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卓青 汪姍雅
【摘要】農民工處于城鎮化的最前沿,但基本處于醫療無保障或低保障的狀態。為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我國建立了一系列的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其中包括農民工醫療保險制度。與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相比,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存在保障水平偏低、覆蓋面較小、保險關系難轉移等問題。
【關鍵詞】農民工;醫療保險制度;存在問題
自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向城市成為農民工,農民工大多集中在長期條件艱苦、污染較重的行業,工作環境、職業安全、居住條件均較差,是各種疾病的高發人群。為解決農民工的實際問題,我國建立了一系列的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其中,醫療保險制度是重要組成部分。但是,農民工醫療保險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需要進一步完善。
一 我國農民工醫療保險存在的問題
第一,農民工醫療保險保障水平偏低。絕大城市對農民工的醫療保險是“只保大病,不保小病”。農民工一般都是從事最基層的體力勞動工作,收入水平低,農民工醫療保險保障水平偏低的政策自然給農民工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壓力,不利于農民工的工作和生活。
第二,農民工醫療保險覆蓋面較小。各地區在農民工醫療保險對象上出現很大的差異。這主要是因為,目前的醫療保險制度是以同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正規就業為前提,而農民工同就業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的比例較小,且大部分以非正規就業者為主。雖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公布的《關于開展農民工參加醫保專項擴面行動的通知》規定,有條件的地方可直接將穩定就業的農民工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但由于受客觀條件限制,還較難做到這一步。
第三,農民工醫療保險關系難以轉移。我國各地農民工醫療保險均明確規定了“不可轉移”和“當期參保”。農民工一旦離開了該城市,其醫療保險關系將視為“死賬戶”,而且個人統籌基金無法提取。事實上,農民工具有很大的流動性,其在務工地所建立的醫療保險關系存在一個轉移和接續問題。但由于許多城市所建立的農民工醫療保險制度只設立統籌基金,沒有個人賬戶,農民工離開務工地后,單位將停止繳費,農民工只能在戶籍所在地或者新的務工地重新參加醫保,這嚴重損害了農民工的權利,影響了農民工和用人單位參保的積極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民工的合理流動。
第四,農民工老年醫療保障存在政策缺失。目前我國農民工醫療保險方案很少涉及農民工老年醫保的相關問題。很多城市在農民工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用人單位不再為其繳納醫療保險費,農民工本人也不再享受醫療保險待遇,這意味著當農民工年老后,醫療保險將隨用人單位繳費停止而終止,如果沒有其他相關政策規定來延緩其醫保關系,農民工將重新游離于社會保障網之外。農民工長年從事苦、累、臟、險工作,慢性病或其他高危重病的困擾較城鎮職工更為嚴重,更需要老年醫療保障,尤其在當前農民工逐漸成為城市產業工人主體的形勢下,如不能在農民工年老后享有與城鎮職工同等醫療保險待遇,不僅是政府職能的缺失,同時也分裂了勞動者醫療保險制度的統一性。
二 農民工醫療保險制度的完善方法
第一,提高對農民工的醫療保障水平。由于用人單對農民工“只保大病,不保小病”,想以此來減少企業成本,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理念。把農民工的醫療保險范圍從保大病擴大到保小病,把“保大病”和“保基本”結合起來,更能滿足農民工的實際需要,也有利于與其他制度接軌。擴大統籌范圍,實現農民工大病統籌基金與城鎮職工醫保統籌同等,也有利于提高對農民工醫療保障水平。根據規定,農民工的醫保統籌基金是根據農民工的平均工資為基準的,如果要提高對農民工醫療保障水平,農民工的醫保統籌基金費用可以由用人單位、農民工個人、財政補貼共同承擔。
第二,擴大農民工醫療保險的覆蓋面。為了完善農民工醫療保險制度,應該將那些流動性大、工作變換頻繁、收入低的農民工也納入到醫療保險范圍之內,讓這些農民工能參加保當期的醫療保險或大病統籌等險種。
第三,理順農民工的醫療保險關系。為了理順農民工的醫療保險關系,可以建立相應的賬戶中斷與復效制度,對因失業、短期回鄉或工作變換頻繁,出現保險中斷未繳的農民工,可保留其醫保關系,經補交后,保費辦理接續或轉移。當農民工轉為務工所在城市居民要求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時,農民工參加醫療保險的繳費年限應該作為視同繳費年限,在補交適當的保費后,即可平等地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待遇。農民工跨統籌地區流動就業的,由原參保所在地醫療保險機構開具參保繳費憑證上,其醫療保險關系應隨同轉移到新的參保地,而個人賬戶余額也通過醫療保險機構轉移,全額一起記入農民工個人賬戶。農民工異地轉移醫保關系時,統籌部分賬戶資金也應隨之轉移。當農民工返回原籍時,其醫療統籌關系及相應的基金、參保年限均應轉移到其戶籍所在地,而農民工戶籍所在地則應承認農民工以前的參保年限,以實現農民工參加醫療保險關系的連續性和其醫療保險待遇的穩定性,以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