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萍
摘 要:社會保障制度是一個國家社會經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社會保險更是教職工薪酬中的一項延期報酬,涉及到每位教職工的切身利益,既受到社會普遍關注,又關系到高校生存和發展,因此建立與社會發展各項制度相適應的科學、高效的社會保障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關鍵詞:省屬高校社會保險屬地管理
中圖分類號:F840.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8-096-02
在計劃經濟時期,高校社會保障是由國家全面負責承擔,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政府職能的轉變,高校的社會保險從無到有,逐步推進,發展到現階段,出現了多元化的社會保障情況。
2008年3月,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印發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試點方案的通知》,決定在山西省、上海市、浙江省、廣東省、重慶市開展試點改革。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問題,近年來多次對推進改革提出要求。
一、高校的社會保險的歷史和現狀
我國的社會保障工作統籌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國家最初在制定養老保險方案時,沒有將機關、事業單位整體納入基本養老保險的社會統籌范圍,在城鎮三大社會體系組織中的三類人群的養老保險制度各不一樣。機關公務員和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職工的養老保險仍實行由國家財政統包。90年代,隨著社會保障工作的發展,作為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高校,教職工的社會保險出現各不相同的政策和制度,高校中的合同制工人從90年代初進入事業社會保險,繳納險種有基本養老、工傷和失業保險;編外人員即臨時工從90年代初按企事業辦法參加社會保險,繳納基本養老、工傷、失業、醫療和生育保險,也就是交齊五險;教師、管理人員等固定編制人員則是采取過渡時期的特定政策,沒有參加社會保險。同一單位不同用工性質人員,參保范圍和方式各不相同。
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浙江省市屬事業單位相繼按照當地的政策全員納入社會保險統籌,事業編制固定工也納入社會保障統籌,參保險種有養老、工傷和失業保險,2005年之后,事業單位社會保障范圍擴大,醫療和生育保險也逐步納入社會統籌。
省屬高校在近幾年按照規定,事業編制固定工作人員醫療、生育和工傷保險逐步納入社會統籌,社會保障中的主要項目養老基金還是由政府當期財政撥款為主,支付離退休人員養老金,單位、個人不需要繳納。但是個別地區,強制要求省屬高校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納入所屬地的社會保險體系,按市屬高校統一繳納養老保險,溫州醫學院就是其中之一。
社會保障制度在發展改革進展中,逐步推進,高校納入社會保障統籌范圍,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符合我國國情的,但由于缺乏整體制度安排,還很不規范,存在政策不一致的情況。
二、省屬高校屬地納入社會保障的困難及分析
1.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政策制度不完善。黨中央、國務院重視事業單位的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問題,近幾年多次對推進改革作出要求。當前,省、市事業單位基本納入醫療、工傷、失業保險,但是省屬高校退休人員養老按照省政策繼續實行單位退休制度,各地市屬高校以及省屬地外的個別省屬高校按照屬地政策,納入養老保險統籌,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缺乏整體的安排。
從實施養老保險辦法的原則來看,高校教職工退休金納入社會化管理是很有必要,但作為部分地區提前進行改革,強制省屬高校按照屬地管理納入社會保險,在政策法規上對養老保險的運作管理沒有明確的規定,勢必在具體操作中存在主觀上的隨意性,各地政府自成一套,就是在同一省內,政策也不一致,從而導致各高校權力和義務的不一致,人員流動社會保險的轉移辦理項目不一致,無法正常辦理社會保險轉移手續,造成教職工對政策的不理解,單位對社會保障經費支付的困難。
2.養老保險資金來源渠道單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第二章第十一條規定,“基本養老保險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由用人單位和個人繳納以及政府補貼組成。”高校的服務宗旨是社會公共利益,是以培養人才,實現社會效益為目的,不屬于生產經營組織,高校的經費來源主要是國家財政撥款。近年來,各地高校擴招,興建新校園,使得原本經費緊張的高校基本處于負債運行的狀態,省屬高校社會保障缺乏政府財政補貼,養老保險的經費只能從緊張的教職工的人員經費中支出,這使得省屬高校經費運行更加艱難。
