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從狹義上理解只是甘肅西南部一帶,但從廣義上已經延伸至臨近的青海東部、四川西南部若爾蓋草原一帶和甘肅南部寧夏回族自治州。
甘南境內那一望無際美麗的大草原、神秘而底蘊深厚的藏傳佛教寺廟拉卜楞寺和郎木寺、九曲黃河天上來的壯觀景色,不斷在夢中向我召喚。
行走甘南,一路風光,一路感動。梵音飄渺中,我無法停止自己的腳步,轉山轉水轉佛塔,不是為了來世,而是為了今生心靈的那份自由和寧靜。
倉央嘉措的那首有名的詩句就在我腦海中涌現,這一刻,什么也不想,只想讓靈魂輕松的上路,去尋找一個自由的出口
拉卜楞寺坐落在夏河縣城以西的大夏河之濱。幾年前《天下無賊》那電影也是在這里取景的。始拉卜楞建于清康熙年間,屬于藏傳佛教格魯派,現已成為甘、青、川地區最大的藏族宗教和文化中心。寺院占地面積約有八百畝,大小殿堂富麗堂皇,內有僧侶4000余人。寺院后山是鳥瞰拉卜楞寺最佳地方,在帶著些許陰郁的天空下,碧綠的松林,鎏金的屋頂,朱紅的門框和潔白的墻壁,層層疊疊地堆成了拉卜楞的寺群,神圣而壯觀。
拉卜楞寺,是古代安多地區藏族文化之大成,不僅是文學藝術的寶庫,也是一個歷史資料、文物的博物館。這座保存著卷帙浩繁的藏文經典、歷史檔案和名著經版寶庫,為當今世界所矚目。據《拉卜楞寺總書目》統計,現存經籍六萬五千余部,其中傳記類就有380種之多。這些傳記除有西藏、康巴以及安多藏區各大寺院高僧的傳記外,還有本寺活佛高僧傳記。
有人說過,轉山轉水轉拉卜愣寺,因為拉卜愣寺有著長達7公里的轉經長廊,一排排的轉經桶組成了拉卜愣寺的護城墻。清晨和黃昏時分,跟著眾多來自四面八方的信徒們緩緩走過這條長長的轉經道,當指尖觸摸經筒的那一瞬間,倉央嘉措的那首有名的詩句就在我腦海中涌現,這一刻,什么也不想,只想讓靈魂輕松的上路,去尋找一個自由的出口。
從桑科草原經碌曲就到達郎木寺小鎮,郎木寺是個充滿小資風情的小鎮,雖然街道破舊狹窄,路面坑坑洼洼,但街道兩旁竟然開滿了西餐咖啡之類的小店,華燈初上時店內擠滿了來自四面八方的驢友和外國人。郎木寺鎮因其境內的兩座寺廟而出名,四川境內寺院名稱叫“達倉納摩格爾底寺院”,簡稱格爾底寺,是四川阿壩地區格魯派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寺院之一,轄有18座分寺。甘肅境內寺院名稱叫“達倉郎木賽赤寺院”,簡稱賽赤寺。賽赤寺是西藏哲蚌寺的子寺之一,亦屬藏傳佛教中的格魯派寺院。
郎木寺的另一獨特之處是其有著400多年的歷史的天葬臺,是安多地區最大的天葬臺之一,位于賽赤寺院西北300多米處,需爬行40分鐘的山路。在天葬臺,我體驗到了血與肉,靈與魂,生與死的交融,體驗到了人生與世事的無常。借用高行健的《天葬臺》:宰了!割了!砸爛搗碎了!燃一柱香,打一聲唿哨!來了!就去了!來去都干干凈凈!
甘肅一側的郎木寺土木結合以土為主,四川一側的郎木寺土木結合以木為主,建筑形式大體一致,或閣樓或平房或四合小院,房頂一律以木片覆蓋,以石片壓牢。相比之下,四川郎木寺在規模和氣勢上都比甘肅郎木寺遜色不少,建筑風格也比較樸實,寺前的紅色礫巖形似僧帽,現已成為了郎木寺的象征。
據說,郎木寺的“走紅”跟老外有關。當國人還在一個勁兒地往九寨溝蜂擁的時候,卻有一些老外不事聲張地穿過若爾蓋草原的最北端,來到了甘南最南端的這片凈土,“發現”了郎木寺這個曾經的世外桃源。于是乎,國外一批批背包客紛至沓來,小鎮開始人滿為患,各地旅行團也車水馬龍而至。“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小時候,從李白、王之渙等唐代大詩人的筆下,我第一次認識了母親河,感受到了黃河的蒼涼和氣勢,長大后當我真正站在濁浪排空的黃河面前時,我更深切地感受到了黃河那洶涌澎湃的氣勢和所承載了幾千年的歷史滄桑。
在唐克,當我再次面對黃河,面對著腳下這條姿態曼妙、清澈見底的細流時,一時之間竟然無法將其與自己多年形成的印象相對號。在這里,黃河之水猶如仙女的飄帶自天邊緩緩飄來,九曲十八彎后又消失在白云飄蕩的草原深處,只留下一條曲線完美的弧線。
登高遠眺,黃河宛如婉約美麗女子輕舞縹緲的彩練,若隱若現,纏綿而溫婉,夕陽西下時,又幻作一條金色長蛇,蜿蜒舞動在這片遼闊的草原上,真不知是唐克這片草原創造了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意象還是黃河哺育了這片草原,使它成為川西北的天堂。
清晨的唐克,草原白霧如練,縹緲如仙,站在高崗上,陽光自遠而近,一浪一浪地漫卷九曲十八彎,陽光照亮之處,散發著誘人的金黃。遠處突然出現一圈神奇的佛光,籠罩著白塔和藏屋,晨霧和著草原上裊裊炊煙,一縷陽光令整個草原靈動起來,黃河第一彎經過一夜的風雨洗刷后蘇醒了。
流經中原大地洶涌澎湃如偉岸丈夫的黃河,在這里卻還是一副未經滄桑的小家碧玉的模樣。頭頂蒼穹,藍天、白云、碧水、黃草盡收眼底,腳踏大地,望天、望水、望陽光,慢慢體味著黃河的遼遠壯闊和人類的渺小細微。
編輯 劉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