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璐平 王葉
摘要:陸在易的音樂創作涉及多種題材和體裁,他創作的佳作數不勝數,而其中影響較深、流傳較廣、比重較大的要數他的合唱作品了。陸在易在不同的時期創作了時代背景不同、類型不同、風格不同的合唱作品,這些作品有的體現了時代的精神,有的浸透了民族的神韻,有的洋溢了民眾的情懷、有的抒發了可愛純真的童心。本文即是對他的創作歷程和風格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陸在易;合唱作品;創作特色
一、創作歷程:
陸在易是為一直孜孜不倦盡心創作的作曲家,在他音樂的道路上一直奮斗不息,勇于超越自己,他的音樂創作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是人民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他對美好生活的一種憧憬和向往。陸在易在兒時就喜歡音樂,并且學習了二胡、笛子、簫等中國民族樂器,為他奠定了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底蘊;接著他在上海音樂學院學習的和聲、曲式、復調、作曲技法等專業課為他日后的寫作技能打下了堅實基礎;再加上他經常去民間各地采風,切身體會到了當地的民俗民風并進行研究,親耳聽到了各地的原生態音樂并進行記錄和思考,所以他能夠把歐洲傳統的作曲技法很好的融入到中國元素的音樂創作中來。
陸在易曾在二十世紀60年代的文革中下放到貧困的鄉村進行勞動改造,體驗了人民的疾苦和艱辛。二十世紀 70 年代他仍然堅持不懈的學習研究和總結,到了80年代,隨著他的創作日漸成熟和完善,他寫出了多部經典佳作:如:家喻戶曉的作品《祖國,慈祥的母親》、《橋》、《家》、《盼》等;在合唱作品方面有《水鄉船歌》、《青春圓舞曲》《雨后彩虹》等明朗抒情的曲子。正是因為他寫作的這部《雨后彩虹》的合唱作品,他被人們譽為寫作具有“陽光風格”的作曲家。
到了二十世紀 90 年代至 二十一世紀初,隨著陸在易人生閱歷的增長和知識的沉淀,他的創作風格有了轉變,就像人們經常總結的說,一個時代造就了一個作曲家,作曲家的創作風格和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人文氣象、生活情趣、內心情感都有很大的關系。在這個時期陸在易寫的作品較以前更深沉了,他寫出了更多的作品:如藝術歌曲《最后一個夢》、《我愛這土地》等,合唱作品音樂抒情詩《中國,我可愛的母親——為大型合唱隊與交響樂隊而作》等作品,也因此再一次迎來了他創作上的高峰。例如他創作的曾獲中國音樂“金鐘獎”的音樂抒情詩——為大型合唱隊與交響樂隊而作的作品《中國,我可愛的母親》、混聲合唱《游子情思》、混聲合唱與樂隊作品《雨后彩虹》、女聲合唱《葡萄園夜曲》、合唱序曲《在十八歲生日晚會上》、合唱音畫《行路難》等影響十分深遠。他根據云南民歌改編的合唱作品《小河淌水》、《趕馬調》、《 猜調》;根據湖南民歌改編的合唱作品《一根竹竿容易彎》和《殺閹雞》、根據浙江民歌改編的合唱作品《李有松》、根據古曲編配的合唱作品《滿江紅》、根據藝術歌曲由男高音獨唱改編的合唱作品《祖國,慈祥的母親》、根據歌劇改編的合唱作品《白毛女》現在也都已經蜚聲海內外,成為了大家喜愛的經典佳作。他創作的童聲合唱《青春圓舞曲》、《阿!米蘭》《梧桐樹下》深受孩子們的喜愛。
二、創作風格
陸在易的創作借鑒傳統的作曲技法,吸收民族音樂的精華,創作的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藝術歌曲,在中國樂壇享有盛譽。陸在易的創作,歌詞平實,涵蓄深刻,旋律婉轉、流暢,具有濃郁的歌唱性格和抒情性質。充滿了強烈的藝術魅力,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他創作的音樂作品情感豐富、內涵深刻,且具有濃郁的歌唱性格和抒情氣質,他深刻理解藝術歌曲體裁的藝術特征和美學規范,深刻研究中國語言的特征,在借鑒前輩們創作藝術歌曲的寶貴經驗基礎上,創作出了多種類別的歌曲。其中他的合唱作品以高質量、多數量成為該領域出類拔萃的代表,不僅為后人的創作提供了綿延的啟示與經驗,至今創作的一百多部合唱作品更集中體現了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的合唱藝術所取得的卓越成績。著名音樂評論家居其宏在評價陸在易的聲樂創作時曾說:“在新時期20余年的創作生涯中,對祖國前途和民族命運持之以恒的深情關注和哲理審視,成為他為之不倦的歌唱主題,其創作風格也完成了由充滿青春浪漫氣息的陽光歌者向著具有深沉悲劇意識的憂患詩人的歷史性轉型,作為對藝術歌曲和合唱創作矢志不移的孤獨行者,他在各種世俗誘惑面前始終保持高潔心態和執著精神,默默而頑強地走著自己寂寞的路;他同時又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對創作事業永懷一顆虔誠之心,強烈的精品意識催發他用嚴苛態度來對待自己的每個作品,每有所作,務必嘔心瀝血、精雕細刻。”
