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慶茹
摘 要:就業是民生之本,是一個與人們生活聯系最為密切的問題,因為選擇職業就幾乎等于選擇了今后的生活方式,而人們對于勞動就業的認識和看法就是就業觀,勞動者的就業觀對就業狀況有著重要影響,它是隨經濟體制和就業體制的變革而發展的。在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努力實現社會就業比較充分的背景下,關注青年就業觀的演變,有助于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我國,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青年的就業觀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
關鍵詞:青年 就業觀 演變
中圖分類號:F24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8-029-02
就業,是一個與人們生活聯系最為密切的問題,因為選擇職業就幾乎等于選擇了今后的生活方式,而人們對于勞動就業的認識和看法就是就業觀,勞動者的就業觀對就業狀況有著重要影響,它是隨經濟體制和就業體制的變革而發展的,在我國,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青年的就業觀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
一、聽診器、方向盤、大沿帽、售貨員
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上述四種職業成為許多人競相追求的目標,這種觀念的產生,有著明顯的時代特征。當時,我們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在這種體制下,一切都圍繞著“計劃”來進行,人們沒有選擇職業的自由,農村青年與廣大農民一樣還不能自由流動,他們除極少數通過高考改寫命運外,大多數是子承父業,以農耕為主。而在城市中,沒考上大學的待業青年,也是父業子承,以“接班”的方式來就業;而考上大學的知識青年,在當時那種僵化的就業制度下,就業實行的是“統包統分”,由國家包下來分配工作,負責到底,他們只能服從國家需要,服從國家分配,期待著分配到一個比較穩定的工作崗位,至于被分配的工作使人學非所用,也屢見不鮮,但是無論如何,必須服從。當時流行的一句話是“我是革命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
與這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伴生的是大鍋飯,雖“餓”不死人,但也不可能“吃”得很好,在一個較低水平維持了所有人的平均生活,人們看不到有誰比自己過得好,也幾乎從來沒有想過自己要比被人過得好。“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干與不干一個樣”的思想嚴重挫傷了人們的生產積極性,一潭死水激不起美麗的浪花。而且,由于當時一切憑票供應,那時候,最吃香的職業就是聽診器(醫生)、方向盤(司機)、大沿帽(民警)和秤盤子(售貨員),因為他們手中有權。買什么東西,都得用票據,和憑本。如果你認識售貨員,那每月二兩的肉票,可以多賣你點肉皮。如果你有事想不上班,找你認識的醫院大夫開個病假條。你想上戶口和分戶口你找你認識的片警一切都可辦妥。你是司機你可更神氣啦,開著公家的車辦點私活、撈點外快很容易。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們想到上述四種職業為代表的國營單位工作,成為一名“公家人”,吃一份穩定的“皇糧”,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二、搞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當時的就業形勢極為嚴峻,尤其是大批知識青年回城導致的急劇就業壓力以及當時經濟快速增長對于勞動力的需求,使得原來的統包統配制度越來越不適應形勢的變化。到上個世紀80年代,已經是非改不可了,于是,個體工商戶應運而生。他們激活了原本一潭死水的市場,也劇烈地沖擊著人們的就業觀念。
