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曉云
摘 要:文章以山西大學商務學院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利用SPSS統計軟件中的頻數(Frequencies)分布分析和均值比較過程(Compare Means)對數據進行處理與分析,從大學新生入學數學成績的差異性和數學學習的適應性闡述了學院經濟數學教學實施分層次教學的必要性。從教材分層,學生分層,教學分層,評價分層三個方面提出了分層次教學實施的具體方案。最后,針對獨立學院說明了分層次教學的重大意義。
關鍵詞:分層次教學 獨立學院 經濟數學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8-121-02
大學數學是理工科專業構建知識體系的重要基礎,大學數學的理論知識和思維方法是學生學習后續專業課程的重要工具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獨立學院的學生基礎相對較差,學習習慣相對而言也不如一本和二本的學生好。數學自身的特點加上獨立學院學生的實際情況,促成了數學課在獨立學院中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局面。
一、獨立學院實施分層次教學的必要性
1.新生入學成績的差異性。筆者對山西大學商務學院2011級五個專業新生大學入學數學成績作一統計(見表1)。
由上述統計表可以看出,各專業學生入學的數學平均成績差距不大,但各專業內部學生數學成績的極差特別大。數學成績的差距反映了學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掌握程度、數學想象、思維能力、對數學學習的態度等方面有顯著差異,這些差異就是學生進人大學后學習數學的認知基礎和情意水平方面的差異。
2.大學新生數學學習適應性的差異。為了了解獨立學院學生對學習態度、學習方法以及對教師教學方法的適應性,筆者從2011年12月,分別對我院會計學院、信息工程學院,管理學院等專業以班級為單位的進行問卷調查。
把數學學習適應性的三個項目(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對教師教法的適應性)得分總和(總分為125分)作為大學新生數學學習適應性情況的指標,得分越高,表示其適應性越強。應用Spssll統計軟件中的頻數(Frequencies)分布分析的方法分別統計了反映離散程度(如標準差Std.Deviation、極差Range)、集中趨勢(如均值Mean)、數值分布特征(如偏度Skewness、峰度Kurtosis)的統計量,并得到了相應的頻數分布直方圖及正態曲線圈。
結果表明:適應性總體平均得分為101.32(總分為125分),分值不高;標準差為12.658,極差為72,差距比較大;偏度系數為0.205,大于零,正偏,即向左偏,表明總體得分偏低;峰度系數小于零,表明個別分數占的頻數較高,如95-100分。這些說明了大學新生數學學習的總體適應性水平不高,而且分化程度比較大。由總體得分分布的直方圖及正態曲線圖看出,大學新生數學學習的總體適應性得分服從正態分布。
由于選取的樣本來自不同專業,因此,引發了思考:專業這個因素對學生數學學習總體適應性情況分別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同專業的學生數學學習的適應性情況有無差異性?于是,采用均值比較過程(Compare Means)比較分析了不同專業學生間的數學學習適應性差異情況。按專業分組,依次把專業置于第一控制層中,以執行第一層變量統計(Statistics for First Layer),得到了專業的均值比較報告(表3)。
從表中可以看出,四所學校不同專業的學生數學學習適應性總得分均值97.45分至103.68分之間,適應性水平偏低;標準差在12.067至17.0366之間,說明兩極分化現象都比較嚴重。因此,探討經濟數學分層次教學是必要的,同時也是重要的。
二、分層次教學的實施方案
1.教材分層。根據各專業對數學基礎要求不同,我院將開設《高等數學》、《經濟數學》和《微積分(經管類高職高專版第3版)》三門課程,滿足不同專業對數學知識的需要。電子信息工程、計算機、信息管理和生物等專業使用教材《高等數學》;會計學院、電子商務系、經濟系、管理學院等使用教材《經濟數學》;師資班和對口班使用教材《微積分(經管類高職高專版第3版)》。
2.學生分層。根據問卷調查得到的數據分析得出:學生認為數學是重要學科的比例占40%,愿意學習數學的比例僅有11.4%,說明學生對這傳統的基礎課提出了質疑,他們在初中(甚至小學)已經是數學學習的失敗者,他們中的大部分放棄了對數學的追求;另一方面:雖然他們不能完全接受數學的學習,但支持數學分層教學的比率較高。分層時要尊重學生意愿,做好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到了期末考試,再根據學生考試成績重新分層。這種“滾動式”分層,既給學生壓力又給學生動力,有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緩解了學生學習成績兩極分化。對不同專業按照新生入學數學成績和來校后的摸底考試成績,將學生按班分成A、B、C三個層次,人數比例為3:5:2。A層次:基礎扎實,有較強的邏輯推理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B層次:具備一定的數學基礎知識和計算能力。C層次:基礎差,成績不理想。分層時要尊重學生意愿,做好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到了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再根據學生考試成績重新分層。這種“滾動式”分層,既給學生壓力又給學生動力,有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緩解了學生學習成績兩極分化。