在鋼琴創作中肖邦被譽為“鋼琴詩人”,而用“胸懷大愛的音樂詩人”來評價陸在易的合唱創作是再合適不過了。風格的形成,源自于作曲家將藝術與技術達到和諧的統一,因而一個作曲家創作成熟的標志與其風格的形成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它“是藝術所能涉及的最高境界”。而一個作曲家藝術風格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往往以時間為依托,并非固結不變的,與作曲家自身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個人的成長經歷、文化、藝術修養、性格等因素密切相關,這一點在陸在易的合唱創作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根據其作品的風格與影響來說,陸在易合唱創作的生涯大致可以分為兩個大時期:一個是80年代早期至中期,一個是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80年代早期至中期陸在易創作的合唱作品主要以旋律優美,形象鮮明著稱。在《陸在易合唱作品選》中收錄的創作時間最早的兩部作品分別是《采桔》和《水鄉船歌》,兩首作品均創作于80年代早期。《采桔》通過對民間勞作情景的描述表現力當時人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歌頌;《水鄉船歌》原名《蠶鄉船歌》,是以浙江民歌《柳元郎》的曲調為音樂素材而創作的,樂曲描繪了江南水鄉碧波粼粼的秀麗風光和水鄉人民喜慶豐收的歡悅情景以及蓬勃向上、充滿生機的畫面。全曲包含三個部分,為再現的三部曲式。開始的引子為散板旋律,緩慢抒情,體現了曲笛音樂的獨特性。1982年創作的女聲合唱《深山的小路》也是陸在易早期抒情合唱的代表,手法細膩簡練。早期的合唱作品除了這些優美抒情的之外還有一些對鄉土風味和民族氣息進行充分的挖掘,曲風大都歡快熱烈、質樸爽朗。如《青春圓舞曲》、《朝霞》、《生活的海洋》、等等。其中《藍天、太陽與追求》也是此時期合唱創作的經典之作,這部合唱音樂抒情詩采用的是女聲合唱和管弦樂隊相結合的表現形式,充分發揮樂隊功能,使其擺脫單純伴奏的輔助地位。龐大的管弦樂隊和細膩、柔美的女聲合唱融為一休,相得益彰,從而增強了音樂的表現力。這些作品的曲風大多清新歡快、主題思想積極明朗,不少作品至今仍然是音樂會經常上演的經典之作。
經過對多種創作技法、體裁、題材的探索與實踐,陸在易的創作風格在80年代晚期有了明顯的轉變,較早期作品的旋律優美、充滿青春浪漫氣息的歌唱性格和抒情氣質相比此時的作品在情感表達上內涵更加深刻,既有民族性又不缺乏現代性,戲劇性在他此時期的創作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幾近完美。作品中多主題對比、多層次多角度的對比,使得他此時期的創作較80年代早期的作品在表現上具有更強大的沖擊力和張力,這是在早期作品中從未出現的全新特質。如《在十八歲生日晚會上》這首作品,格調雖仍然明朗卻出現了之前《雨后彩虹》等作品所不具備的強烈動感和對比張力;《中國,我可愛的母親》是作者歷經三年的嘔心之作,作品以其嫻熟的創作技法、成熟理性的哲學思考及蓄勢已久的感情積淀,讓這種深沉而內斂的憂患風格化為完美的藝術表現,反映出作曲家對生活多重色彩的親身體味和對社會意識的成熟、對時代視角的成熟。這種風格的轉變實際上也是時代背景的變化與其個人經歷、情感相互作用的結果。
陸在易懷著自己對合唱藝術的肺腑熱愛幾近完美的創作探索追求,孜孜不倦地尋求突破自己的方式,成功地完成了自己創作風格的改進和超越。
(作者單位: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