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羽軍
2011年6月4日,李娜奪得法國網球公開賽的女單冠軍,這是中國乃至亞洲在網球四大滿貫賽事上奪得的第一個單打冠軍。同時李娜也成為繼姚明、劉翔等體育明星之后的又一張國家名片。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李娜的童年生活枯燥而簡單,從五歲多練體育起,訓練就幾乎成了她生活的全部。正因為她從小至今不懈地追求和奮斗,才在網球事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我的家里,我的童年相片非常少,只有幾張已經有些泛黃的老照片。在照片上,我扎著馬尾辮,穿著白色上衣和綠色喇叭褲,面對鏡頭,傻傻地笑。這些照片都是在我四歲多的時候去武漢市中山公園拍的,而且都是同一次。因為父母工作忙,我去公園玩兒的次數屈指可數。而從五歲半學體育以后,到公園玩兒對全家人來說更是一種奢望。正如媽媽說的,我的童年沒有色彩。
我小時候很活潑,也很勇敢,平時走路就喜歡上有沙子或者小山丘的地方走,還跟小男孩兒一樣爬樹、爬山。上小學后我依然膽子大,新生開學報到的時候,都要到操場集合,校長講話后,我第一個代表新生跑上去講話。我很活潑,也能吃苦,常常跟著爸爸鍛煉身體。爸爸騎自行車我在后面跟著跑,不管是雨天或者是下雪的天氣,只要有能活動的地方,我就堅持跑,這使我小小年紀便具有了良好的身體素質。
在我五歲半的時候,就扛著羽毛球拍去訓練了。爸爸希望我能夠成為羽毛球運動員。將他當年參加奧運會的夢想,都寄托在了我的身上。雖然退役后,爸爸在一家國營工廠做銷售,需要常年往外跑,但只要他在武漢,肯定會搶著接送我。
學了一年半羽毛球后,我被新華路業余體校的網球老師夏溪瑤相中,轉打網球。不到半年,我就轉到了直接往省隊輸送苗子的重點班。重點班需要住校,這對于才八歲的我來說,實在有點兒難適應,我甚至多次因為想家而哭鼻子。
那時業余體校條件不好,需要自己打水洗澡,宿舍就是大通間,十幾人住一間房。訓練結束后,我就坐在陽臺上等媽媽來送飯。如果媽媽來遲了,我就會哭著喊:“媽媽怎么還沒來?”為了多陪陪我,媽媽總會陪我做完功課,直到我上床睡著以后才舍得離開。不過,我的適應能力非常強,三個月后,我不僅不哭了,反而一看到媽媽就嘟囔:“你怎么又來了?”
1992年,十歲的我已經成長為業余體校里數一數二的好手。可是,爸爸卻患重病住進了醫院。在醫院里的爸爸依然惦記著我,他在病榻上寫了一封信,讓媽媽交給了夏老師:“夏指導,由于身體不好,已經住院兩個月了,一直沒時間來看李娜訓練,只有她到我這里一次,我才問她一次。李娜只當是你的女兒吧,有不對的地方就狠狠地打,嚴師出高徒,這孩子以后一定會報答你的。”這封信夏老師一直保存到2001年,當我在廣州全運會上取得三金一銅的成績回到武漢時,夏老師才將這封信交到我的手上。看著父親的字跡,我忍不住哭了。
其實我并不是一個愛哭的人,即使后來我拿了大滿貫冠軍都沒哭。即使在知道父親去世后,我也只是偷偷躲起來哭。
1996年,14歲的我已經隨湖北隊到處征戰了,而這時爸爸再度病發。醫生說,這一次撐不了多久,要做好思想準備。在病床上,爸爸一再叮囑媽媽:“不要讓李娜回來,不要耽誤她,要讓娜娜出成績。我的李娜要是能參加2000年的奧運會,那該多好哇!”每當我往家里打電話問起父親的情況時,媽媽都以“出差”為由搪塞過去。
有一回,我從北京到廣州比賽,途中經過武昌火車站。為了讓我放心,病重的爸爸來到了火車站,我就在站臺上見了父親一面。讓我想不到的是,這一次分別竟然就是永別!這一次只有十多秒的見面,就是我見到爸爸的最后一面。等我從廣州比完賽回到家時,打開門,我第一眼就看到了父親的遺像和花圈。我立刻呆住了,什么話都說不出來。我當時想哭,但看到親戚都在,我硬是忍住了。到了晚上,我才在房間里放聲大哭。
爸爸的去世讓我一夜間長大。在爸爸病重期間,家里找親戚朋友借了三萬元錢。當時由于爸爸的單位效益不好,看病全部是自己墊付,只能四處借錢。我告訴媽媽:“媽媽,你不要著急,以后我來還。”后來我靠掙工資和獎金,把這筆錢還完了。
爸爸的生日是5月14日,每年的這一天,無論有多忙,我都會寫一封信給爸爸,然后把它夾在日記本里,讓時間沉淀我的思念。2011年的5月14日,正是我出發到德國慕尼黑進行法網備戰的前一天,我依然沒有忘記這個特別的日子。我在微博上寫道:“有些人雖然再也見不到了,但是我心中有個重要的位置永遠為你保留,生日快樂!”我相信,爸爸一直在天上,注視著我的一切。
通過不懈的努力和拼搏,2011年是我創造奇跡的一年。1月14日,我在悉尼奪取了職業生涯第一個頂級巡回賽女單冠軍獎杯,創造了中國網球運動員的最好成績。1月29日,我獲得澳網亞軍,同時也是亞洲第一個大滿貫女單亞軍。6月4日,我再接再厲捧走法網女單冠軍獎杯,成為亞洲第一個單打大滿貫冠軍。我非常激動和欣慰,自己沒有辜負母親和天堂里的父親對我的培養和期望。
曾有美國記者采訪我,問我是否考慮過退役后的生活。我說:“當然。退役后我希望能當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婦,大概就像我母親當年的那樣。因為在我小時候,母親把我和父親照顧得無微不至,讓我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所以當我有了自己的孩子后,我希望他們能在放了學回到家中后,感受到同樣的歡樂。”
(責任編輯王天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