改變人們的思想是困難的,吃慣大鍋飯的人們自然不愿到市場上經受風雨,盡管在改革開放之初,物資的嚴重匱乏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賣方市場,而且國家也給與諸如減免稅、費,提供無息貸款等方面的優惠政策,但大部分人仍持一個觀望的態度。
在國家干部、國企職工眼里,干個體是不光彩的,這其中也有中國幾千年以來“重農抑商”思想在作怪。盡管此時已有相當一部分國企在走下坡路,但在感情上,干個體仍是低人一頭,似乎只有無業游民、生活無著落的人才會去做。
的確,當時第一批下海的人中,絕大多數沒有多少文化,他們素質不高、經濟基礎薄弱,也沒有什么長期的市場規劃,最鬧收的本事就是“倒”,但就是這些特征,成為當時影響人們就業觀念的重要原因,同時也為日后這些早期的個體工商戶退出歷史舞臺埋下了伏筆。
無論個體戶們的名聲如何,現實是無情的:當個體戶們登上經濟大舞臺,用他們并不高明的手法盡心表演時,機遇給了他們巨大的回報:相當一部分人通過干個體,由貧困戶一躍成為冒尖戶。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掌握大量知識的高級知識分子,由于市場經濟體制尚未建立,給了個體戶們一“機會錢”,而知識分子們卻只能繼續在每況愈下的國營單位,按月領取一份與個體戶們相比少的可憐的固定工資,此時,知識分子在人們眼里,和“迂腐”、“清貧”聯系在一起。一時間,“讀書無用論”被許多人接受,上世紀80年代后期考研人數急劇下降。這個時期,對理工科感興趣的大學生比例降到五成以下,這一現象被稱為“知識大逃亡”。這一時期,“搞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成為許多人的口頭禪。“窮得像教授,傻得像博士”這句順口溜,道出了一種奇怪而真實的社會現象。
青年人是最敏感的,也是最容易受影響的人群。他們耳聞目睹眾多本身素質不高,甚至是目不識丁的左鄰右舍在一夜之間腰纏萬貫,而千金買笑,吃喝玩樂,燒鈔票斗富等原本應受到社會輿論譴責的荒唐行為,在眾多青年眼中,竟然成了自己的追求。在現實的沖擊下,許多中學生甚至小學生接受了父母的“教誨”,離開了本該屬于他們的教室。
三、千軍萬馬擠獨木橋
真空性市場不可能永遠存在,國家的優惠政策也不可能永遠不變,而越來越多的從業人員也在迫使個體工商業降溫,最終,買方市場形成,競爭日趨激烈,文化不高、素質偏低的個體戶們開始感到力不從心,一批又一批的人在殘酷的商戰中敗下陣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一圣人的教誨,再次被普遍接受,被“發財”燙得發熱的頭腦開始冷靜下來,青年們又投身于一場比商戰更加慘烈的大戰——決勝七月。在這個決定眾多學子命運的日子里,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群:
1.黑色的七月。由于當時全國的高校數量有限,考生選擇的余地小,以分數、升學率為核心的諸多攀比造成了普遍的重視升學率、不重視素質培養的現象,所有的人都拼命往可憐的幾所高校擠,使出渾身解數,甚至不惜透支精力,這種情形用“千軍萬馬擠獨木橋”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自然地,大多數人都成了“落水者”。而在這一時期,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使得大量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同時,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的迅速擴張,城市對農村勞動力又有著大量需求,國家政策也有所松動,政府出臺了一些政策和措施,允許和鼓勵農村勞動力的地區交流、城鄉交流和貧困地區的勞務輸出,于是一部分的落榜農村青年涌入了城市,成了最早一代的農民工,但是,他們在城市里所從事的職業往往是最底層的,生活的殘酷使他們寄予后代的期望更加迫切:“這孩子這么聰明,將來肯定能考上大學!”許多人這樣夸耀自己的孩子。“上大學”成了他們心中永遠的隱痛。
2.“一朝成名天下知,十年寒窗無人問”。“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說的是古代書生們經過多年苦讀,終于金榜題名的喜悅心情,而他們之所以讀書,為的只是一個目的——做官。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所帶來的影響,在短時間內是不可能消除的,特別是當改革開放之初,國企受困、個體戶紛紛敗下陣之時,從政乃是一般青年追求的目標。大學畢業后,最好是能進行政單位,既不像當技術員那樣辛苦,也不像商人那樣承擔風險。
