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瑾

江蘇省興化市釣魚鎮綠園蔬菜專業合作社于2007年11月由10個社員聯合組建,現已擴大到105名社員,示范基地規模1225畝,基礎設施累計投入1579萬元。近兩年來,該社黨支部借助合作社這一平臺,加強與社員之間的合作,走合作共贏之路。
堅持科技富農,做大做強產業
立足高效農業,發展特色產品。以韓國金色娃娃菜、優秀西蘭花、法國西芹、日本野狼系列長茄為主導產品,同時配套生長球生菜、紅珊瑚生菜、奶油生菜、甜豆、甜椒、小米椒、紫薯、豆苗等20多個時令蔬菜,基本滿足了客戶需求。同時全面應用現代農業科技,提高產品科技含量。目前所有作物全面實行滴灌和微噴灌、采用無土智能化育苗、光感誘殺治蟲技術、使用有機生物肥料、溫度可控調節技術等。由于應用了這些先進技術,產品既符合了綠色環保的理念,又降低了生產成本,實現了效益最大化。以娃娃菜為例,每年3茬,全年畝均產值達2萬元左右,可實現純收入1萬元以上,是傳統農業效益的近8—10倍。
注重科技投入,提升生產水平。合作社堅持把科技投入作為發展重點。為此,該社與上海農科院和河南省南陽綠色食品研發中心合作,使產品科技含量不斷提升。目前該社高薪聘請了河南省“十大杰出青年”、蔬菜專家陳銀亮等3名同志,常年負責新品種的研發和應用,同時對員工開展技術培訓,使全員生產技術得到提高。目前,合作社還投資210萬元,新建一座1.6萬平方米的智能化育苗工廠,采用無土基質穴盤水培式和微噴灌式育苗,實現標準化生產和商品化運作。在滿足自身種苗需求的同時,又為周邊縣市基地提供了優質種苗。
實行種養結合,實現循環生產。在抓好特色蔬菜生產的同時,充分利用蔬菜下腳料飼養家禽、家畜,既解決了生產垃圾的去處,又減少了環境污染,并且為蔬菜生產提供優質有機肥料,降低了生產成本。該社飼養草雞、菜牛、菜鴨等,既增加了養殖收入又降低了成本。同時在園區四旁栽植廣玉蘭、金桂、紅楓、雪松等名貴樹木,既綠化園區、美化環境,又增加合作社的經濟效益。
堅持品牌強社,增強帶富能力
注重品牌效益,增強市場競爭力。合作社自創辦以來,在產品定位上,立足高起點,通過縱橫聯合掛靠,使產品躍位超市、酒店。國家一級龍頭企業“昆明晨農企業集團公司”與該社長期合作,通過他們的指導和幫助,使產品銷往上海、杭州、沈陽、哈爾濱等地的精品市場。由于嚴把質量關,產品已經成功打入 “麥德龍”、“家樂福”、“大潤發”超市。并且成功打入上海世博會,受到客戶一致好評。新注冊的“渭水河”和“潤園”牌商標,已經申報有機食品,為提升產品檔次奠定了基礎。
拓寬服務領域,拉長產業鏈帶。目前,合作社成立了綠園蔬菜配送中心,為相關單位部門做好蔬菜配送工作。在抓好基地發展的同時,注重基地輻射面的延伸。射陽縣臨海鎮、姜堰市的俞垛鎮及大倫鎮、昆山市農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等鄉鎮成為合作伙伴,生產基地面積達3000多畝,直接受益的農戶已超過500戶,使蔬菜生產的輻射面不斷拓寬,且產業鏈帶不斷加長。
堅持合作雙贏,實現共同致富
合作社內部實行監事會監督下的理事會管理制度。采取統一經營、目標管理的經營模式,對員工實行績效掛鉤、定額獎懲。合作社緊扣市場,狠抓內部管理,效益可觀。在抓好內部規范運作的同時,不斷增加農民收入,實現合作雙贏。從農民收入看,增長幅度較快,這些社員每畝除得到600元保底紅利外(另加國家惠農補貼),還可以得到二次分紅。同時還為流轉土地的農民提供二次就業的機會,增加工資性收入。
此外,合作社還為留守農村的弱勢群體構建再就業平臺,許多年富力強、頭腦靈活的青壯年男女勞動力多數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是年老體弱的“蝦兵蟹將”居多,合作社的創辦給這部分人提供了用武之地。如釣魚村王長友(合作社社員),以2009年為例,他家3畝地流轉到合作社一年紅利1800元,國家補貼312元,夫婦二人在園區做工一年收入3.1萬元,他家的人均純收入比上年提高3.9倍,人均增收10650元,他高興地說:“我們這些人已是‘沒腳蟹,在家門口也能掙大錢。”
為了使這一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在自身健康發展的同時,不斷增加農民收入,成為共奔小康的快車道,該社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通過“創先爭優”活動的開展,激發全體員工奮力進取的工作熱情;充分發揮大學生村官幫助員工學習知識的作用,共享他們的知識資源,提升員工綜合素質;充分發揮遠程教育在現代農業生產中的指導作用,從而不斷提高員工學科技、用科技的能力。
下一步合作社將向更高層次追求,立足產業化發展、特色化推進的發展思路,努力實現新的跨越。
抓好新品研發,從質量上求突破。在鞏固和提升現有主要產品的同時,積極開展新品研發,引進海南的攀噸毛豆、云南的寶塔花、內蒙古的紫甘藍、四川的夾豆、上海的蘆筍等名特優新品種。新組建一個技術過硬、管理規范的專業包裝組,使產品質量位居同行前列。
注重人才培養,從提高全員素質上求突破。加大科研經費投入,從今年起每年選送2名骨干到昆明晨農蔬菜專修班學習,同時購置一批先進的科教器材,內部組織定期培訓,全面提高員工技術水平。
擴大輻射面,從帶動更多農戶致富上求突破。充分利用智能化育苗工廠,在解決好自身用苗的同時,帶動更多農戶發展高效設施蔬菜生產。目標帶動周邊縣市及本鎮5000畝以上的基地,受益農戶達1000戶以上。積極組建蔬菜合作聯社,使之抱團發展,增加抗御市場風險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