要知識無巨細無難易而面面俱到一攬包干。要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而不要將其當作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容器,要精講多練。
2 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創設問題情境。用緊扣教材、有啟發性、有思考價值、有層次性的提問,指導學生理解重點,突破難點,學習怎樣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逐步培養思維理解能力。
3 要給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條件。每節課除教師必須講授以處,要讓學生有較充足的獨立閱讀、思考、練習的時間。同時,這種“獨立”應是相對的,可允許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相探討,明辨是非,取長補短,讓學生活動成為“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學過程成為“立體結構”。
(四)鑒賞文本與質疑問難相結合
收入教材的古代文學作品,是歷代作家們經過精心構思、反復推敲、刻苦錘煉而成的,是他們辛勞和智慧的結晶,很多篇章都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它們典雅、簡潔、內蘊豐富,文質兼美,雖年代久遠卻香如陳酒。教學時教師應指導學生加以鑒賞,尤其是對那些思想內容豐富表現手法獨特巧妙的作品。
但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即使是凝聚古代作家辛勞和智慧的文學作品,有的也存在著瑕疵。教學時,教者應鼓勵、引導學生加以質疑,指出并彌補作品之不足。
質疑問難不僅要針對作品本身,而且要針對教材編者注釋。編者注釋為學生閱讀文言作品提供了便利,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起了重要的作用,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學習中,學生往往迷信專家學者,認為編者的注釋都是正確的,對注釋持全盤肯定之態度,盲目地不加思索地采納,幾乎沒有自己的見解。筆者主張讓學生從此種桎梏中解脫出來,對編者注釋具體分析,加以辨折,善于發現其中之誤。
綜上所述,在高?!豆糯膶W》教學中實行語言文字訓練與人文教育相結合,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相結合,教師指導與學生自主學習相結合,鑒賞文本與質疑問難相結合,這就擺脫了傳統教學的窠臼,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適應時代需要的素質教育的特色。這樣的教學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這是毋庸置疑的。
(作者單位:黔南民族師范學院貴定分院)
責任編輯: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