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抒
評劇進校園,這可是件新鮮事兒!
綏中縣實驗小學就是敢吃螃蟹的主兒,該校素以打造傳統文化教育特色而聞名。現在全校師生學唱起評劇來,就像嘴里嚼著綏中大白梨,甜滋滋,水靈靈的。課余奇葩競相開放,三年一班的李嘉欣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李嘉欣,你和香港那個李嘉誠有關系沒?那個李嘉誠老有錢了。”同學劉芳菲私下發問。
“我三歲聽評劇就聽得入神,六歲就在家里看電視《戲曲頻道》。錢不錢的我不大在乎,我在乎的是評劇。我聽了評劇就能跟著哼唱,不用人教就能比畫幾個造型。”李嘉欣實實在在地回答。
自從學校引進評劇,每天放學回家寫完作業,李嘉欣就看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看專業演員是怎么唱的,對著鏡子比畫著唱。媽媽喊她吃飯,她用唱腔答:“我——來——了!”邊唱還邊走著臺步。跟奶奶說話也邊說邊唱,“奶奶——你做的菜——真——好——吃!”就連上學路上,也時不時地用走碎臺步的方式步行上學,引來路人的好奇目光,許多同學看到了就笑,說她學評劇入迷了。
李嘉欣學會十多個評劇段子了,在家里每晚都唱。她讓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坐在沙發上,充當陪唱和聽眾的角色。自己則穿上專業的服裝,再化妝,自己報幕,自己開演唱會。家人為她的自信而高興,除了每天陪她練說、唱、起、作,還輔助她做其他事情。比如:在學校唱評劇是雇樂隊伴奏的,家里沒有樂隊怎么辦?于是媽媽上網下載配樂,爸爸為她支起麥克音響,家里學評劇的氛圍越來越濃厚,李嘉欣對評劇也愈加癡迷了。
有一次期末考試,臨近考試時間了,老師見李嘉欣還沒來,就打電話問她的媽媽。媽媽說是親自送女兒上學的,而且很早就到學校了。老師急忙發動大家四處尋找,結果在練戲的教室里找到了她,她獨自一個人練得勁勁兒的呢。原來,李嘉欣把考試的時間給記錯了,以為離考試的時間還早呢,想抽空兒練幾下子。
學校的評劇訓練,她總是早早地去教室,很多同學都是等老師來了一起練。可她不傻待著也不閑聊,先自己做臺步練習,一直走到老師來,再按照老師的要求,和大家一起合練。
排練《小喬送線》這個曲目時,需要有個“小筐”做演出的道具,可是學校里沒有,大家就假裝挎個小筐做虛擬的動作訓練。李嘉欣認為這樣訓練沒有真實感,不能進入理想角色,她讓媽媽出去幫忙買。媽媽不懂,實在買不到合適的道具,李嘉欣找來找去,最后把自己洗澡用的塑料小筐帶到學校當道具。有同學笑話她太較真,她不理不睬,一定要練出真實感來。
老師多次表揚過李嘉欣,她卻還想要同學的認可。劉芳菲臺步走得有點別扭,李嘉欣根據自己的體會,幫助她把腰、把腿,并指導她說,走臺步里的碎步,是用腳帶動小腿,進而用小腿帶動大腿,而且看似走直線,其實是走弧線;她甚至把自己的道具“小筐”主動借給別人使用。當老師表揚其他同學時,李嘉欣的妒忌勁兒便會冒出來。她會偷偷去哭,然后下決心賣力氣超過其他同學,讓老師能夠在第二天表揚她,她管這叫自信心。
自信心也有撐不住的時候,做為表演突出的人選,有一次,李嘉欣還要參加合唱比賽和獨唱比賽,同時她還參加了英語輔導班和少兒才藝大賽,忙得腳打后腦勺。偏偏此時,班主任老師額外分派給她一個參加演講比賽的任務。李嘉欣每天晚上都是八點半以后回家,心煩意亂的她偎在媽媽懷里哀求:“我太累了!我不想參加。”媽媽和爸爸便給她講老鄉楊利偉的故事:個子不高,力氣不大,經過艱苦訓練,圓滿完成了史無前例的航天任務,為祖國、為綏中人民爭了光。所以自信心很重要,磐石般的自信心是未來成功的基礎。
2012年初,央視《戲曲頻道》向廣大少年兒童敞開大門,給了實驗小學五個參賽名額。正患感冒的李嘉欣克服困難,從學校五十多人的競爭中突破入圍。央視現場錄制那天,采取公開、公平、公正的打擂臺比賽方式。李嘉欣的唱腔、眼神、動作表現得比平時還要好,得到了評委的極高評價。在實驗小學校長劉東、央視主持人趙寶樂、指導教師智桂芳的簇擁下,當“金星獎”的獲得者李嘉欣見到家人的那一刻,喜悅的淚水伴隨閃光的鏡頭出現在了全國電視觀眾的眼前。
評劇是我國有較大影響的地方劇種之一,在綏中縣也有近百年的歷史。它講究的是形體、聲腔。有生旦丑角,并有個性鮮明的不同流派。著名劇目有《花為媒》、《楊三姐告狀》、《杜十娘》、《秦香蓮》、《劉巧兒》等,創始和傳承評劇的成少才、白玉霜、新鳳霞、韓少云、花淑蘭、筱俊亭等明星大腕,流芳千古,各領風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