3.教學分層。教學中,自然班不變,課堂不變,只是教學方式方法變化了,不同層次的內容有不同的講法和要求。A層次的學生教學內容要講細、講透,訓練要充分,用的時間是通常教學相應部分的1.5倍;B層次的內容與通常教學講法用的時間相同;C層次的內容只作一般介紹,用的時間只是通常教學相應部分的1/2。
分層練習是分層教學的核心環節,針對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學習能力,習題由基礎題、能力訓練題和能力提高題組成。全體學生都必須做基礎題。B層次必做能力訓練題,A層次必做能力提高題。教師做講評。A層次和B層次學生可以自己組建小組進行討論,完成練習題。分層練習的布置,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學生創新意識明顯增強。
4.評價分層。分層教學是實現發展性評價的有效手段,評價分層需要體現促進課程發展、學生發展、教師發展和學校發展的作用。既然分層教學的目的不是把學生歸類,那么學生的評價體系也不應熱衷于排名次,比高低。具體做法是教師為每個學生作成長檔案,記錄學生興趣、進步情況,經常性地與學生共同分析個人的進步軌跡,關注對過程的評價。評價分為兩種:(1)過程評價。記錄學生平時的課堂行為(如出勤情況、學生的專注力、聽課質量),從課堂提問、作業批改、日常小測、每周一題等中,看學生達標遞進情況,及時給予一種經常性的過程評價。(2)考核評價。根據單元測驗和期中、期末考試成績,以考察學生階段遞進效果,為浮動分層提供部分依據。在試卷設計上,注意顧及到教學目標和學生學習可能性水平的達成度,基本題、鞏固題、提高題、深化題形成梯度。期末考試時基礎題占試卷總分的70%,來保證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及格,達到學校教學管理和評估要求;鞏固題的內容占20%,讓中等以上的學生能獲得良好以上的成績;第三層次內容占10%,讓少數好學生有機會獲得優秀的成績。
三、結論
分層教學充分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特點,設立了恰當的教學目標,選擇了合適的教學內容,保證了課堂教學內容最大限度地被學生接受,學生從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增強學習的信心,開始嘗試參與學習。另外,分層教學存在著競爭的氛圍。這種氛圍,對那些要求上進的學生來說是一種動力,將促使他們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對那些處于中下游的學生也是一種促進,他們在自覺與不自覺之間都置身在這競爭的氛圍中,學習的效果也得到了提高。
總之,分層次教學法適合獨立學院學生參差不齊的情況,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各盡所能,最大限度地學會自己能學會的東西取得所能取得的最好成績。它是獨立學院提高教學效率、保證本科教育基本教學質量、并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對改善學風、校風,穩定教學和學院發展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本文為山西大學商務學院科研基金項目(LX2010036)和山西大學商務學院科研基金項目(JG2011028)資助項目]
參考文獻:
1.楊孝.本科高等數學分層次教學的深入思考與實踐[J].大學數學,2003(6)
2.李春霞,楊樹國.高等數學分層次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與現代化,2007(3)
3.嚴永仙.高等數學學習情況的調查與分析.浙江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5)
4.袁州.高中、大學數學銜接問題研究.2003年揚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5.傅志強.獨立學院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現狀調查與分析.科技創新導報,2011(9)
6.薛薇.基于SPSS的數據分析.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出版社.
7.周玉興,蔣心學,劉立明.分層教學法在高等數學課程教學中的探索—以廣西師范學院師園學院為例.高等函授學報(自然科學版),201l(6)
8.劉元駿.大學數學分層次教學的意義與實踐[J].高等理科教育,2003(4)
(作者單位:山西大學商務學院理學系 山西太原 030031)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