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凌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國質量檢測機構管理體制發揮的作用和存在的問題,同時提出了我國質量檢測機構管理體制創新發展的思路。
【關鍵詞】質量檢測;管理體制
一 我國質量檢測機構管理體制發揮的作用
國家鼓勵質量檢測機構取得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的認可,并對各類質量檢測機構開放進行資質認定,筆者認為這種審批監管模式發揮了以下幾點作用:
第一,統一了全國質量檢測機構資質認定監管模式,采用定期監督檢查、比對試驗、能力驗證、飛行檢查多種方式對全國獲證實驗室能力資質進行有效性檢查,有效遏制了質量檢測機構違法違規行為,規范了資質認定的有序性。
第二,幫助質量檢測機構取得了國際通行資質,促進了質量檢測機構的發展,促進并實現了在國外技術壁壘不斷嚴格條件下產品出口的持續增長,提升了國內質量檢測機構的國際地位。
第三,通過對質量檢測機構能力資質進行監督管理的創新,開放了資質認定的申請、審批,吸引了大量外資質量檢測機構和民營質量檢測機構的加入,促進了國內第三方檢測市場的發展,同時還大量培育了國內第三方質量檢測機構,促進了第三方檢測市場的繁榮。
二 我國質量檢測機構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
第一,一味的行政化管理和單一化的審批結構,催生了國內大量同質化的質量檢測機構。這些質量檢測機構的檢測能力水平參差不齊,但檢測資質高度相似。在這種單一化資質認定的質量信號的作用下,企業更愿意選擇資質相同但價格更低的檢測機構,這導致了檢測能力水平低的檢測機構能夠利用低價格占領檢測市場,造成檢測市場價格戰的出現,檢測市場的結構越來越不合理。
第二,單一的審批結構導致了質量信用的同質化,致使大量能力水平不高的質量檢測機構把國家的質量信用轉化為自身的質量信用,不重視自身的質量信用建設,過度透支了政府的質量信用,導致了市場質量檢測信號的紊亂。
第三,政府大量質量監管部門的存在,導致政府的統一資源被部門分割,政府質量檢測機構的設置沒有合理優化的規劃布局,“小、散、亂”現象和重復建設現象嚴重,造成了政府資源的嚴重浪費。
第四,沒有合理的激勵和約束機制,評審專家和被評審機構之間存在利益關聯;評審專家私人利益和評審專家所屬單位利益之間的矛盾導致了委派評審專家人員的困難和評審時間的不充裕;這些都導致審批過程和證后監管的不嚴格,很多質檢機構,尤其是市級以下的質量檢測機構資質認定存在很大的水分,給市場產品質量安全帶來了極大的隱患。
第五,審批后的監督退出機制不完善。各類政府設立的質量檢測機構與監督部門存在利益關系,導致這些機構即使出現重大問題,也不會被查處或撤銷資質。
第六,市場機制沒有充分發揮作用。政府的強制檢驗過泛致使政府的質量檢測機構即使不靠市場競爭依然能夠存活下去,導致第三方檢測市場的不公平競爭和檢測市場的紊亂。
第七,政府的質量檢測機構普遍缺乏國際公認的第三方檢測資質認定,缺乏國際通行證,市場競爭力比起外資和民營質量檢測機構明顯偏弱。
第八,審批管理體制導致國內各質量監管相關部門缺乏利益的協同機制,由于認監委只能管資質認定,各個部門只考慮自身部門的利益來申請質量檢測機構,認監委對達到條件的質檢機構只能按照法律法規要求進行資質授予,沒有專業分布、規模化建設、區域規劃和統一布局的權力,所以,導致質量安全監管的混亂和質量檢測機構重復建設現象嚴重。
三 我國質量檢測機構管理體制創新發展思路
第一,國家應制訂公平的準入制度和競爭機制,應不分質量檢測機構的所有制性質,不考慮機構的規模大小,只要達到技術資質條件,均可從事第三方檢測服務,保證檢測市場的公平競爭。不能因為質量檢測機構所有制性質的不同,而放寬國有檢測機構的進入條件,提高外資、民營等其他檢測機構的準入門檻。
第二,國家應該設立質量檢測機構的統一管理部門,能夠根據專業需要、規模大小和區域需求,來統一布局并合理規劃全國的國有質量檢測機構,避免造成部門分割、檢測資源的浪費和市場的惡性競爭。
第三,政府要轉移管理體制的重心,把監管重心主要放在安全、環保、健康、欺詐和公共秩序等領域,逐步退出其他領域的資質認定和監管,大力開放并培育第三方資質認定來監管檢測市場,充分利用第三方監管和行業自治,完善管理體制,避免政府單一監管帶來的弊端。
第四,國家應該實行質量信息服務采購制度,任何部門需要的質量信息服務一律采用政府購買的方式,增強質量檢測機構競爭能力,激發其活力。
第五,制訂與國際接軌的管理制度,建立激勵和約束相容的機制,鼓勵質量檢測機構開展國際互認,對獲得國際資格認定的質量檢測機構,可視為自動認可。
第六,建立季報、年報制度對質量檢測關鍵信息進行披露,充分運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進行管理,降低質量信息的不對稱性。
第七,組建質量檢測集團,調整質量檢測機構的治理結構,強制要求質量檢測機構引入外資董事、獨立董事進行管理,充分發揮機構自律。
參考文獻
[1]馬文生.食品檢驗機構資質認定工作即將全面開展[OL].江西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網站,2010.11.1
[2]李笑國.關于已授權的質檢機構管理體制改革的思考[J].鐵道技術監督,2000(1)
[3]王茜.關于質檢機構戰略方案的選擇[J].中國質量技術監督,2003(6)
[4]郭京芳、徐紅.淺談質檢機構的建設與管理[J].計量與測試技術,2004(12)
[5]耿皓.對質檢機構發展的幾點思考[J].中國質量技術監督,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