3.社會保障納入屬地管理存在障礙,省屬高校養老保險納入屬地管理凸顯繳費危機。省屬高校上級主管財政機構因為沒有政策規定需要教職工繳納養老保險,也就沒有養老保險經費的財政預算和撥款,同時,作為地方政府財政僅對其地方直屬高校予以養老保險的財政補貼,對省屬高校養老保險不予以經費補貼。省屬高校按照屬地管理原則納入養老保險后,在實施過程,省、市二級政府沒有與之相適應的、有效的經費保障,造成按照屬地管理原則納入地方社會保險的省屬高校經濟上重大負擔。以溫州醫學院為例,溫州醫學院及兩所直屬附屬單位,近幾年繳納社會保險與社保支付養老金之間年差額都在2000萬元以上,從全員納入社會保障統籌的短短十多年,差額已經高達1.5億元,這樣的大額社會保險經費支付,影響了學校的發展。
自從事業單位退休人員規范生活補貼實施到位后,事業單位的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年增加,根據當地政府調整市區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基本養老保險有關政策的精神,為確保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退休待遇落實到位,市區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退休費實行社會化發放,由社保經辦機構通過銀行直接發放到退休人員,按照“以支定收,略有結余”的原則,溫州市從2012年1月開始調整市區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的繳費標準。養老保險的繳費基數由上年度的人均2100元,提高到人均6900元。高校作為人才聚集的單位,教職工職務、職稱級別高,繳費基數遠高于地方人均數,溫州醫學院及直屬兩家附屬單位社會保險調整后,一年事業編制人員社會保險繳納與養老保險支付差額高達8千多萬。巨額的社會保險繳費率,造成面臨無力支付的嚴重局面,直接嚴重影響學校的生存和發展。
三、完善省屬高校養老保險制度的思考
1.提高統籌層次,建立全國社保統籌體系。高校社會保險制度的建立和運行,是一項系統的社會工程,包括繳費體系、支付體系、監督體系和資金保值增值等等,所有這些都需要提高(下轉第98頁)(上接第96頁)統籌層次,建立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統籌,以法律和政策為基本保障手段,完善政策,明確隸屬關系,不論是省屬還是地方高校,通過社會保險法律政策對權利和義務作明確劃分,讓高校社會保險關系主體的權利和責任明晰化、法制化,從而達到高校社會保險制度的有效運行。
2.拓寬高校社會保險基金籌集渠道,構建三方機制。高校作為由政府在教育經營上重點投入的事業單位,政府對高校的社會保險經費應該提供保障,社會保險籌集經費應按照國家法定的基本社會保險的來源方式,由國家、單位和個人三方共同承擔。當前,績效工資實施后,退休人員所有養老金由社保支付,大幅提高單位和在職教職工的社會保險繳費基數,社會保險籌資渠道更加迫切需要法律和政策保障,政府部門要考慮單位的實際承受能力,應由財政撥付的部分要實行財政單列,確保社會保障所需經費按照政策撥付到位,確保高校的正常運行和發展。避免前期納入社會保障統籌的省屬高校因缺乏政策保障和經費補貼,遭遇無力支付巨額的社會保險費而陷入困境的局面。
3.保障經費,實現科學分類與平衡過渡。事業單位的科學分類是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前提。在高校的分類上應當慎重,高校是國家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與國家機關單位在財政經費來源上是統一的,高校有別于國有企業,屬于非贏利性經營,不可能有高額的利潤,面對巨額的社會保障統籌經費支出,高校自身沒有解決能力,因此,應當參照公務員養老保險制度,建立充分體現高校教師職業特色的養老保險體系,保障高校教師的合法權益。作為個別省屬高校,已經按照屬地管理原則納入社會保障統籌,繳納養老保險的,省、市二級政府財政,應當考慮高校的實際經濟運行狀況,制定與之相適應的政策,一是與市屬高校一致享有同樣的地方財政補貼;二是由省財政根據實際繳納情況予以補貼;三是在省市兩級沒有給予經費補貼的情況下,政府職能部門制定過渡政策,暫時保持原有或降低現有繳費基數;四是與省屬其它高校政策一致,延緩納入屬地養老保險統籌。總之,只有在政府扶持下,讓屬地管理納入社會養老保險的省屬高校,實現平衡過渡,確保高校的財政正常運轉和各項工作正常開展。
高校社會保險工作面對新時期的新要求,要適應改革發展的需要,堅持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與時俱進,認真貫徹執行各級政府的政策,切實做好社會保險工作,確保教職工的個人利益得到保障。各級政府對于高校社會保障所需經費的追加,應列入對教育經費投入之中,以促進高校教育事業全面可持續發展。
[浙江省教育廳科研項目(Y201122774)資助]
參考文獻:
1.鄭紅.高等學校現行社會保險問題的思考[J].海峽科學,2010(02)
2.周思當.高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試點的問題與對策[J].經濟導刊,2010(07)
3.彭艷,劉援華.當前高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問題與對策[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01)
(作者單位:溫州醫學院人事處 浙江溫州 325035)(責編: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