當時,許多行政部門仍沿襲過去計劃經濟時期的老傳統,拉拉踏踏,辦事無效率,互相扯皮,但這種既悠閑又有較好待遇的工作,對于許多青年人來講,吸引力已經足夠了,而在學校中受“分數唯上”的影響,大批高分低能的人員也樂于接受這種環境。結果,許多青年在“一杯茶水一支煙,一張報紙看半天”的環境下,逐步被磨去了斗志,早在學校就被扼殺的創造力、想象力在這里也遭受了徹底的掃蕩。眾多高考中涌現出來的“明星”,再也沒有了當初的風發意氣,變的意志消沉,在渾渾噩噩中耗費自己的青春,變成了“一朝成名天下知,十年寒窗無人問”。
四、一張文憑,雙向選擇
從1985年開始,我國對高等學校畢業生的就業制度分步驟、分層次地逐步進行改革;1989年提出的改革目標:在國家就業方針政策指導下,逐步實行畢業生自主擇業,用人單位擇優錄用的“雙向選擇”制度。這一改革將競爭機制引入高校,使畢業生就業逐漸走向市場化。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步確立,別說“一次分配定終身”早已成為歷史,連“一張文憑走天下”的年代也一去不復反了。經歷了改革風雨洗禮的青年一代,卻顯得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成熟,“我就是我”成了許多年輕人的口頭禪,的確,不會再有人去刻意模仿,社會的進步也不能依靠把過去的成功重復一遍,“個性化”成為青年一代的追求,青年人已習慣于將自己推向市場,用自己的才干去收獲屬于自己的成果,與用人單位直接對話,雙向選擇。
被推向市場的人們,再擇業時根本不再是以前滿足于有一個“飯碗”,他們首先考慮的是物質報酬——一個很實際的問題。據北京的一項對千名大學生的調查顯示,大學生在職業選擇上,希望畢業后到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地區工作的占近40%,中外合資企業被置于擇業考慮的第一位。到了1980年代中后期, “跳槽”現象開始出現,青年職業流動逐步增多。許多青年打出了“第一職業求穩定,第二職業求發財”的口號,大學畢業生從“一步到位”到“騎馬找馬”,就業形勢逐漸活躍。廣大青年在擇業上,“國營——集體——合資——獨資”三級跳現象也層出不窮,這使1990年代的經濟生活出現了這樣的局面:“國有企業”工人急劇萎縮,“集體企業”職工紛紛外流,“三資”企業“人丁興旺”。尤其到了1993年、1994年,出現了大學生踴躍奔赴沿海開放地區的熱鬧景象。
五、自主擇業,多元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形勢的不斷發展,社會形勢也發生了變化:我國高校實行擴招,畢業生人數逐年遞增,政治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政府機構精簡等等,使得當前的就業形勢十分嚴峻。這一時期,以大學生為主體的知識青年擇業觀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首先,在擇業標準方面,看重發展前景、施展才干機會、薪酬福利和工作環境;其次,對于工作環境的滿意程度——不是選擇職業,也選擇共事的人群;第三是在工作中是否有成就感——即能否體現自己的價值。而在就業認識上,逐漸打破機關、事業、企業和國有、集體、個私單位之間的等級觀念,“創業也是就業”成為普遍接受的觀念。
從總體上看,在這一時期,青年們就業的自主性越來越強,既擺脫了國家制度層面造成的社會結構的制約,也擺脫了對父母和他人的依賴。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就業形勢的變化,青年就業越來越多元化,不僅就業類型多種多樣,而且,“非正規就業”甚至是“不就業”也被人們普遍接受。自由職業者、自由撰稿人、職業考研族等等的出現就體現出了這一特點。
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用人單位也在不斷地吐故納新,在崗人員要時時接受挑戰,要想在激烈的崗位競爭中站穩腳跟,必須不斷充實自己,迎接挑戰。而且,在新的機遇和挑戰面前,青年一代的就業觀也將會不斷隨著形勢的變化而不斷更新,相信會變得更加理智、更加現實,也更加成熟。
參考文獻:
1.劉杜建.就業觀的演變與發展.社會科學,2009(3)
2.劉京花.就業觀念的轉變與經濟社會發展.保定師專學報,2001(7)
3.劉圓圓.淺析共產黨領導下勞動者就業觀的演變與發展.金卡工程:經濟與法,2011(2)
(作者單位:中共濮陽市委黨校 河南濮陽 457000)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